吃饱饭才能确保战斗力!(一)


是人就要吃饭,军人也是一样,军队要确保战斗力,伙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一个好的司务长能顶半个指导员。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期,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每人每天一律只有5分钱的油盐菜柴钱,党政工作人员也和部队一起吃大锅饭。实际上就是这个5分钱的菜金也很难落实。因为严密的封锁,对红军来说,红薯饭、南瓜汤都不能日常保证顿顿有,甚至连基本的吃盐保障都是战略性的大问题。但是红军确立了官兵伙食待遇一致的原则,这一前无古人的创举,让红军的伙食虽然差,但是战斗力并不低。后来的江西大根据地时期,前线和后方的伙食标准首次分开,后方的供给标准明显比前线部队要低。红军战士每天吃3钱盐、4钱油,后方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只能吃1钱盐、2钱油;红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每天1毛钱,而后方省一级干部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前夕,还规定,前方部队指战员每人每天口粮1.6斤,菜金6分钱;后方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口粮1.4斤,菜金5分钱。红军开始长征后,这个标准也无法维持,只能是能筹集到什么,就吃什么。因此红军战士普遍瘦弱,严重营养不良。即使长征到达延安后,和张汉卿的东北军第一次过招,身材普遍更高且供应相对更好的东北军,往往能在短兵相接时,单手抓住红军战士的枪杆子,连枪带人一把拖出战壕。因为红军战士平均实在太瘦小了,体重超过45公斤的都不多。但是这种单兵身体素质的差异,并不妨碍双方第一次照面,东北军就被歼灭了一个整师,这才考虑和红军合作。此后全面抗战爆发,到现在仍然有人说老鬼子虽然身材普遍矮小,但是技战术水平高的惊人,射击准确先不说,就是拼刺刀,在抗战初期,三个中国士兵也未必拼过一个鬼子老兵,这也是有原因的。

早在1938年,日本军部就颁发了陆军伙食标准,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而旧日本海空军的伙食标准比这个还要高。旧日本陆军的基本伙食定量为:每天精米660克;精麦210克;鲜肉210克;蔬菜600克;咸菜60克;酱油0.08升;味增75克;盐5克;砂糖20克;茶叶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烟20支。根据亲眼见证过日军据点日常开伙的老一辈回忆,日军的这个标准,在全面侵华早期基本是能实行的。鬼子炮楼内基本顿顿有肉,甚至放点老抽就吃生肉,还特别喜欢抢老百姓的鸡吃。每到一个村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三八大盖集中架在一起,随身只携带刺刀,然后挨家挨户去抓鸡。不带枪去抓鸡是因为枪太长不方便。鬼子还垄断占领区的大米供应,所有大米只准供应日本人。至于在北方面食区,鬼子每到一个村,除了牵羊抓鸡,也会让维持会到各家摊派面食供应。鬼子只吃细粮,还嫌中国老百姓蒸的馒头不卫生,嚣张到所有馒头都扒皮吃,把老百姓气的不行。以后维持会再来摊派白面,就只提供薄饼,爱吃不吃!
侵华日军除了非作战状况下吃的不错,战斗状况下的食品保证也已经早早的规范化了。
普遍用上了92式饭盒。其优点是,外盒煮菜、内盒煮汤或饭,可以一次性做好两天的饭量,用柴火或蜡烛加热,1940年以后统一用固体酒精加热。瀚海狼山曾经有一个鬼子92式饭盒的原品,是父辈打鬼子时缴获的战利品,后来有战友收集抗战实物,就变成了博物馆的展品了。无论平时或者战时,鬼子的伙食都不错,那么再来看看抗日军民的伙食。
根据各国军事专家估算,普通士兵作战,正常驻扎和训练,至少需要耗费3000大卡左右的热量,而作战期间则至少耗费4000大卡,最高的山地作战可以达到7000大卡。抗战时美国顾问曾经帮助中国抗战部队制定了一套膳食标准,以求确保士兵的体力。而凯申公看了苦笑着摇摇头,说能保证一半就不错了。其实凯申公说的一半,还是条件最好的中央军,至于抗战的杂牌部队,比如出川抗战的川军,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的桂系、滇军,则供应比中央军更差!
若有1万人从大后方出发,离家万里迢迢参加抗战,能最终走到战场的,往往不过4千人,另外6千人大多数并非中途开了小差,而是半路上直接饿死、饿病的占了绝大多数。除了他们手里还有条破枪显示这是一批从大后方来的抗战队伍外,几乎和一群逃荒的饥民没有任何区别。就这样上了战场,供应待遇仍然不如中央军,军饷伙食还被常年克扣。也就是说,虽然当时中国抗战军人的身高普遍比侵华日军老兵高10厘米以上。但是平均伙食热量摄入值不到鬼子的一半,而杂牌军更是不到鬼子的30%!这种天天饿的头晕眼花的部队,拼刺刀时,三个拼不过一个鬼子,真没什么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