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学子三下乡实践报告:探究县级乡村发展建设之路,支教筑梦,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报告题目: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济宁市梁山实践团三下乡实践报告
团队名称:“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济宁市梁山实践团
时间:2023年7月14日到2023年7月29日
作者:杜宝恒
摘要:“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济宁市梁山实践团是为了支教梁山县偏远的乡村而成立的。他们到达梁山县韩岗镇刘庙村进行为期15天的调研和支教活动。支教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学生的知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教育有机结合。团队做好了支教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教学材料、安排支教地点和日期、解决住宿和饮食问题以及进行家访。在支教课程方面,团队进行了化学科普理论课程、趣味实验操作、日常生活常识和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宣讲,以及防溺水安全演练和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通过支教活动,学生们表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充满渴望,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信念,拓宽了知识眼界。整个支教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不仅教授知识,还传授做人的道理,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支教目的及意义
(一)支教目的
为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号召,了解偏远乡村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教育情况,理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与担当,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实践团队到达济宁市梁山县韩岗镇刘庙村展开为期15天的调研和支教活动,团队共12人。
(二)支教意义
1.促进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
推动实现我国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学子知识水平,拓宽乡村儿童的眼界,大学生支教可以通过向农村输送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乡村教育的整体质量。
2.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比城市学生,乡村学生普遍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学习环境较差等问题。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作为榜样和引领者,可以帮助乡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教育的有机结合
乡村振兴就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做好农村教育工作能够为乡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而带动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教育资源靠拢,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支教为孤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带来温暖的关怀和科学的教育,能为乡村儿童打开科学的大门,促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和热爱科学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上打下基础。
二、支教准备工作和课程进行
(一)支教准备工作
首先,团队成员准备好上课所用的课件和实验用具,并且上课要做的化学实验操作熟练掌握。然后,团队与共青团梁山县委、梁山县大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刘辉科长等沟通协商,确立实践地点和实践开始及终止日期,打印参加支教的学生安全合同书。接着,与当地村委会沟通协商,解决实践队员的住宿和饮食问题。最后,确定家访对象,准备家访问题,计划到共计20个左右孤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家里进行访问,并且询问对方家长和学生参加此次的支教活动的意愿,参加此次支教活动的学生及其家长要签订安全合同书并留存。
(二)支教课程进行
1.化学科普理论课程宣讲由浅入深
支教老师首先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反应为抓手,以唤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导向,先以人体中的化学、食品中的化学、古诗中的化学、历史中的化学、化学中的天文地理等课程为主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化学知识宣讲,再结合专业知识,带领同学们初步了解什么是生物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
2.课堂趣味实验操作以鼓励学生动手为主
支教老师先进行课堂实验操作演示,带领同学们对奇妙的实验现象和科学的实验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将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并小组讨论出完整的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

3.日常生活常识和乡村振兴政策宣讲
支教老师分专题给学生们讲述有绿色上网、合理膳食、安全用电、垃圾分类与防灾避险教育等与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息息相关的课程。同时,为了让乡村学生们更好更充分地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政策,安排有乡村振兴之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等课程,使同学们对于自己的乡村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和初级认识。
4.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宣讲
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追求,新时代的乡村儿童也是如此。支教老师带领乡村学子们以课堂学习的形式重温和了解了长征、中共一大、南昌起义、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事件,鼓励乡村儿童树立为农村为家乡做贡献做好事的理想信念,带领他们学习和认识无数革命先辈和人民先进分子的英雄事迹,让他们带着对英雄的憧憬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5.防溺水安全演练和综合素质拓展训练
据搜集资料所得,山东省有200处危险水域,济宁市独占13处,梁山县占一处,由此可见做好防溺水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支教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室外的空地上用彩笔画出“水域”,以床垫为施救平台,先给同学们示范如何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溺水自救和救人,然后支教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自己操作,熟练掌握防范技能。

团队也准备了“我是小小朗诵家”、“小小化学家”知识竞答和“小小实验家”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等赛事以及丰厚的奖品和奖状。带领学生进行这些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是为了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上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并且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样的训练将使学生更具竞争力,更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支教成果与收获
(一)学生个人成长及变化
1.学习态度认真,对知识充满渴望
无论是课堂中还是放学后,孩子们都会积极向支教老师询问问题,比如“老师,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组成成分同样是碳,为什么它们长得不相同呢?”“老师,为什么不熟的柿子吃起来发涩呢?”而老师们也竭尽所能地为他们讲解其中的道理,直到他们明白为止。并且,他们在支教期间养成了记笔记的好习惯,并且在有些问题不明白时会及时翻看笔记。
2.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拓宽知识眼界
“哥哥姐姐,你们教会了我朗诵、做实验还有跳舞和唱歌,我不舍得你们走。”一名学生眼里含着泪说道。在支教老师询问学生他们的梦想时,他们说要“当兵”“当老师”“当特警”“当医生”等,学生们的梦想令支教老师们感到十分欣慰和感动。支教过程中,老师们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师生情怀,不仅讲述知识,也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拓展学生们的兴趣,拓宽孩子们的眼界。
(二)家访发现乡村实际问题,团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为了发现村庄里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充分了解家庭困难情况,支教队员分为两组走入共计22名村民的家里,耐心从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学校教育和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多次与村民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队员发现了以下问题,并设想了解决方案。
1.经济收入方面
(1)在家务农收入较低,外出务工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经了解,多数家庭的土地选择外包,家里的中青年父母选择外出务工,反映出农业收入偏低无法满足家庭生活需要。
团队分析:这说明村子的农业结构尚需调整,考虑引进能存活、高收入的农作物进行集中统一种植,并且大力引进农业高科技机械帮助农民耕作。
(2)农作物销售渠道狭窄,且不易保存。“每次都得拉着粮食去城里卖。”村民刘老汉向支教队员说道。“一下雨,这麦子就不好储存了。”另一名村民李阿姨说。
团队分析:这反映了村子需要设立一个粮食统一采集运输点或销售点,并且也可以单独设立粮仓方便农民储存粮食。
2.居住环境方面
(1)村子供水不稳定且水费较贵。经了解,村子的自来水是2012年开通,2018年时有停水接近一个星期的情况发生,导致村民无法及时用水,同时水费较高,一些贫困家庭无法负担,只能打井取水,但水质浑浊,无法保证饮用安全。
团队分析:支教队建议当地村委会联合政府与自来水公司协商沟通,改进收费制度,完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收费结构,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这一情况,寻求更高的资金帮助补贴。
(2)村子厨卫改造村民无法适应。村子中进行过一次厨卫改造,大部分的家庭因为不适应这种改造而选择保持现状。
团队分析:实践队建议当地村委会广泛征求村民改造厨卫意见,并通过村民大会选举出改造方案。
(3)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全村总面积2817亩,医疗卫生室却只有一间,导致部分村民距离卫生室较远,难以及时获得医疗帮助。
团队分析:队员们建议村委会设置“流动爱心医护车”项目,专门设置一辆医护车在村子的不同地点驻留,每一天的驻留地点不同,且提前告知村民若有需要可以向医护车致电,直接到家门口进行诊断。
3.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合并后家校间距离较远,学生上学不便。经调研,该村
孩子上的学校已合并,造成家校距离变远,给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们增加了负担。
(2)学校综合素质教育水平较低,师资力量短缺。经了解,村里
孩子们去上的小学教师资源不足,有初高中刚毕业的代课老师,并且缺少音、体、美等素质拓展课。部分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城里上学,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房价较高、城乡相距较远等问题,大多数的孩子仍选择继续在乡下学习和生活。
团队分析:
(1)支教队队员撰写新闻稿在各种具有有影响力的新闻平台和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呼吁社会和更多的爱心人士给予帮助,并且希望当地政府能提高返乡人才待遇,多多引进高水平教育人才支持乡村教育发展。
(2)支教队员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除了传授知识外,支教队员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他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包括化学实验、化学知识科普、“小小朗诵家”演讲比赛、“小小化学家”知识竞答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队员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人文关怀方面
(1)村民文娱方式较少。村民们的文娱方式以散步和聊天为主,偶尔在村委会广场舞台举办文艺演出以及电影放映等活动。
团队分析:建议村委会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集体学习等,比如广场舞和一些有奖知识竞答互动比赛。
(2)缺少乡村品牌,旅游文化产业不发达。刘庙村位于梁山县,梁山县历史底蕴深厚,但是刘庙村并未开发出具有本村特色的手工艺品和文化产业。
团队分析:
①刘庙村四处环水,可以发展水上旅游业和建立安全钓鱼区,不仅能够促进农民致富,还可以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比如售卖一些水浒英雄的玩偶周边等物品给游客。
②村子内柳树茂盛,花香四溢,可以借助文明村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种植花草,发展一些“刘庙花环”“刘庙玫瑰饼”“刘庙特色柳树制品”等文旅品牌,促进农民致富。
3.师生相互学习,支教成员有收获
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我认识到,学生们充满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渴望,他们乐于接受新知识,并且勇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问题的角度非常新颖,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我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打开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社会,还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品质,比如说,善良、诚实和正直。孩子们天真纯洁的话语是那么的诚实,“哥哥,我下午给你带点好吃的,你等着我。”“老师,你还是戴上眼镜更好看一点。”,“小朋友,你不听老师的话会有怪兽哦。”“如果真有怪兽,我会变成迪迦来保护你们”孩子们纯洁的话语感染了我的心灵,让我认识到孩子们的一些品质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方式。
四、成员支教感悟与反思调研
(一)支教感悟
“乡村教育任重道远。短短15天的支教工作,并不能很好地把乡村学子们完全引入科学的大门,这需要更多人才去乡村做教师。建议济宁市改进人才回引政策,提高支教乡村教育的教师人才待遇,将现在不包含在其中的专科教师纳入其中,鼓励他们持续回乡奉献。”家在济宁市的实践团队员杜宝恒在采访中提及道。
(二)支教成员反思调研
问:谈谈你在这次支教活动结束后对自己有什么反思?
答1:“在支教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这里的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教室简陋破旧,图书馆资源匮乏,缺乏素质拓展课程,甚至有些学校没有适当的教学设备和教材,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有时需要一位老师教多个年级,多个学科,这种环境无疑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
答2:“在实际的支教工作中,我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有时候,我会遇到学生们学习兴趣不高、听课效率较低和回答问题时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有时候,孩子们问的问题我无法及时和正确的解答,会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需求。”
答3:“为了能更好地传播知识,我不断寻找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面对学生年龄跨度大、学习能力差异大的特点,我努力设计教学活动,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与成长。”
答4:“我积极参与学生和家长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家访和家庭教育指导,我了解到许多学生的家庭状况和背景,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激发潜力。”
答5:“虽然在支教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就一定能够为他们带去一丝光明和希望。支教不仅是一份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成长。我愿意持续地关注乡村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而努力。”
最后,团队也深刻感受到,支教工作需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乡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支教老师需要坚守初心,不断反思和改进。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要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扮演积极的引导者和启蒙者的角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而优质的教育机会,共同构建一个富有希望和活力的乡村社会,共同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切换为居中
参考文献
[1]张翠翠.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与改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2.DOI:10.27280/d.cnki.gsdsu.2022.000187.
[2]李赞星.健康活动:防溺水有妙招[J].儿童与健康,2023,No.312(01):88-89.
[3]秦涛.推动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1):196-201.
[4]杨卿安.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社会科学》,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