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为什么要“吃酒”?
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中国现当代散文学家梁实秋其实是一个“好酒之徒”。只不过,与多数大文豪不同,酒于梁实秋而言并非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饮酒也并非烦闷抑郁的宣泄,而是自幼“耳濡目染”。
因为父母都爱酒,所以一直都有喝酒的机会,梁实秋人生第一次喝醉的体验在他年仅6岁时就发生了,可谓是从小喝到大。后来,梁实秋不仅能从酒中喝出滋味,还悟出了酒品与世态人情。
“善饮酒的人是得酒趣,而不缺酒德。”他对饮酒的态度,放到今天的酒桌,是再合适不过了。
酒实在是妙
1903年,梁实秋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成年后,梁实秋赴美留学,并获得了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青岛大学。1949年,梁实秋前往中国台湾省,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87年,梁实秋病逝于中国台北,享年84岁。
先生的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著作,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风趣又充满生活气息。
日常中饮酒的点滴小事,也都被他记录在了文字里。他在《雅舍谈吃》中写道:“越是原始的民族,越不能抵抗酒的引诱。”
在《心若淡定,便是从容》一书中,梁实秋还直接以《饮酒》为题,写下一篇文章。他在开头便直言:“酒实在是妙。”
除了记录6岁第一次的醉酒经历外,梁实秋还写下了“酒中八仙”的趣事。那是他在青岛居住的时候,彼时日日面对山海环绕,风景如绘的景色,梁实秋却觉得少了些文学的味道,既没有耐人寻味的古迹,也没有太多娱乐的地方。久而久之便心生烦腻。于是,梁实秋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
“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
据说这“八仙”喝酒的样子把当时去青岛的胡适之都“吓到”,急忙掏出太太送的一枚刻有“戒”字的金戒指戴上,表示免战。
后来回想起那些“酗酒”的经历,连梁实秋自己都说,哪里算得是勇,简直是狂。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别看梁实秋是民国时期的人,且自称“酗酒”,但其实,他倡导的是微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理性饮酒,适度饮酒。
酒的妙处在哪里?梁实秋给出的答案是“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
他在书中写道,文明多一点的民族,对于酒能节制些。我们中国人吃酒之雍容悠闲的态度,是几千年陶炼出来的结果。
一个人的酒量,与高矮胖瘦无关,也是勉强不得的,但是可以慢慢磨炼出来,所以酒为“天禄”。梁实秋讲到,喝酒的“量”与“胆”是两回事。有胆大于量的,也有量大于胆的。不管过度饮酒的理由是什么,或苦楚,或脆弱,或孤独,或颓然,或逃避现实,值得同情,但不值得鼓励。
这一点足以看出梁实秋即便喝酒,也随时保持理性的头脑。因为古人早已谆谆告诫切勿饮酒过甚,而且在他看来,酒不能解忧,只是令人在由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怀一切。可是酒醒之后,所谓“忧心如醒”,那份病酒的滋味很不好受,所付代价也不算小。这些代价,可以是身体上的,也有可能对他人造成困扰。
所以,梁实秋认为,酒的妙处在于“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另外,饮酒要适量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能缺“酒德”。什么意思呢?这里要提到梁实秋说过另一句关于饮酒的名言——“善饮酒的人是得酒趣,而不缺酒德。”
“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
“常听见有人说某人能吃多少酒,数量骇闻,这是靠不住的,这只能证明一件事,证明这个说话的人不会喝酒。”
想必是对大部分“缺酒德”的人进行过观察,梁实秋用“身份”和“体面”对“酒德”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酒喝过量,或哭或笑,或投江或上吊,或在床上翻筋斗,或关起门来打老婆这都是私人的事,别人管不着。
唯有在公共场所,如果想要维持自己原来有的那一点点的体面与身份,则不能不注意“酒德”。有酒德的人,不管他的胆如何,量如何,他能不因酒而令人增加对他的讨厌。
人有雅量,酒有适量,梁实秋先生才是真正懂“吃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