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宇平衡7.精确思考方法的总结和综合关系、矛盾的平衡
7.精确思考方法的总结和综合关系、矛盾的平衡
所以,无论是单纯的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还是单纯的反向思维,还是过于利己、思考深度短浅的思维方式都是不符合现代,会引起倒退的。需要运用精确思考方法的总结处理综合性的关系、矛盾,达到平衡。
7.1精确思考方法的总结
精确思考方法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处理生命规律,无论是自身还是他人都处于社会环境的生命规律中,每个人又有自己的生命规律,处于生命规律的不同阶段。需要理解人类(生物)思维提升的整个模式,并形成对策,才能保证思想不会走上歧路和倒退。
7.1.1行为的本质
7.1.1.1复杂、省略的两面性
生命的进化是复杂化的过程;随着生命的复杂化,生命的行为也复杂化;人类是目前地球上行为最复杂化的生物。
行为的效率来源于省略的运用;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行为缺陷的本质来源于省略的过度运用。
需要严格评估省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副作用。
7.1.1.2人类需要正确对待省略的两面性
控制省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副作用的方法是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
包含:事情(Which)、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花费(How much)。
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这样的思考方法是可以将忘记、缺少的部分重新补上,形成事物原本的面貌的方法,所以普及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这样的思考方法可以弥补省略所带来的问题。
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这样的思考方法是需要普及的思考方法其中之一。
7.1.2机器语言和深度逻辑思维
7.1.2.1机器语言
机器的基础是被动的判断,判断是只追求结果的行为,会导致极端的结果。
7.1.2.2深度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通过理清事务表面的所有主体、定义、分类、关系、顺序、过程的思维方式,包括事务从开始到结束表面的所有过程。
但是,连接这些过程的步骤常常因为机器基础被动判断的特性,默认为判断,在表面步骤解释不了的问题上,人类容易陷入困境。
深度逻辑思维是一种基于逻辑思维综合性的思考方式,是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探究步骤与步骤之间的问题,从而找出连接这些过程的深层步骤。
深度逻辑思维对于人类而言是继逻辑思维之后,更细致的思维方式,通过综合性的思考方式,摆脱线性思维、专业思维的局限性,将其带入大宗思维上升到新的高度的一种思考方式。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理论思维)、深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将会是三种基本的思维形态。加上之后会提到的步骤型综合思维将会是四种基本的思维形态。
7.1.2.3被动判断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
机器基础的被动判断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是相通的。
但不代表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就是被动判断,生物思维与机器基础思维相等。
生物思维与机器基础思维不同的是,生物思维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生物思维处理的问题更复杂、步骤更细,而且选择条件也因为环境的复杂性而更多样;而机器基础思维由于受到人为编程的限制,处理的问题、步骤受限于人类的省略与实践,选择也限于“开”和“关”。
6W2H分析法(八何分析法)中事情(Which)、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花费(How much)中,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条件和选择支,而人类编程时会忽略看起来不必要的条件,所以机器基础思维受限于人类的省略与实践。
所以生物思维与机器基础思维不同的,生物思维比机器基础思维的处理的问题更复杂、步骤更精细、选择更多样。
7.1.3生命规律
7.1.3.1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
从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发现人类(生物)的行为就是有规律的过程。
7.1.3.2生命循环
生命循环是人类(生物)在极端思考、行为与反向极端思考、行为之间来回变动的规律就是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
围绕着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形成了生命循环。

两个最基本的极端点代表不同的结果,两个极点是相反的、互补的,可以按性质分别命名为“+(正)”、“-(负)”,但不是好坏。
最基本的极端平衡点就在极端圆环上,极端平衡点表现的是区别于绝对平衡点的,与极端点同样极端的状况。极端平衡点是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之间,在轨道上的的平衡点。
生命循环中,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和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平衡点之间将生命循环划分为性质互不相同的四个阶段。
生命循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将生命循环展开像一个sine波。上升趋势弱而缓慢,下降趋势强而迅速

第一阶段——“+(正)”“+(正)”阶段,处于上升趋势下半段,是开始(恢复太平)到鼎盛(平衡)时期的阶段,趋势弱而缓慢。
第二阶段——“+(正)”“-(负)”阶段,处于下降趋势上半段,是鼎盛(平衡)时期衰落到混乱之前的阶段,趋势强而迅速。
第三阶段——“-(负)”“-(负)”阶段,处于下降趋势下半段,是混乱到混乱最严重的时期的阶段,趋势强而迅速。
第四阶段——“-(负)”“+(正)”阶段,处于上升趋势上半段,是混乱最严重的时期获得转机到平复(恢复太平)的阶段,趋势弱而缓慢。
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作用于生命循环之上形成前期、中期、后期,推动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前期主动行动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后期被动行动阶段分别对应了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的思考阶段、省略阶段、遗忘变成习惯的阶段。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前期主动行动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后期被动行动阶段就像驾驶汽车一样,是驱使生命循环不断循环的原动力。
生命的循环有三种不同的平衡点,极端平衡点、相对平衡点和绝对平衡点。

极端平衡点就在极端圆环上,极端平衡点表现的是区别于绝对平衡点的,与极端点同样极端的状况。极端平衡点是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之间,在轨道上的的平衡点。
绝对平衡点与二元两极判断思想、行为的平衡点一样是真正的平衡点。
相对平衡点是在二元两极判断思想、行为在实际磨合中的动态平衡,或在新因素加入后重新找到的平衡,这样的平衡叫做相对平衡,其中心点就是相对平衡点。
极端平衡点是问题难以解决的核心原因。
找到绝对平衡点,保持动态平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7.1.3.3生命规律
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是,
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人类(生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所做的思考、行为的过程,而这个目的就是结果,这个目的的性质是趋向极端的;
在一个目的完成之后会因为习惯的难改性,思考、行为会沿着习惯而偏离目的,造成超过目的的极端情况;
人类(生物)为了修正极端情况,趋向反向思考、行为直到反向的极端情况,再修复;
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被动的、受制于习惯的思考、行为循环;
这个在极端思考、行为与反向极端思考、行为之间来回变动的规律就是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
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完整过程,包含极与极、两极端的情况,适合分析、认识、回溯一件事物对立面的发展可能,做到防止负面情况的发生,并将思想、行为调整到平衡状态,认识一件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极端性。
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另一面的过程是相反的——从右到左(正常的过程是从左到右)。平衡状态是自然的状态。什么都不做、都不想的状态就是自然状态,就是平衡点的静态状态。但是,平衡点的状态是不能保持的,只能围绕平衡点,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7.1.3.4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表格和生命规律表格
对于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完整过程,并将思想、行为调整到平衡状态,可以运用表格来进行分类:

为了可以展现一件人类(生物)的循环,包含四种不同的极端的情况,适合全面的分析、认识、回溯一件事物的发展循环,做到防止负面情况的发生,并将思想、行为调整到平衡状态,认识一件事物的发展是具有四面极端性。
可以用类似数学中类似的象限的表格进行分析:

7.1.4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
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是遵循规律,直觉的思考行为,来源于兽性(天性),特点是发展。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作为负面极端的思考方式是钻牛角尖。
反向思维(后天)是反规律,有意识的思考行为,来源于仁性(高等生物特有),特点是制约。反向思维作为负面极端的思考方式是耍小聪明、油嘴滑舌。

无论是遵循秩序、恐惧改变,还是打破秩序、积极改变都不能定义为思维,只是思考后形成的结果。

复合思维有很多种,有先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后反向思维的,也有反向思维后先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的;有步骤性的,也有目的性的;有精细的(反面为目光短浅),也有长远的(反面为忽略细节),所以复合思维有很多种,很复杂。

思维和行为都是动态的,思维变化快,思维的变化快于行为。
7.1.5思考方式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先理性、后感性”的思考步骤。由于人类的天性(兽性),人类的先天本能是感性——性情的,所以实际的思考步骤是“先天本能感性、先理性、后感性”的。但是,人类的先天本能感性——性情是影响思考的最大问题,思考步骤是“灭先天本能感性、先理性、后感性”——元性先理后情思维方式。
由于人类需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负责,需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循环,“后感性”是需要趋向“仁性”而非“私欲”的。
7.1.6人性与欲望
生存欲、交配欲、保护欲三种生物的欲望所形成了生物的基本欲望。
人类(高等生物)的基本欲望包括:争先自卫维稳欲、生存欲、交配欲、保护欲、自卫维稳欲四种人类的欲望,自卫欲为人类(高等生物)特有的。
争先自卫维稳欲是胜负欲、生存欲和保护欲的结合,主要为胜负欲、生存欲,保护欲较少。
人类(高等生物)的感情、想象与思考(精神文化)更为复杂,对于未知、死亡的恐惧心理也更加复杂、剧烈,所以人类(高等生物)更需要解决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的平衡,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类(高等生物)对于未知、死亡的恐惧心理和争先自卫维稳欲所包含的主要欲望。
7.1.7变动(原激进)、保守与社会
激进与保守的本质可以看成是一对关系的极端与极端。极端性质的发展会走向反向的极端性质,形成行动(激进)与秩序(保守)的思想圆环。
行动(激进)与秩序(保守)的思想圆环:

7.1.8感情与享受(娱乐)
享受(娱乐)行为分为感受与胜负欲两种不同的元素。
感情同样分为感受与胜负欲两种不同的元素。
极端的感受与胜负欲容易转化成负面情绪和结果,注意感受与胜负欲的平衡是解决感情与享受(娱乐)问题的核心。
7.1.9物质与思想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发展相应的精神文化才能达到物质与思想的平衡。
7.2矛盾的核心
7.2.1矛盾的核心
生物(人类)、社会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省略与胜负欲。省略、习惯与胜负欲人类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与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要省略、习惯与胜负欲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省略、习惯与胜负欲是人类矛盾的核心。
7.2.2省略与习惯
从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发现人类(生物)的行为就是有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省略与习惯是人类行为效率化过程中的步骤。
省略是人类交流矛盾的核心。
习惯是人类行为矛盾的核心。
省略是人类行为效率化过程中的步骤。
省略是人类行为效率化过程中的结果。
人类的行为经过省略,形成习惯;
习惯(习俗)之中有好习惯(好习俗)也有坏习惯(陋习);习惯(习俗)可以转化为坏习惯(陋习);坏习惯(陋习)可以转化为习惯(习俗)。
习惯(习俗)之中也有坏习惯(陋习)或者习惯(习俗)可以转化为坏习惯(陋习),省略的后果也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造成误会、矛盾、对立等问题,严重会造成混乱、冲突、战争等问题。
7.2.3胜负欲
胜负欲是人类感情矛盾的核心。
不同于生存欲,胜负欲本身是额外感情,是在平衡状态下不需要的。胜负欲可以促进发展,也可以破坏平衡,需要在适合的状态下合理的应用胜负欲才能避免因为过多的胜负欲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7.2.4胜负欲的延申
7.2.4.1荣誉、声望与成就
荣誉、声望与成就都是感情上的优越感。
荣誉、声望是人类精神上的比较。
成就是人类所作出的结果、数字上的比较。
7.2.4.2阶级、地位
阶级(金钱与地位)的核心是胜负欲。
阶级是一种特殊的不同,是一种定向的不同,由物质、权力的不同来决定的从心里出发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感情,是优越感、是对胜利的渴望,产生这种阶级的特殊的不同的原因在于胜负欲。阶级的根本就是如何处理胜负欲。
7.2.4.3金钱
金钱是价值的抽象化体现,会被简化为价值的数量,也就是数字。
而数字是没有尽头的,所以资本家对于资本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追求数字不断升高的趋势,就像游戏、赌博一样,形成追求上瘾的极端趋势。
这是遵循先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直到尽头的表现。
不断追求数字的升高是具有必然性的,所有生物都喜欢积极的事务而排斥消极的事物。
在同一个项目中追求利益的人越多,越难改变追求利益的趋势,会面临不得不被迫追求利益而进行扩张、掠夺的地步。
追求利益的人越多,越容易形成追求利益的趋势,难以退出,不得不被迫继续追求利益,这样的趋势不容易打破,容易形成过度的胜负欲。
生存欲、胜负欲、争先自卫维稳欲的滥用形成负面感情,人类由于负面感情做出负面行为,在群体间形成动乱。
所以,人类必须思考如何对待生存欲、胜负欲、争先自卫维稳欲的滥用。
7.2.5人类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人类的娱乐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从宇宙级别来说人类的存在整个就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对于人类而言,最基本的是人类存在的意义。这样看来,即使是最基本的、脚踏实地的活着就很有意义的。
而关键在于脚踏实地。
生物(人类)、社会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没有脚踏实地的活着。妨碍生物(人类)脚踏实地的活着的原因有:省略、习惯与胜负欲。省略、习惯与胜负欲人类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与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要省略、习惯与胜负欲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极端平衡点是问题难以解决的核心原因。
找到绝对平衡点,保持动态平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7.3综合关系、矛盾的平衡
7.3.1详解文化的碰撞
7.3.1.1两次文化的碰撞
在亚洲历史中出现过两次文化的碰撞,一次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一次是航海时代、人类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之后,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
7.3.1.2不同的复合思想与不同的现代复合文化
不同的的国家对美国思想、文化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有不同的接受方式。
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例:
日本、韩国由于接受过中国文化,所以对大型文化入侵有免疫力,在欧美思想、文化侵入时能够快速的接受新文化。
日本在二战后,被美国驻日盟军总司令(GHQ)麦克阿瑟将军“间接统治”后并没有对日本的文化做太大的改变就是因为,日本的文化本身开始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其本质与世界文化并无二异,所以没有太大的改动空间。日本古代的复合文化受到美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再次被激起,日本虽然能够快速的接受新文化,但是由于,明治维新依然只是上层人士的变化、斗争,对于平民来说只是再度换壳,GHQ的改革无非是再再度换壳。欧美思想、文化对于日本上层人士和平民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欧美思想、文化对于日本上层人士的影响是资本主义和激进、保守的对立,这样的特点造成了现代日本因为想要优越于亚洲,所以需要追求极度超前,继而极端的思想、行为,日本平民跟着日本上层人士思想、行为的两极变化而极度变化;欧美思想、文化对于平民的影响只有普适(世)价值中的自由,在私下对娱乐身心的追求过度,既然工作时依着上司、顾客,那么私下就要只为了满足自心而动。
韩国古代的复合文化因为《日韩合并条约》有过被日本统治的原因,韩国所受到欧美思想、文化的影响是经过日本简化、改变的思想,然后有受到美国所推崇的思想和文化的原因,变成了现在的韩国现代的复合文化。韩国在韩国古代的复合文化反向思维和韩国现代的复合文化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之间的转化是激进的,所以韩国形成了现在容易依靠感情判断极端对错的韩国现代的复合文化。
而中国文化由于没有接受过对大型文化入侵,所以在欧美思想、文化侵入时候不能快速的接受新文化,但是做到了完全的思想的革新,领导者与平民只有思想革新强弱的区别,形成了现在适合中国的改变,中国人民思想的主体仍然是反向思维,但现在更容易放纵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而不断地追求享受,需要解决、平衡的问题也更多了。
7.3.1.3不同的接受方式
文化看起来是趋同化的,但其实实质是复杂化的。
不同的的国家对于强势文化有不同的接受方式。
无论是选取式的形式还是当地化的形式都是在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原文化的基础是不同的,利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形成的复合文化也就会不同。
7.3.1.4西方文化对其它文化的持续碰撞:全球化(globalization)
样看来现在大多数文化的激烈融合都是以选取的形式,因为这样可以做最少限度的改变带来效果,是遵循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习惯性省略和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思想的强加的表现。省略虽然可以增加吸收文化的效率,但是容易由于吸收的是文化的片段不成体系,因为缺少了重要的部分而不适合当地,越是有效率的吸收文化,而不理解、适应它文化的基础,越容易出现大问题。
如果没有费边精神这样平衡极端的思想,又没有思想、文化全面的自行的发展过程,就会被错误的简化,形成极端的二元判断文化。
7.3.1.5社会生命循环的同调与排斥
主导社会的成人,在成人后就会通过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形成自己认可的秩序,然后通过习惯的发展方向进行发展,这样的成人对于异于他们习惯方向的思想碰撞会不适应,为了保持自己身心原有的平衡,继而产生对新思想、行为的排斥心态,所以思想的改变需要时间适应。
7.3.1.6思想的改变需要时间适应
思想、文化激进的变化,激进和保守的碰撞,从而扩大矛盾,所以思想的改变需要时间适应。
时机不会等待思想适应的过程,所以会出现强势的人来推动新思想的普及,所以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冲突是思想的而形成的行为交互,想要避免冲突就要减少思想的锐度,适应人类的变化速度。
7.3.3思想的平衡
7.3.3.1去除思想固化
习惯(习俗)之中也有坏习惯(陋习)或者习惯(习俗)可以转化为坏习惯(陋习),省略的后果也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造成误会、矛盾、对立等问题,严重会造成混乱、冲突、战争等问题。
省略与习惯是思想固化的原因。
去除思想固化就是要反思省略与已形成的习惯会导致的后果。
思想固化所导致的后果来源于省略与习惯。
其中,省略所带来的影响是对于多样性有选择性的人为减少,最终只剩下有效率的单一流程而不注重成品的差异性、是否有思想上的意义,造成雷同、竟贬、价值的下降,导致内卷。
7.3.3.2去除不符合时代的思想
而习惯所导致的思想固化来源于时代因素。
一种思想在所诞生的时代是符合时代环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思想、沟通、行为、关系、问题、矛盾复杂化,这种思想就会难以解释这些在未来时代所诞生的新的关系、问题、矛盾,就形成了不符合时代的思想。
但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完成度高,达到完美的程度,就会造成难以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
人们也习惯于这种思想所带来的稳定,就会造成关系、问题、矛盾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的积累,最终达到一定程度而产生更大的爆发。
去除不符合时代的思想就是要反思和检查形成的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是否符合时代,从而找到适合时代的解决关系、问题、矛盾的方法。
7.3.3.3不断变化的新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真正的无情(博爱),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而且需要变动,不断地修改秩序以适应时代,保持思想的动态平衡。
如果要保持适合时代的思想,解决关系、问题、矛盾,需要保持思想的动态平衡。如果想要保持思想的动态平衡,思想的不断变化,保持思想的持续探索。
7.3.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平衡
资本主义(Capitalism)与社会主义(Socialism)的本质可以看成是一对关系的极端与极端。
资本主义(Capitalism)与社会主义(Socialism)的表格:

资本主义(Capitalism)与社会主义(Socialism)本身就是极端的性质,帝国主义(Imperialism)、共产主义(Communism)是资本主义(Capitalism)与社会主义(Socialism)的性质极端化反向变质的成型状态。
资本主义(Capitalism)的性质是趋于变动的激进思想,它的极端进阶是帝国主义(Imperialism)其性质却是极端激进的保守思想;
社会主义(Socialism)的性质是趋于秩序的保守思想,它的极端进阶是共产主义(Communism)其性质却是极端保守的激进思想。
极端的思想容易忽视其形成过程中的矛盾、错误,使人类社会难以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真正的无情(博爱),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而且需要变动,不断地修改秩序以适应时代,保持思想的动态平衡。
思想的动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基础,不容忽视。
为了避免混乱、冲突、战争会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是可以用反思来代替的,但一定要注意的是需要从上到下的反思才能形成趋势,避免混乱、冲突、战争。
7.3.5人类人性、社会与自然的平衡
人类的欲望:争先自卫维稳欲、生存欲、交配欲、保护欲。这些欲望来源于生物的本能。如果要保护自然就需要克制生物的本能。
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是不同于自然中其它生物的存在,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包含一切人工的事物。人类是自然产生的生物,人类所制造出来的人工的事物也是自然发展下出现的事物,所以人类、社会都属于自然。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和社会。
7.3.6人类与宇宙的平衡
人类人性、社会与自然的平衡放在宇宙层面就是人类与宇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