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破抗拒的局面?
前文说到了阻抗的分类,本文继续阻抗的识别。阻抗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言语的,非言语的,甚至行动的。
阻抗,我的理解是抗拒,不想深入,不想合作的态度。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一次合作,为了达成某目标,努力行动。

那反过来,阻抗是阻碍目标达成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大多源自来访者,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来访,习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抗拒。
阻抗通常有4种表现:讲话程度上的阻抗,讲话内容上的阻抗,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精神防御
这4种表现可以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也可以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都是对个体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
这是一种精神防御。它在告诉我,当遇到威胁时,来访者习惯用哪种方式来对抗。这种对抗的方式,是他在日常关系中跟其他人相处互动的方式。
对此,第一不能硬着来。不能强硬的破掉他的防御,没有防御是痛苦的,除非遇到特别强硬,没腾挪空间的,一般不要强行的破掉对方的防御。
第二可以把这种阻抗看成他独特的配合方式。他在告诉我,他生了什么病,他那里不舒服,他跟别人相处都是什么样的。在告诉我必须知道的信息。

第三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出现了反移情。是不是我心里气不顺,看外界都是不顺的。排除自己的因素,再客观地观察对方。
有哪些地方说明,是遇到了对方的阻抗,而不是我的问题。把这些罗列下来,一条一条的思考和揣摩。
第四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揣摩的目的是,理解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种应对方式。
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感受?我能不能在这方面跟他达成沟通和理解。这些都想清楚了,再开口说话。
因此,阻抗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突破的开端。
案例
我之前是怎么跟阻抗合作的呢?我最经常用的方式就是代入。来访者说了一句话,我想象,假如我说出了这种话,那我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感受?
因为我觉得,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同类。那在某些地方是有共同特征的,他在那里说出了这句话,有这种情绪和感受。

我也活了30年,我也可能有过类似的感受。那我把有过的那种感受调出来就知道了。再告诉来访我的感受,我的情绪。
通常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我有过的案例是,当我说出来这句话,来访突然哭了,泪流满面,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第二种常用的方式是镜像。世界是一面镜子——清晰、客观、无分别。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他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人,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世界会清晰地倒映出这个人的样子,是客观的,而且对任何人都没有分别。
我不知道是哪位心理学家发现了这一点,但真的让我感觉很震撼。在此前我从来没有发现世界是这样的,在此后我还没有发现过例外。
有了这一观点,我看世界的角度,都清晰明了了很多。突然的世界在我面前清晰透彻了。我看见了很多原本自己不会看见的。
应用在心理咨询里,做法就是听来访说话,认真感受自己的感受;在这段咨访关系,这段互动里,我有什么感受,那他周围的父母、亲朋、好友,也是这种感受。
感知到这种情绪感受后,像镜子一样把自己感受到的,如实如是地回馈给来访者,这个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当来访知道这一点,就可以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状态。那改变就发生了,而且来访者在自由地选择要改变的方向。
第三种常用的方式是洞察。在会谈中,来访前面说一句后面说一句,这两句是有矛盾、有出入的。
那指出这种矛盾,就在帮来访更好的看见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时咨询师会问出一些犀利的,让人无法接受的问题,一般是基于这种洞察。
要培养自己的敏锐, 当我写到这一句时,敏锐突然变成了命运。可能在某种意识看来,命运也是可以被培养的,可以选择的。
回到敏锐,在我看来是放大,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放大,体会来访者的感受。洞察其中不一样的地方,异常,和来访者一起探讨。
一般情况下,这都是有收获的,大概率就是突破口。总结和疏离,已经发现的有效的方法,形成策略和应对方式,很棒。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