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志05】末世孤臣的矛盾人生——荀彧

我看大家对于荀彧是否是忠于汉室讨论的比较激烈,我说一下我的视频观点推论的理由:
1. 他忠于自己家族的观点,我并不同意,因为荀彧当官之后并没有大力提拔自己的族人,相反在史书上还留下了阻止家族人谋私的例子,他所推举的人都是因为才能而不是因为家族亲疏关系;代理尚书令始终未扶正,曹操坚持给他扶正的情况下他推阻了十几次;对于封赏更是屡次推阻,推阻不掉的分给族人朋友;从他的作为上是一个不爱名利(官位)和钱财的人,这种人一定有更高的理想。至于说荀彧这么做是为了低调不让曹操起疑也没有理由,曹操嫁女儿明显是拉拢,作为曹操崛起的最大功臣和颍川人才的代表,曹操对荀彧都是拉拢的,从封赏上能看出,曹操几乎是求着荀彧要的。
2. 关于荀彧之死《后汉书》《魏氏春秋》的说法都是空盒,《资治通鉴》是“饮药卒”,而《三国志》则是语焉不详的“以忧薨”,后面更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依照陈寿的位置来看,很有可能是为尊者讳的说法。结合郭嘉死,曹操“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而最大的功臣荀彧死,却没有任何表示,只有冰冷的“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大概率荀彧的死属于非正常死亡,所以我选择了空盒的说法。
3. 关于“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说法是毛玠提的(参考《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荀彧从来没提过,荀彧提的只是奉迎天子。原文如下:“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4. 至于董贵妃被杀,荀彧没有什么表示,这能有什么表示呢?“衣带诏”密谋杀曹操,他们能杀曹操,曹操不能杀他们?以曹操的性格这时候劝火上浇油,反而有可能扩大杀戮范围,你真让曹操杀天子,他必然也不敢背这样的骂名,只要天子没事儿,曹操杀了参与密谋的董贵妃和董承,荀彧也不需要有表示。
5. 至于荀彧为什么不杀曹操,这个问题有些天真,他拿什么杀曹操?作为乱世枭雄(还多疑),如果仅凭几个刺客就能把曹操杀了,那曹操也白混了。兵权都在曹操手里,荀彧一个文臣能推翻曹操纯属天方夜谭。以荀彧的智力和权谋水平,是不会干这种明知结果会失败的事儿,干了他就不是荀彧了。
6. 由于荀彧的历史记述中的有关键的五年缺失,我个人推理这五年中荀彧大概率跟曹操有过一些交锋,比如委婉的劝谏,两个人的裂痕逐渐出现,曹操也在后来推出了“求贤令”(信任危机),直到“进魏公”事件彻底撕破。
7. 我视频已经说过了空盒意思的猜想是某种表态,就不再赘述了。
8. 至于荀彧能不能看出曹操的野心,以荀彧对曹操的了解,肯定看的出,但曹操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野心,而是一步一步被推到了后来的位置,青年时期曹操也是个有理想的人,其表现是称得上忠于汉室的。所以我个人推论缺失记述的那五年,两人可能有过一些交锋的。所以我在最后评论人物的时候才说他是个矛盾的人,他可以接受曹操独揽大权(哪个朝代没有权臣),而且曹操确实有争天下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但不能接受曹操僭越皇权,称“公”在荀彧来看是不能突破的底线。至于投刘备,脑洞过大:汉献帝这正统继承人活着呢啊,荀彧眼里肯定不会把其他人当正统看。所以我在定场诗里用了“忠义孤臣”四个字,忠于汉室,义与曹操(没有曹操,荀彧也难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无力阻止,最终自杀保节。
9. 至于早期为什么不跟着刘备混,咱刘皇叔早期混的那个惨样儿,荀彧知不知道天下有这号人都难说。后来天子已经在许县建都,其实从荀彧的视角来看,不听从号令的恐怕都已经被打上“乱臣贼子”的标签了吧。
以上推论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呢,以您为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的有趣之处也在于此,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大家理性讨论,不要过于激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