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的影响因素
原油作为一种大宗商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金融属性,而油价受供需等多因素驱动。原油价格不仅由基本的供需决定,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汇率及利率变动、税收政策等,也是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通过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可知,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通常会下跌,反之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通常会上涨。而库存在中间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比如即便供给开始小于需求,此时库存依然很高,那么价格可能不会很快就开始上涨,或者不会涨的太快。接下来我们就分别看一下原油目前供给、需求的情况。
一、原油供给
原油供给主要来自欧佩克(OPEC)国家和非欧佩克国家。欧佩克的任务就是调节“原油市场的供需平衡”,进而影响原油价格。欧佩克成员国生产全球约40%的原油,此外,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欧佩克石油出口约占国际石油贸易总量的60%,能源信息署还报告称,全球80%以上的已探明原油储量位于欧佩克国家境内,其中2018年约有三分之二位于中东地区。由于这一市场份额,欧佩克的行动对国际油价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欧佩克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对油价的影响最为频繁。从历史上看,当欧佩克减产时,原油价格会上涨,产量增加则刺激油价下跌。

大多数非欧佩克国家的消费水平很高,因此出口能力有限。尽管产量很高,但许多仍然是石油净进口国,这意味着他们对油价的影响很小。然而,随着页岩油和页岩气的发现,非欧佩克产油国,尤其是美国,近年来页岩油产量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油价的定价规则。

原油供应中,剩余产能和炼制瓶颈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OPEC的剩余产能是可以立即投入生产的原油产能,起到了一种“安全防护地带”的作用。OPEC的剩余产能极大地影响着投资者的情绪,特别是在剩余产能明显偏低的情况之下。
例如,2010年11月至2014年9月,Brent原油价格连续46个月超过了90美元/桶,这是历史上高油价持续最高的一段时间。长期高油价令页岩油、深海石油和油砂的开发能够顺利进行。但是过度投资以及页岩油技术的成熟使得原油产量过剩,全球液态燃料出现较大盈余,这最终导致了2014年9月开始的油价暴跌。

二、原油需求
石油的广泛应用支撑起了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此,石油的需求量与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体的经济结构是影响原油需求的主要因素,要对原油消费的增长作规划,就要对消费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作出预测。


三、库存及OPEC产量变化对油价的影响
原油库存数据代表特定时期的变化,而非绝对的库存水平。这种变化就是预测的消费量与预测的产量(包括非OPEC国家和OPEC国家产量)的差额。总体来看,原油库存与原油的价格呈相反的变动趋势。
OPEC的政策变化可能是预测原油价格的关键因素。通常油价长时间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但当价格低于该区间的底部区域时,OPEC就会减产,原油价格会慢慢止跌并逐渐回升。所以,通常原油价格偏离底部区域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从欧佩克的政策实践的历史状况来看,在很多时候,欧佩克的产量调整都会对油价波动产生直接影响。
直到2023年底由23个石油生产国组成的OPEC+决定,从今年11月到2023年底,将维持现有减产政策,即每天减产200万桶石油,约占全球需求的2%。从市场情绪看,在OPEC+一系列减产政策落地后,多空分歧依旧在于宏观面,各大机构对原油市场全年需求增量分歧巨大。其中根据公开数据统计,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对于全球原油需求增幅的最新预测为160万桶/日,OPEC+为235万桶/日,高盛为110万桶/日,美国银行为120万桶/日,国际能源署(IEA)为250万桶/日。不同机构对于需求的预测增量幅度分歧在100万桶/日以上,完全对应着原油市场截然不同的供需平衡格局。
不过,根据目前的减产情况,在考虑沙特7月单独减产100万桶/日的幅度后,如果采取相对悲观的需求增幅预估,至少三季度原油市场最低也会有约50-60万桶/日的供应缺口,并带动库存的下滑。考虑到三季度历来是全球油品消费旺季,即便考虑到月度级别需求的波动,也很难证伪三季度原油市场需求的缺口。因此,虽然这一利好简单而清晰,但能否构成支撑油价三季度重心上移就自然成为了值得讨论的重点。4月2日,沙特宣布从5月开始至年底日均减产石油50万桶。6月4日,沙特在“OPEC+”第35次部长级会议后再次宣布,7月将日均额外减产100万桶。沙特上周四表示,沙特将把自愿减少100万桶/日的计划再延长一个月至9月底,而且减产措施可以“延长,或延长并深化”。此次减产意味着沙特9月产量为900万桶/日。预计9月份的市场缺口将超过150万桶/日。

有时突发事件会迫使原油价格明显偏离正常区域,或者在该范围内进行调整。今年以来,俄乌地缘冲突对油价的扰动明显削弱,市场更多聚焦于其商品和金融属性。随着交易主线逐渐从美联储加息向滞涨及衰退过渡,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受到了明显抑制,而欧美银行业危机、美国逼近债务上限等问题也反复散播着恐慌情绪。从原油自身基本面来看,OPEC+多次意外减产无疑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国内经济复苏放缓及海外经济不振却始终拖累着现实需求。在宏观与供需因素交错并行之下,上半年原油行情整体呈现宽幅震荡格局。

一般情况下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的价格重心在CPI回落过程中也往往易跌难涨,因为在大部分下行周期里价格水平的回落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经济下行风险。
一方面美国债务问题给市场的风险偏好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一旦难以预测的债务风险爆发,所有从微观、中观面出发讨论的利多将瞬间失效,包括原油在内的大部分资产价格均有可能迎来下跌。另一方面,经济周期自然回落的拐点也相对难预测,但是在多次出现银行业危机、美国债务问题等信用风险事件后,市场对于衰退的预期贯穿2023年下半年已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