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洛阳游第262篇 大禹栓船石

2023-08-26 12:47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中国大多数河流都是向东、向南奔腾不息的流淌,伊河就是一个例外。伊河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向北流入黄河的河流。其实,伊河以前也是向南流入淮河的。只不过,大禹改变了他的流向。《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大禹时期,伊阙是一个相连的整体,没有现在的东西两山。伊水被龙门山阻挡,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在龙门山南积聚,形成了一片汪洋,人们称他为五洋江,五洋江就类似于现在的堰塞湖,只不过这个五洋江有点大,包括现在的伊川、嵩县、汝阳、栾川、宜阳等地。老百姓深受其害,溺死甚多,无法正常生活。《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大禹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形成现在的伊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伊水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彻底解决了这里的水患。“五洋江”最终消失,陆地显露出来,人们从高地迁来定居。

憩鹤山,矗立在伊川县高山镇高山村南、洞子沟北,海拔450米左右,是高山镇的“屋脊”,因此当地俗称“高山台”。若大晴天,可一览伊川盆地全貌。传说远古时,伊川绝大多数地方被五洋江水淹没,仅有这里山头露出水面,不时有白鹤停在山头休憩,故古人给该山取名憩鹤山。登上山巅眺望远方,憩鹤山四周群山环拱。北可望龙门,西可望见伊川县和宜阳县交界处的半坡山,南可望见九皋山。憩鹤山陡峭绵延,呈东西走向。上有一块神奇的远古奇石栓船石,传说是大禹治水时期的遗存,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大禹时期,龙门山南这一片辽阔的水域不能居住,行人只能驾船在水面上来往。为了歇息方便,人们便把憩鹤山峰顶这块路出水面的大石头当作了栓船石。久而久之,人们在栓船石上开凿了一道拳头大小的孔洞,这个孔洞穿过巨石,有一米左右长,孔洞周围圆圆滑滑的,绝非一日一时造成的,绝对年代久远。栓船石是块巨石,白的透着红,大部分埋于山中。栓船石不同的角度看像不同的动物,变幻多端。南方看颇类一头海豹,东面看是一只海龟。北面看似马头,西方看酷似一只休憩的白鹤。石身远看像卧龙,近看像雄狮。

其实栓船石只是一个是美丽的传说而已,实际上伊川一带至少在百万年以前甚至更早。上世纪八十年代洛阳文物考古队在憩鹤山下南方穆店的村庄发现了三十万年前的古人类遗迹。另外人们在山下还拣到植物化石,细枝叶清晰可见,这些都是很好的佐证。憩鹤山南坡头寨村东有个商代文化遗址,总面积378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挖掘时曾出土磨光红陶钵、灰陶罐、夹砂黑陶罐残片。

憩鹤山顶有座寺院憩鹤寺,留下了文人墨客的佳作。北宗著名诗人司马光曾与好友景仁到憩鹤游览,写有《和景仁夜宿憩鹤寺》诗一首:回廊复阁势萦纡,四岭中涵一气虚。最爱欣欣向荣木,每来相见不相疏。北宋范镇也写有《宿憩鹤寺》诗,诗云:憩鹤山间憩竹舆,宛然身世住空虚。地仙纵与天仙别,明月清风也不疏。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第262篇 大禹栓船石。




深度洛阳游第262篇 大禹栓船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