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偏关——以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的英姿名扬中外

2023-09-11 08:3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偏关——以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的英姿名扬中外

◆古晋奇

中国地名 2014-03-28

偏关,又名偏头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境内,地处西北边陲。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地势东高西低,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崇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偏关县在汉、唐的时期还不出名,也没有设县治。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皇帝刘钧于天会元年(957年)置偏头寨。北宋时期,这里成为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因驻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辽置宁边州,金时仍用该称呼。元代,州、县俱废,改偏头寨为偏头关。明洪武年间始筑关城,明成化年间设偏头关守御千户所。明嘉靖年间上升为路城,万历年间又大规模建设此城,称为“九塞屏藩”。清雍正年间改偏关为县,属宁武府,又名通边关:1940

年,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

关于偏关的作用,明人有诗云:“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明朝时,偏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岸。每逢战争的烽烟消失之后,边禁开放,关城及其周围的一些堡寨就成为蒙汉人民互市的区域。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骏马进入互市区,换取汉人的丝棉织品、茶叶等。互市开放之日,关城、堡寨将士披甲戴盔,列队城外。城楼之上,礼炮轰鸣,鼓角擂动,庆祝这民族交往的盛会。边地将领、政府官员、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赴会。通过商品的交流,交流着民族间的感情。如今,关城、堡寨、边墙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存在,只能告诉人们,中华各民族的感情,像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无法阻隔。

现存的偏头关城为明代建筑。据民国四年(1915年)《偏关志》记载,明洪武

二十三年(1390),由镇西冲指挥张贤始建。宜德、天顺、成、弘治、嘉靖、隆庆、万历间均有修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又于西关南关筑女城、水门各二。沿河筑堤,规模初备,始称"九塞屏藩"。现在所存的城坦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气势雄伟。黄河边堡墙的具体位置在老牛海至寺沟黄河沿岸。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四年(1915年)《偏关志》记载,为明成化二年(1468年)总兵王玺建,嘉靖万历年间均进行增筑。北自老牛湾与外长城相连,南经寺沟渡口退至河曲县石梯口隘。偏关县境内长40公里。此段长城多有黄河悬崖天险屏障,多数地段未筑墙体,只在沟口崖头筑寨据守,沿岸多建望台设防。只有寺沟至黑豆埝,关河口至尖刺湾建石城墙,红色粘土夯筑,外墙条石、城砖包之。100米~200米筑马面或敌接。其走向均建于黄河崖头、沟豁。数百年来,虽有自然及人为破坏,仅存土墙,但气势不减当年。土墙平均底宽7米,顶宽5米,残局5到7米。是山西黄河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偏关实际上已处在北界,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初时,蒙古势力不断侵犯边界,稍后又深入鄂尔多斯内部,屡犯晋西北,这关首当其冲。《偏关志》称:“宜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

明弘治年间,蒙古鞑靼部达延汗统一蒙古后,经常率兵南犯。嘉靖年间,其孙俺答数次入侵偏头关。隆庆初,蒙古兵再由偏头关西北侵入,进犯岢岚、岚县,并深入晋中地区。所到之处,杀掠殆尽。由此可知,在明代中期,偏头关成了蒙古兵和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

偏关县人民具有抗御外侮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偏关县是晋西北根据地。1938年,日本侵略军集中万余人,分两路围攻该抗日根据地。一路从井坪向偏关、河曲进犯。一路从原绥远清水河向偏关方向进犯。八路军359旅北上阻击敌人,但南下的敌人乘机占领了宁武、偏关等县城。八路军120师根据上级的指示集中力量首先打岢岚、五寨的敌人。岢岚的敌人受到连日困扰,水源断绝,向北撤退。偏关的守敌也只好向东撤退。八路军迅速夺回了偏关。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偏关——以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的英姿名扬中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