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革命风采,传承红色基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就是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重温革命历史,探寻红色足迹,凝聚起启航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史教育学习的要求,追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充分感悟革命过程与革命果实,七月初,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共产党史教育团″小队,将实地参观位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別行政区北区交界的"中英街",了解香港回归背景下的革命历程。

据资料记载,中英街社区(原属深圳沙头角)和香港沙头角原本同属深圳东部梧桐山脚下大鹏湾畔的沙头角,归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是一个以渔业、农业、盐业等小农经济为主的物产丰富的渔村,村民以客家人的吴姓氏族为主。1835年前后自发形成东和墟市,并很快发展成为深圳粮食物资的重要供应地,而墟市的收入成为沙头角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1899年3月18日,以《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香港英新租借合同》为依据,中英两国在沙头角进行勘界,划分两国分别管理的“深圳沙头角镇”(今深圳盐田区)和“新界沙头角乡”(今香港新界沙头角墟),中英街就是起源于勘界过程中形成的中英陆地边界线。以中英街上的8块界碑为界,沙头角分为了“英界”和“华界”两部分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中英街的性质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回归前的“一街分治”进入了回归后的“一街两制”。它走过了外强侵占的苦难岁月,也见证了“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它是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史的浓缩,更是一本勿忘历史、发愤图强的教科书。

我们参观中英街的过程中,中央街警世钟格外引入注目,黝黑沉重,洪钟若鸣,仿佛在耳边轰鸣。看见它,我们仿佛看见了英国强行割占租界的莽硬嘴脸,看见了先辈们无奈签订合约的屈辱不堪,看见了香港回归后的反思与深省,它警醒着每一位中国人,匆忘国耻,牢记史命,发愤图强,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场馆内陈列与布置着许多历史照片与物件,它们见证了中央街的发展历程,还原了历史发展画面,让我们团队和每一位到访的游客对中央街这段屈辱史与奋发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坚定了我们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奋发努力实现民族繁荣复习的使命信念。
在这次实地参观中央街的党史教育学习行动中,我们团队成员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与认识,从合约签订到一国两制,从一街两制到香港回归,我们见证了民族屈辱史与发展史,但也见证了革命的优秀成果果实,我们会铭记党史,牢记使命,化屈辱史为奋进的力量,努力奋斗,做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撰稿人:肖进政 联系电话:1751320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