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完美逆袭的理论依据及实操教程
有点教育常识的从业者都明白,在教育学领域,“差生”是个伪概念,这是已经被实践早就证明过了!但老师作为行业的被动接受者,被市场裹挟,再加上人微言轻,很多人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糊弄起家长来了!
有良知的教育从业者应该明确的告诉家长朋友:在学生求学阶段,只有学习困难的学困生,成绩会退步,成绩会提升,这是客观规律,从成绩中等到学习困难,一步之遥;从学习困难到学习优秀,也是一步之遥。
尽管普通学生和学困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师生和同伴关系、错误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网络成瘾、特别是错误的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普通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极有可能转化为学困生。
比如说数学这种很多学生觉得头疼的科目,随着年级增长,科目难度增加,小学时候学习成绩可能不相上下,到了初高中阶段,学生就开始出现较大差距。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学困生数量会逐渐增多,毫无疑问,这是中等生成绩滑落而导致的现象。
姚老师的教育实践数据研究表明:随着学习科目增多、深度增强、课业增重,年龄和学龄越高,中等生将逐渐成为学困生,学困生比例持续增大。
普通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学生的学业表现往往都是动态的。从直观角度来看,对学业产生显著影响的更多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和状态,特别是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中等生如何短时间提高成绩?
首先要回归课本,找准学习方向
建议中等生根据自己的丢分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无论哪个学科,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层层关联的,基础不好的同学建议以课本为主,配套课本上的习题,以简单题、中等题为辅,逐渐吃透课本,信心也会随之渐渐提高。
只要把基础抓好,那么考试时除了一些较难的题目,其他题目基本都可以拿下。一般来说,除非基础特别差,2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把基础抓牢。当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后,要转变为以做题为主导,即充分利用作业、试卷。
其次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非常重要。建议大家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紧跟课堂上老师的节奏,保持课堂高度专注,及时吸收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及时根据自己的薄弱之处调整自己的计划,双管齐下,经过长时间的严格执行之后,自然能够跟上。
最后要持之以恒,学会坚持
对于一名中等生来说,若想赶超他人,就必须具备坚持的精神。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大家难免会遇到挑战,会遇到一时难以逾越的门槛,唯有具备坚持的毅力,同学们才能保持必胜的信心,才会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实现突破的愿望。
要知道,许多同学之所以是学霸,恰恰是因为他们有毅力、懂坚持。目前成绩还不够优秀的同学必须要明白想要提升学习成绩,赶超学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那么肯坚持下去,才能在有的放矢中提升自己,最终也是可以脱颖而出的。
影响成绩的根本因素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鸡娃”的方式补课、刷题,单纯想要去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困生来说几乎毫无起色,也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最本质的问题不是成绩,而是与他们个体紧密相关的三种关系出了问题。
学困产生的“罪魁祸首”:不良亲子关系、家庭关系
在造成“学习困难”的众多因素中,不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占比高达60%。换言之,当父母抱怨孩子是“差生”时,他们自己可能需要承担60%的责任。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成绩具有“一叶障目”的效果。家长眼中只看得见成绩,却看不到家庭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孩子的学业表现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在统计数据中学困生在离异家庭中的比例较高,不良家庭结构是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家庭往往给予孩子在学习上的正向关注不够多,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教导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父母本来是孩子最相信、最能依靠的人,但每当父母将粗暴的言语、差生的标签都丢给自己孩子时,长此以往,孩子们也逐渐“相信”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而语言伤害的诱因多半都是考试成绩、班级名次不理想。
阻碍动力和兴趣的直接原因:不良师生关系
成绩不好是学不会吗?其实很多时候问题根源在于不想学。这就是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直接影响。举个例子,一名高中学困生被问到他的语文成绩如何变差的,这名学困生提到了三年级时的语文老师。
起初老师只是因为学生字写得差,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语文卷子撕掉了,从那时起他就再也不愿意学语文了。随着学习动力和意愿不足,他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差,到了高中已经到了“学困”的状态。
这显示了学习意愿和学业成绩之间强烈的关联,而老师在其中起到促进还是阻碍的作用则至关重要。
最隐蔽的影响因素:同伴关系
我们倡导平等,但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在班级形成一种无形的“上下等级”关系。经常受老师表扬的优等生,更容易获得老师的信任和班级事务的优先权,这就是一种优越感和特权。
不平等的班级氛围会让孩子产生对权力、地位、控制的追求,那就有可能滋生社会性霸凌,而处于“不利”地位的中下等生和学困生很可能成为受霸凌的对象。
很多学困生声称他们觉得优等生“看不起”自己,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就连他们自己也觉得“配不上”优等生,没资格跟他们一起玩。
加上“优等生”各方面都优秀,“差生”各方面都差这样主观且不公平的评定标准,一旦学困生和优等生在除学业之外的其他方面发生冲突,很少有人会真正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