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单兵携行具巅峰之作

PLA单件分挂式装具发展史上,在两个短暂的时期里,曾经有过昙花一现的巅峰之作。
---多----图---预----警------
63式弹药携行具
1963年,中国自行设计的63式自动步枪列装的同时,为之专门设计的弹药装具也随之下发。
该专用弹药装具有两种版本:
一种是类似于56式弹药袋那种胸挂装具,
中间有5个可装20发弹匣袋,两侧各有1个杂物袋,但同样也可以装弹匣。
另一种是背心造型的组合式携行装具。
要说的就是这种经典版本,是PLA第一款随世界潮流的携行具。

这种63式弹药携行具优秀之处在于具备了作战背心的概念。
将多个分开挂件整合,把弹匣袋和手榴弹袋集中在一个携行具上,
由背带、3个双联固定弹匣袋、1个手榴弹袋以及帆布宽腰带组成。

背带类似欧美的X带设计,可调节长短,还有可拆卸的垫肩。
腰带有可以快速固定、脱离的插扣,与美军的MOLLE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处。
携行时只需套上背带, 固定插扣就可以了,
因为只有一个固定点,可以快速穿脱,即使是受伤单手也能完成。

腰带前面左右各有1个双联弹匣袋,后左侧1个双联弹匣袋,
后右侧为1个四联木柄手榴弹袋,水壶加装一个扣子就可以挂在后左侧,
合理分配负载的质心位置,将重力分担至腰部,分散了肩部负重压力。
无论是弹匣袋还是手榴弹袋,盖口都有类似美军M1956弹匣包的快抽带,
只要抽出布条就能打开,便于快速取用弹匣或手榴弹。

当然,63式弹药携行具也存在不足之处:
1、腰带与弹匣袋、手榴弹袋为连体缝制,如有个别部位破损,需整体更换。
2、水壶扣设在颈部,其它部位没有固定装置,奔跑时容易摆动撞击身体。
3、没把挎包和防毒面具包设在携行具上,需要另外背负,未完全实现一体化,
且披挂后又重叠在后弹匣袋或手榴弹袋上,在运动中会互相撞击并发出响声,
不利于隐蔽也不利于士兵战术动作的展开。




但总体而言,背心式63式弹药携行具结构合理、负重分配科学、使用便捷,
相对比当时的56式胸挂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进。
令人惋惜的是,63式自动步枪在1978年被停产撤装,63弹药携行具也一并退役,
设计理念并没得以改良并延续到81式弹药装具上。
----------
两山轮战时期的作战背心
这是一个统称,因为样式有很多种,都不属于制式装备,
是各轮战部队自行应急设计,委托民间企业小批量生产的,
但一直都没有进入正式列装序列。
这些携行具的设计理念在当时都属于比较先进的,
从其功能上看,可以算是PLA最早的一批作战背心。
在1984到1989年间,PLA抽调各军区部队轮番上阵作战,
对越军控制的云南边境老山、者阴山等众多制高点实施拔点作战。
基于越军多是以掩蔽部、坑道、洞穴为主要工事的防御阵地,
且很多处于射击死角,难于用火炮摧毁。
出击作战的突击队要携带大量的手榴弹、爆破筒、火箭筒等爆破器材,
步枪手平均要负重35公斤,工兵、喷火兵等负重超过45公斤。
而当时普遍装备的56式胸挂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战斗携行要求。
有些战士曾把全部装备塞入背包参加训练,
发现背包负重点集中在肩部,重力点却在臀部周围,人机功效差,
背包内各种装备相互碰撞,上下前后甩动易位,
最重要的是在战斗中取用装备不便捷,会延误战机甚至决定生死。


也有部分官兵想出各种方法,在配发的制式胸挂上作小改动:



上3图:侦察兵为了取用方便,将急救包装置在胸挂肩带上。






上6图:不知是否为了增加携带量还是为了携行方便,很多战士会将56式胸挂两边的杂物袋改为放置手榴弹,但没看到有其它固定装置,如何保证在大幅度动作中不会掉出来?


上2图:战士们自制的82式手雷袋,(一个手雷重260克)
第二张右边第一人显示手雷袋为一条独立布袋,并非与56式胸挂缝在一起。

根据前线官兵的反映和建议,各参战部队研制并组织生产携行装具投入实战:




上4图:这种作战背心为左右对开式,后背设有口袋,可装小电台或其它物品。
4个无盖弹匣袋的袋口有松紧带,既方便取用弹匣又能防止弹匣甩出,非常科学。
弹匣袋位置过高,因为要留空间放67式木柄手榴弹。
腰间还有一条布带,用来增加稳固性。
但手榴弹上方没有其它固定装置,奔跑时会左右摆动,撞击身体。
另外,作战背心连同衣服、钢盔罩都是采用灰白色布料,没找到该设计理念的官方记载。
从相关视频看到,身穿这套衣服装备的战士在丛林里,色彩反差明显,不利于隐藏;
在植被稀少的石灰岩区域有一定伪装效果。





上5图:经典的照片提供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
只能看到弹匣袋位置较高,袋盖用的是纽扣,而不是木扣套绳带,
如果覆盖泥土或血污的话,会影响取用弹匣的速度。


上2图:这种作战背心上的有盖弹匣袋看不到纽扣,不知是否用了魔术贴。

上图:左边的战士穿着特制或改装的衣服,有4个弹匣袋,衣服下摆的口袋大小不一。
如果装置的物体过重,在快速运动下回撞击身体,令人不舒服。
右边战士穿的似乎是束腰式作战背心,使用效果会好一点。
1986年10月14日“兰剑—B”行动






上6图:这是口袋最多负载最大的作战背心,前面4个弹匣、16枚67式木柄手榴弹,每枚重600克。
多数战士后面要背2支爆破筒和小包装炸药块,有些战士则要背5支40火箭弹,每支2.1千克。
这导致薄帆布做的作战背心难以支持高强度使用;
而且在战斗中手榴弹等重物会随动作大幅度晃荡,影响战术动作的展开。


上2图:可以看到,4个弹匣袋是用绳带吊在作战背心外面,稳固性不佳且容易松脱。









上9图:作战背心左右对开,最上部位是两个小口袋,可以装急救包。
中间为4个弹匣袋,腰部有布条用来稳固,最下方是手榴弹袋。
与“北虎行动”使用的作战背心貌似同一款。
缺点:衣襟用布条连接固定,在战斗容易松脱或者变成死结。




上4图:同一支部队,新的作战背心改为拉链连接左右衣襟,少了急救包口袋,
最下部分是手榴弹袋。作战背心整体包裹性较好,战士们评价不错。
1987年1月5日,“北虎行动”







上7图:作战背心上方两边是装急救包的无盖口袋,接着是弹匣袋,
腰间附带了一条布质腰带,以加强稳固性,最下方有10个手榴弹袋,
后背上方和下方都设有口袋,可以装小电台等物品。
“北虎行动”作战背心不足之处:前面负载过多,配重不均衡,向前坠。
另外,在潜伏状态下,往口袋取用物品时撕魔术贴会发出响声,不利于隐蔽。
1987年1月7日 “黑豹行动”
这次行动采用的前后两片式作战背心首次按战斗岗位设计,
有步枪手、机枪手、火箭筒手及喷火兵等多个版本。
而且所以口袋首次采用了进口的维可牢魔术贴,在当时是非常领先的设计。



上图:左边三人为步枪手,右边是机枪手。
步枪手的背心前片可以放4个56式步枪弹匣,1个急救包和8个82式手雷。
后片可以放两根爆破筒和两枚40火箭弹,还有一个小包。
机枪手的背心前片可放8个82式手雷、1个枪弹链盒。


上图:左起第三、四人为火箭筒手,背心前片装着3枚40火箭弹、3个82式手雷和1个急救包。

上图:左一为喷火兵,他的背心前片只能放8个82式手雷,每个重260克。


上2图:同样是139师417团装备的作战背心,但款式更像肚兜,
而且所有口袋盖片用的是纽扣,未能确定具体使用时段。
两山轮战时期的作战背心的设计理念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
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以改良推广,
甚至连正式名称和实物都没有留下,连经验和理念也很快消失了。




上4图:非常少见的79 /85式狙击步枪弹药携行具(制式)。
它的设计理念应该与63式弹药携行具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