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岁时记(三十二)
作者:仙舟 益世报-北京 > 1931-03-22 争斗,有因调情吃醋而争者,有因风筝互绕而争者,此皆平时所习见。又有下流之顽皮小儿,以长绳系锡质之圆铊,隔丈高之皇墙,攀搭他人所放之风筝,或曳之使线断,或㩴为己有,皆属不道德之行为,行之者,亦有代名之词,曰“搭镖铊子的”。 上述为胖沙雁瘦腿子盛极之时,迨光绪末叶,则有“哪叱”“龙睛鱼”“蜈蚣”……等等新式者出现。民初又有以一绳兼放三个风筝者,民十之际,工人渐知维新,其艺术乃随之而进展,打破固有风筝之架子,通体以绵纸做成鹞鹰之形,飞翔天空,忽上忽下,乍视之,与真者无异也。又有做工草率,价钱低廉之风筝一种,曰“屁股帘”是为贫苦儿童所放者。 近数年来,北平一隅,春风依旧,纸鸢渐稀,虽系生活艰窘所始然,而大街小巷,电线如织,有风筝放不起来,亦稀少之又一因也。 俗传汉楚交閧,韩信围楚军于九里山,项羽虽处绝地,而部下之三千子弟兵,尚有团结之力。汉军畏其强,因亦奈何不得,韩信难之。张良乃思得一计,制绝大之风筝一——大概是胖沙雁——背有布囊,张良乘于囊内,使多数兵士放之,风筝起,遂得尽窥楚军之情形,复出笛作楚歌,使楚军闻歌骤起乡思,始而饮泣,继而閧散,项羽亦因之自刎焉。据此所传,则世有风筝,当在汉朝以前也。 考独异志载:侯景围台城,简文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据此,则纸鸢不特有益儿童,且于战争上,亦有莫大之利用也。 风筝,初名“纸鸢”,五代时,始改称“风筝”,询刍录: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鸣筝,故名风筝。又元稹诗:“乌啄风筝碎玉珠。”文词华丽,构思敏妙,诗人吐属,大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