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八节|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



立春为“四立”之一,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廿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敦煌壁画《雨中春耕图》
春天·宜耕耘
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赵钱孙李的家族繁衍
都离不开农人的“汗滴禾下土”
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一年四季、无时无刻
耕作活动一直都在进行
规模最为浩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是春耕

从热带海岛到北国漠河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
数亿农人共同书写了
地球上最壮观的春耕史诗

古人最爱春天——万绿竞发,布谷声催,勤劳的庄稼人,吆喝着牲口,犁头划破了大地,播下一年的憧憬。

在古代,每年的二月初二,是春耕开始的日子,皇帝都要举行“劝民农桑”的仪式,由皇帝本人进行示范,亲自耕田,以表达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据晋代文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御驾亲耕”,以显示他对农耕的重视。

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更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耕田劳作,以此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

唐代开始,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是中国古代崇尚劳动的传统节日。
此时大地解冻,天气转暖,皇帝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农民们在农具上绑上红绸布下地播种。

到了宋元时期,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既是“耕事节”,又是“花朝节”、“踏青节”。
但因为古人认为,二月初二甘霖将至,春耕劳作也要由此开始,所以不管节日内容如何变化,劳动的性质都一直得以延续。

发展到明清两代,皇家对二月初二的劳动意义更加重视。
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会亲自出圆明园,带领朝廷官员和皇后、宫女到专门开辟的“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雍正像耕织图
清政府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
表示官府对辛苦了一辈子劳动者的节日待遇。由此可见,龙抬头的“二月二”其实就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耕耘稻田的工具
犁

犁是由犁弯、犁尾、犁脚、磨盘、磨盘桩、犁头、鐴耳、犁剑、犁枷等部件组成。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耙

耙是由耙厅、耙尾、耙齿等部件组成的。
聪明的先人就发明了这种器具,人站在耙上,牛拉时就将土压碎了,压平了。为减轻耗给牛的重力,古人将耙齿设计的下面朝后弯曲,这样大大减少了土的阻力。
耖[chào]

耖的形状和耙相似,也是由厅、齿和尾组成的。
耖的作用,是借助牛的拉力,通过耖齿将插入泥土之中的高处泥土拉运到低洼的地方,从而使田面平整,稻秧都能长在水中,不会出现淹的地方淹,晒的地方晒的现象,能有利于水稻生长,大大的节约用水。
水稻管理的工具
田做出来了,秧插下去了,接着就是水稻的管理工作。
在古代,国家没有大型水利设施,能替水利保证的,仅仅是那些不大的水塘、水堰,农民种水稻是非常辛苦的。许多年份,稻田的水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用几十台水车,一节一节运上来的。
水车

古代没有水库渠道,没有抽水机,田里需要水的时候,如果塘里堰里的水位低于出水口,就必须用这木车的车。
这木车全身都是木,用来绞水的叶子是杨树,杨树板见潮后不裂不破不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木水车,农民才得以解决灌溉难的问题,有时几十部水车连灌,场面很壮观,充分体现了前人斗天斗地的乐观求生之道。
锄头

古时没有除草剂,水稻田里的草完全要靠人工去除掉。当然,弯下腰一棵一棵的拔是不可能的,古人设计了一个小巧的工具——薅草扒。
说是扒,其实是类似于锄的性质,只因它轻便似扒,所以把它叫扒。此扒宽约20公分,比水稻的行距稍小,用这扒套上一根竹杆,在水稻禾的前后左右-薅扒,草就全部断根浮起来了。一般薅2~3次,草就没有了。
洋叉

谷压下来了。农民就用洋叉把谷和稻草分开。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谋划自己的“春耕”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等到收获的季节时愿我们都可以骄傲地说:“看,我们没有辜负三个月的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