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英语有声书《哲学巨擘》之叔本华】译文(三)

2020-07-15 09:42 作者:bili_29688183497  | 我要投稿

【英语有声书《哲学巨擘》之叔本华】译文(三)

由美国演员Charlton Heston朗读

 

【译者按:抛开庸俗化的悲观主义标签,叔本华是一位真正把直觉与思辨相结合、挖掘出大量深邃而闪光的洞见的伟大思想家。这是该有声书的第三部分,关于美学与伦理学,也是叔本华思想的精髓所在。本人纯粹出于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听译,欢迎分享,请注明出处与译者微博@汉庭皎梦。】

 

个体完全服从于种属的存续。如果我们问总体上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叔本华的回答诚实而令人震惊。他说生命并没有什么总的目的或目标。生命在不断地进行中,意志是生存意志,并无他。

“实际上,意志本身的根本本质就是没有目标,没有限制,只有无休无止的奋争。”

叔本华认为(人的)个体生命也折射出这同一真理。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可能有其目的,但总体上却没终极的目标。生命就是无休止的对新的不同的事物和体验的欲望。

“永远在生成中,变动不居,揭示了意志根本的本质。在人类怀着徒劳的希望以为欲望的实现能达到意志的最终目标而不断营求中也能看到同样的东西。每一个体行为都有其目的,而意志整体上却没有可见的目标。”

叔本华的哲学解释了人类存在中无意义的受罪和痛苦。它指出构成生命基础并激活了生命的意志是一种没有目标的力。由于这种生存意志没有指向任何目标,我们很难指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会越来越好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叔本华有力地描述了他的观点,很难想象事情还可以比这更糟。叔本华热情地宣扬了生存的阴暗面而不顾好的一面。这可能是他对19世纪早期盛行的乐观主义哲学运动的反拨。这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在流行的进步论中。科学与技术中的进步论表明科学正不断接近对世界的正确理解。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正不断地提升我们利用大自然来利益自身的能力。其紧随其后的道德涵义是越多的利益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叔本华并不反对科学知识随着时间不断积累与增长这一基本观念,但宣称这知识将被善加利用就令人生气了。科学严格地运作于叔本华称为的现象世界里。该如何运用科学知识的问题引入了意志这一概念。由于意志,根据叔本华的观点,是人类生命的支配力量,知识就成了意志的工具,其欲望的仆从。只要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力量,任何道德意义上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当然更不是必然出现的。不少哲学家欣然接受了科学与道德进步论的乐观主义观点。其中叔本华最厌恶的是黑格尔。对叔本华而言,黑格尔的思想比费希特与谢林还晦涩含混。叔本华把黑格尔斥为骗子。一次他甚至曾称黑格尔为哲学的食人族,将其比作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那个自我放纵的野蛮人。黑格尔曾称政府与社会和道德机构必然要参与到不断增长世界的理性中。在其所著《历史中的理性》中,黑格尔认为要理解历史的发展,必须先认识到事物是按照理性进行的。

“哲学在讨论历史时带入的唯一思想就是理性这一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规则,因此,在世界历史中事物是理性发展的。

黑格尔认为理性主宰着世界的这种乐观主义的观点,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处于完全相反的两极。两人的观点存在很多分歧,但最主要分歧在于哪种力量在统治世界。黑格尔认为是理性,叔本华认为是意志。

[音乐]

约翰济慈在其诗歌《希腊古瓮颂》中雄辩地表达了诗歌和艺术的责任与哲学真理是同一的这一感悟

“当老年这一代凋零时你却仍然存留,在另一些人的悲伤中,人类的朋友,你对人们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是你们在世上所知道和需要知道的一切。”

这一感悟使得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家让美学成为他们哲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叔本华关于美学的讨论完善并扩充了他的形而上学观点。正如我们所见,叔本华相信现实有两面:可见的一面是表象或现象,而隐匿的一面是意志。艺术的客体或者审美经验的客体都属于这个表象的框架内。它们很特别因为它们能激起一种静观的经验,在其中我们能从意志持续不停的欲求中解放出来。当一个人审美地观照美的时候,他就不再是自己意志的各种渴望的仆人。艺术为那原本痛苦的存在提供了一种解脱。这种从普通经验的痛苦中逃到审美经验的愉悦并不是逃离丑陋去寻求美丽。叔本华的观点,同一事物既可以是普通经验的客体也可以是审美经验的客体。他说在普通经验中客体与我们的意志有关,即我们对客体有兴趣,我们喜欢或不喜欢它能为我们做的事情。而在审美经验中,我们的意志平静下来了。我们超然地感知客体并享受它。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表达叔本华的观点。设想一个夜晚你的哲学沉思被不断的滴水声打断。随着它的持续你意识到这声音与你的意志有某种关联,即你希望它停止。一旦你希望它停止,在它停止前你就很难满意。但是这同一声音可以成为审美经验的客体:你可能只是听着这声音,它是大还是小,听起来像是一滴水滴进水里还是滴到坚硬的表面上。你的注意力完全被声音所吸引,你除了听之外没有其它目的。你从意志中解放出来了。叔本华说在审美经验中我们从那些定义普通经验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了。我们平时只是通过时空和因果关系来体验事物,但在审美经验中我们超越了特定的客体及其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我们感知客体的普遍形式。如果你沉浸于对水滴声的审美观照中,那声音来自哪里,会持续多久,是什么引起的根本无关紧要。你在体验的是这声音的普遍形式。但是如果你想要这声音停止,那么了解它来自哪里,会持续多久,是什么引起的就变得重要了。叔本华认为我们可以审美地体验艺术与自然。他雄辩地描述了我们如何逃脱充足理由律的形式,即空间,时间与因果律并进入愉悦的“认识意志”状态,在此状态中意志那恼人的激惹平息了。

“被心灵的力量所提升,我们放弃了通常的思考事物的方式,不再遵循充足理由律的形式的指引去考察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最终目的总是与我们意志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不再考虑事物的地点,时间,原因,目的,而是仅仅是,事物本身是什么。我们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的概念占据我们的意识,而是把我们全部的精神力用于感知,把自己融入其中,让我们的整个意识充满对眼前存在的自然客体的平静的观照,无论其是风景,树木,岩石,绝壁,建筑物或任何其它东西。用一个的耐人寻味的表达法来说,我们在这个客体中失去了自己。换言之,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个体性,自己的意志,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继续存在,作为客体的清晰的镜子,就好像客体单独存在着而没有感知客体的主体了,我们再不能把感知者与感知对象区分开,这二者合而为一了。由于整个意识被感知的形象所充斥占据,在这感知中,个体已经失去了自我,他是纯粹的,无意志,无痛苦,无时间性的认知主体。”

叔本华说在无意志的静观中,感知者暂时忘记了他自己的个体性和被感知对象的个体性。这就是典型的审美经验。他用这些术语定义了美和艺术。所谓美的就是能被审美观照的。艺术的目的是创造出能够引起这种静观体验的雕塑、诗歌、绘画和音乐。叔本华美学的一个独特特征是艺术和美都是智力占主导的。为了达到适当的审美反应,观察者必须直观地认识客体。这客体就是叔本华所称“理念”。从形而上学者的观点来看,理念表达了意志在现象世界的客观性。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理念是抓住特定对象本质的重要形式。艺术在生活中找出这种理念。

“艺术把它的观照对象从世界万象的洪流中采撷出来,把它单独放在面前。这个特定的事物,在那洪流中本来是无穷小的一部分,现在对艺术来说成了整体的代表,成了空间与时间中无穷多的对等物。它因此在这特定的场景中暂停了,它停止了时间之轮。对它来说所有关系消失了,它的对象只是最本质的,即理念。”

要创作一件艺术品,艺术家必须首先理解理念,然后再现它使该理念保有其普遍性。要领悟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理念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能够在艺术中将其表现出来需要非凡的智力能力。这需要天才。天才的天赋,叔本华说,在于能够保持这种静观。

“因此天才就是这样一种能力:保持在纯粹感知的状态中,忘我地处于感知中,把原本只是为了服务于意志而存在的认识力从这种劳役中解放出来。换言之,天才是一种完全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兴趣、意愿和目标之外的能力。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个体性以继续成为纯粹的认知主体,那世界的明亮之眼。”

要想保持这种静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本质上来说意志是支配智力的。智力要想摆脱意志即使是片刻也需要努力奋争。如果我们受限于只能领悟出现在自然界的理念,那就只有少数的天才才能享受审美观照带来的愉悦。幸运的是,这些天才创作出艺术作品。

[音乐]

 

与康德一样 ,叔本华认为审美的愉悦不能被欲望污染。对审美对象不能沾染上一丝兴趣。因为使我们感兴趣的是特定的吸引意志的对象。如果审美对象使意志兴奋允诺欲望可以得到满足,那就会妨碍审美观照,这种静观会使人升华到无意志的境界。从这一点上来说,美的反面不是丑陋而是有魅力有吸引力。

魅力或吸引力会把审美者从纯粹的静观中拉下来,而这种纯粹静观是领悟美所必要的,因为直接吸引意志的东西必然会激起审美者的意志。于是审美者不再是纯粹的认识主体而成了有需求有依赖的意志的主体。”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审美对象使审美者升华进入纯粹观照的境界,摆脱了意志的种种欲望。叔本华关于美的讨论在这点上是模糊的,因为他似乎在说美是客体的一种性质,但是他把美定义成在审美观照时所观察到的东西。按照这个定义,任何审美的对象对于审美者来说都是美的,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观照的对象。叔本华说一切事物都是美的。

“既然一方面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纯粹地客观地脱离一切关系地观察,另一方面,意志在一切事物中以某种程度的客观化表现出来,当这一事物就是理念的表现时,一切事物都是美的。”

但是叔本华也说了,并非一切事物都是同等程度的美的。为了做出这样的判断,他诉诸于我们所观察的物体的特征。叔本华说事物的美与它们让我们静观的能力成正比。这一让我们静观的能力反过来又取决于理念表现意志的客观性的程度。客体越能表现出意志的本质,它就越美。意志在人身上达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发现人的形态和人的行为是最美的审美观照对象。

“但是一事物美于另一事物,因为它能促进这种纯粹的客观的观照,去迎接这种观照,甚至可以说去强迫它发生,我们就说这事物非常美。有时,一个客体之所以具有特殊的美,是因为从客体中吸引我们的理念本身是意志的一种高级的客观性,因此,它是极具意义的,极具启发性的。正因为如此,人比其它客体都美,而对人的内在本质的揭示则是艺术的最高形式。人的外貌和形态是造型艺术最重要的对象,正如人的行为是诗歌的最重要的对象。”

理解叔本华美学的关键是理解事物美的概念。它产生审美愉悦是因为它表现了意志的本质。叔本华认为,最终,艺术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我们从意志解放出来,而且要向我们揭示现实的真正本质。他以自己的方式相信真与美是同一的。对叔本华而言,最美的艺术作品迫使我们看到现实的真正本质是意志。叔本华对诗歌的论述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对他来说诗歌包括诗和戏剧。诗歌就其广义而言有别于其它艺术,因为它尤其关注人类行为。叔本华相信人类行为是意志的最高表现之一。既然意志的真正本质是痛苦与苦难,悲剧诗歌最好地体现了意志的本质。

“悲剧理当被认为是诗歌艺术的顶峰,无论从其效果的卓越还是从其成就的难度而言都是如此。对于我们的整个讨论来说,非常重要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最高的诗歌成就的目的是描述生活的可怕的一面。人类的无法形容的痛苦、不幸或悲惨、邪恶的胜利、 无常轻蔑的统治以及正义、无辜者的无可挽回的失败,全都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可以找到关于世界和存在的本质的重大线索。”

叔本华说悲剧的根本目标就是描绘巨大的不幸。尽管悲剧主人公可能是被自己的行为所毁灭,叔本华认为,主人公所遭受的痛苦超出了他的行为的比例。叔本华坚持认为,诗意的公正,即人物得到公正的奖赏或惩罚,是与世界的真实本质不一致的。悲剧表达了这一深刻见解:痛苦是存在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不是个体行为的结果。痛苦是由于他称为存在的罪责,而不是个体的罪责。

“对所谓诗意的公正的要求是基于对悲剧本质的完全的错误认识,也就是对世界本质的错误认识。悲剧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一深刻认识:主人公不是为自己的特定罪过而赎罪,而是为原罪,即存在本身而赎罪。

叔本华美学的最后一个有趣的点是他对音乐的论述。根据叔本华的观点,音乐可以归入一个与所有其他艺术分开的单独范畴。其它艺术旨在向我们呈现出客体,因此它们被限制在现象的运作方式内。但是音乐向我们呈现出现实本身。叔本华认为音乐向我们表述意志本身。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被叔本华的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形式这一观念深深影响。瓦格纳在1850年代开始阅读叔本华的著作,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这种对音乐的理解彻底改变了瓦格纳对音乐的看法。在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中,他描述了瓦格纳最初是如何被叔本华的美学说服的。

他立刻就领悟到有了叔本华的理论和创新,为了音乐的伟大荣耀可以大显身手,也就是说有了叔本华的音乐至高无上的理论。音乐,从所有其他艺术中分离出来,本身是独立的艺术而非其他艺术那样提供现象性的形象,而是直接从深渊中说出意志的语言,作为它最真实根本的、非衍生的启示。”

在叔本华看来,其他艺术表现或复制一种普遍理念,而这种普遍理念又是意志的客观表现。因此这些艺术作品只是间接地呈现意志给我们。而音乐,叔本华解释说,是不同的,因为它直接地表现了意志。

“因此音乐是整个意志的直接客观化和摹本,就像世界本身一样,正如理念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现象的倍增。因此音乐绝不像其它艺术形式,它不是理念的摹本而是意志本身的摹本,意志的客体性就是理念。”

因为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代表客体,所以它可以表达意志的各种表现形式,而无需通常伴随它们的客体和动机。例如音乐可以表达欲望而不带给我们任何具体的欲望对象。通过表达意志的渴望而不依赖于它的对象或动机,音乐本质上是在一个普遍层面上向我们诉说。叔本华因此认为音乐对我们的影响比其他艺术更深刻、更有力。但是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只能给我们逃离意志片刻的喘息之机。当我们的审美静观停止时,我们就会重回世间的忧虑,再次成为我们意志的仆人。艺术帮助我们逃脱意志,但它不能给我们平息意志的办法。我们将看到,只有伦理学才能做到这一点。

[音乐]

 

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研究区分正确与错误行为、好的追求与坏的追求的原则。作为一个哲学家,叔本华以一个意图理解这些问题的敏锐的观察者来看待伦理问题。他不是执意要改变世界的道德改革者。尽管(伦理学的)主题是行为,但探究的目的却是知识。一些哲学家如康德说过与理论哲学不同,伦理学是实践哲学。但是叔本华不同意这种观点。

“然而我认为,所有哲学都总是理论性的。因为无论直接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哲学都必须始终保持一种纯粹的直观态度。去探究,而不是规定,而实践,引导行为,改变性格,这些都是古老的主张,随着见识的成熟,最终应该放弃。因此,如果我们期望我们的道德体系和伦理学能够创造出善良、高尚和神圣的人,就如同我们的美学能够创造出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一样,我们就是愚蠢的。”

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叔本华的伦理学研究没有实际的结果,那就太草率了。他认为,从研究伦理学中获得的知识可以产生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意志的渴望得以平息下来。在叔本华的哲学中,这种精神状态是从世间的种种苦难解脱出来的救赎之道。通过拒绝将伦理学与实践哲学联系起来,叔本华摒弃了他的直接前任——康德的方法。康德认为,伦理学的目的是发现一切道德责任和义务的规则。这些规则会规定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叔本华认为,有两个原因使伦理学不能成为一套道德规则体系。首先,意志是自然的内在力量,因此为它规定行为规则是没有意义的。意志本身不受任何法则的制约,因此它是自由的。其次,说一个自由的人或物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矛盾,相当于把一个铁的物体叫做木的。

“这确实是一个明显的矛盾:一面把意志称为自由的,一面却又为意志规定它必须按照什么规则去意愿,应该怎么意愿,等于是指木为铁。但从我们的整体观点来看,意志不仅是自由的,甚至是万能的。从意志不仅产生了它的行为,也产生了它的世界。意志决定它自己。”

叔本华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现象世界的范围内发生的。它们不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充足理由律决定的。我们可以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动机,但我们的知识不会改变我们的行为。将道德视为一套良好行为的规则是毫无意义的,除非我们能自由地遵守这些规则。叔本华钦佩地引用了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的话,他说意志是教不会的。叔本华说意志本身是自由的但人和动物对原因和动机的反应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

“作为对意志的自由及与之相关的是什么这些讨论的结果,我们发现,尽管意志本身脱离开现象时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由的,甚至在其个体现象被认知照明时可以称之为无所不能的,在人与动物身上同样如此,但是意志是由动机决定的,每个人物在每种情况下都有规律地、必然地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如果伦理学的目的不是发现指导行为的规则,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问,它是否研究了如何实现人类幸福。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伦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类幸福的本质以及如何实现它。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欲望都朝向最大的善,他认为这善等同于幸福。我们的所做的,所渴求的,最终都是为了得到幸福。了解什么是幸福可以让我们安排我们的欲望和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幸福。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头,亚里士多德以一个修辞问句的形式提出了这个观点。

“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有某个目的,而我们想要的就是这个目的本身,我们想要其它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我们不是选择任何东西都是为了另外的东西,因为那样的话,这个过程将无限地进行下去,以致我们的欲望将是空虚和徒劳的,显然这肯定是善,至善。对此的了解难道不会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吗?难道我们不会像有目标可瞄准的弓箭手那样,更容易命中正确的目标吗?”

亚里士多德对追求至善的描述很吸引人,但不幸的是,这基于叔本华强烈反对的一个假设。亚里斯多德认为,我们的欲望不是空虚而徒劳的,它们不会无限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它们确实会在某种终极的客观满足中停下来。叔本华说我们只能但愿真的如此。在人类欲望中表现出来的意志是处于永不停息的奋争中的,对它来说没有终极目标存在。在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之前的这种奋争与痛苦是我们经验中的积极因素。幸福作为欲望的满足,是消极的因素,是短暂的不奋争的时刻。按照意志的本质,这个欲望、痛苦和满足的循环没有最终的结束。

“因为所有的奋斗都源于对自己状态或条件的不满意而产生的匮乏或不足,因此只要没得到满足就会痛苦,而没有满足是持久的,恰恰相反,满足只是新的奋争的开始。因此,没有奋争的终极目标就意味着痛苦无休无止。”

叔本华认为亚里士多德不仅弄错了意志的根本本质,而且在意志和智力之间的关系上,他陷入了与康德和其他人一样的困惑中。这些哲学家在他们的伦理学中假设,如果你知道该遵循什么规则,或者知道该追求什么,你就可以使意志听从你的意图。他们认为认知是首要的,意志是次要的,意志遵循认知。而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使意志成为首要的。

“根据我整个的基本观点,这一切是对二者关系的颠倒。意志是首要的和原初的,认知只是作为一种属于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附加上去的。因此他是由于并且按照自己意志本质而了解自己,而不是由于并且按照自己的认识而产生意欲,按照其他思想家的旧观念认为的那样, 人欲其所知的,而我认为,人知其所欲的。”

由于叔本华相信意志是人类经验的首要元素,我们只有从对意志的先验理解出发才能理解人类行为以及善恶行为的原则。叔本华在他的伦理哲学中描述了人类的实际行为及其遵循的规则。不像其他人,他没有给出特定的规则以遵循。尽管叔本华没有提供任何行为准则,但他相信存在不同道德行为的类型。这些类型与关于意志本质的个人领悟的不同阶段相一致。道德的最低层次,也是最常见的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者对“善”的定义非常狭隘:对我好的就是好的。他甚至否定他人意志的表现。利己主义者说,但对我来说,我的意志似乎是唯一的。从这个天真的观点看来,其他任何事物和任何人的存在都是为了有利于利己主义者的意志。

每个个体都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优先考虑自己的存在和幸福。这种性格就是利己主义,它对自然界的万物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等道德层次上,人们不再否认他人的意志。他们仍然寻求肯定自己的意志,但不会达到选择去伤害他人的程度。到了这个层次,我们不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开明的利己阶段。叔本华说我们是公正的了。

他不会为了增加自己的幸福,而别人造成痛苦。也就是说,他不会犯任何罪,他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财产。”

这样的人逐渐察觉了这样一个真理:他在自己身上发现的生存意志也同样存在于别人身上。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们开始看穿个体化原理,个体化原理使我们相信自己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同。坏人完全沉浸自己与众不同的幻相中,而正义的人已经穿透了印度哲学家所说的“摩耶之幕”,或幻相的面纱。

我们现在看到,对于这样一个正义的人来说,个体化原理不再像对坏人那样是一种绝对的与他人的分隔。他不像坏人那样,只肯定他自己的意志现象,而否定所有他人的。他人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内在本质与他完全不同的一副副面具。相反,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表明,他再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在, 也就是作为表象显示给他的在另一个人的现象中存在的作为自在之物的生存意志。如此他在该现象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到达这样的层次,即不做错事,不伤害人。就在这一层次上他看穿了个体化原理,“摩耶之幕”。到了这一层次,他对待自身之外的内在就像对待自己的内在一样,他不会伤害它。”

我们并非通过学习某些抽象的道德规则来看穿这种幻相的。对叔本华来说这种认识是一种直观的领悟。这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认识,无法通过推理得出。

这种认识正因为它不是抽象的所以不能被传达,而必须被我们每个人自己领悟。”

随着这种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的道德水平进入更高的层次。我们从利己主义开始,发展到开明的利己,现在我们进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利他主义。此时我们愿意忽略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利他主义者认识到他人的意志和他的意志是一样的,所以他人的痛苦也就是他的痛苦。

他直接地无需理由或论证地意识到他自己的现象的本质与他人的是同一的,即那构成万物的内在本质并生活于万物中的生存意志,事实上,他认识到这甚至延伸到动物和整个自然界。因此他不会使哪怕一个动物遭受痛苦。”

利他主义者认识到所有生物都在结合在同一个生命中。如果这是叔本华伦理学的最后阶段,救赎之道将被恰当地描述为爱你的邻人。但由于生命本身的本质是痛苦,救赎不是通过利他主义实现的,而是通过道德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禁欲主义。禁欲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是否定感官,否定一切欲望,否定生存意志。叔本华认为,只有否定意志,我们才能将自己从意志的欲望中拯救出来。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叔本华无情的悲观主义,他认为生命就是一种惩罚与无尽的痛苦。相信这世界,这人生是美好的,即持乐观主义的看法,这本身就是恶。他说,真诚的乐观主义是对人类苦难的嘲讽。

我在此不得不说乐观主义,当它不仅仅是那些头脑空空的人的无心之谈时, 在我看来就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一种真正邪恶的思考方式,是对人类无以言表的痛苦的恶毒嘲讽。”

叔本华说我们痛苦的源泉是意志。我们体验着作为我们内在本质的意志。这同一意志在每一存在中显现为痛苦。叔本华说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平息意志,不再受骗去徒劳地试图满足意志。

但那已经看穿个体化原理并认出了自在之物以及一切的真正本质的人就不再受这安慰。他看到自己同时存在于所有地方,又退出, 他的意志向后转了,它不再肯定自己反映于现象中的本质而是否定它了。这一现象明显是从美德到禁欲主义的转变。”

叔本华提倡禁欲主义是道德的圆满,说很多基督教圣者,印度教和佛教信徒都奉行禁欲主义。但是叔本华把神话元素从他的体验中去除了。基督教的苦行者可能寻求与上帝结合,佛教徒可能寻求涅槃,但他们的体验是用神话的语言描述的。

所以可能是这样的,神圣性、自我否定、意志的改变、禁欲主义,这一切的内在本质在此第一次以抽象的词汇表达出来,没有任何神话性的东西,因为生存意志的否定出现在对自身本质的完全的认识之后,已经成为所有意志的平息剂。”

叔本华的系统性表明悲观主义可能不是其最终的结论。他的观点再往前进一步就可能产生虚无主义,即对一切传统与信仰的摒弃,认为它们无意义,无用,有害。在此不止是意志,一切都要被否定。对叔本华来说,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我们所体验作为表象的世界,只是其内在本质——意志的显现。

在艺术中,我们通过静观表达意志的永恒的理念,得以从为意志服务的劳役中暂时解脱出来。大自然和艺术中表现出来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从自身的意志的种种欲望中解脱出来的静观的绿洲。但是最终从意志中获得解放是由道德提供的,它可以一并消除意志的一切欲望与我们感官的所有快感。苦行者的极乐超越了意志与世界。它发现的不是上帝,不是涅槃,只是无。如果因此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内在本质是意志并在其所有现象中看到的只是意志的客观化,而且我们从朦胧的自然力量的无意识的冲动一直到人类的最具意识的行为中都看到了这一切,我们将决不会逃避这样的结果:伴随着自愿的否定,放弃意志,所有的那些现象现在也被取消了。那不断的压力与努力,世界在其中存在,也通过其存在,那各种各样的在等级上由低到高相继出现的形式,意志的整个现象,最终此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与空间以及主体和客体的最后基本形式,所有这些都跟着意志一并被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对于那些意志已经转身并否定了自己的人来说,我们这个如此真实的世界,连同所有的恒星与星系,就是无。”

[音乐]

 

【译者按:认为叔本华的思想归结为虚无主义是误读。“无”并非“虚无”。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宗教,在其顶点都会以玄思、冥想、神秘主义告终……而这些玄想和神秘主义真正说来只是指示了一处对认识力而言是空白的地方;也就是说,达到了这一领域,一切认识都必然终止了……据此,我的学说在达到其顶点时,自然就带上了某种否定的特质,因而是以某种否定表示作为结束。也就是说,在所达到的顶点处,就只能谈论所要否定、所要放弃的东西,但以此换来的、所能得到的到底是什么,我的哲学(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四篇的结尾)只能勉强形容为无……由此不可以推论:这是绝对的无,亦即无论从哪个可能的角度审视、在各种可能的意义上都必然是无。我们只能说,对此我们只局限于完全是否定性的认识——而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角度的局限性所致。神秘主义者正好是从这里肯定地出发;所以从这里开始,除了神秘体验之外,再无其他。”

因没有找到英文版本,以上直接引自韦启昌所译《论禁欲》。

韦启昌.《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26-227】

 

译者微博@汉庭皎梦2020年7月11日

 

 

 

 

【英语有声书《哲学巨擘》之叔本华】译文(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