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二字,除了邯郸外,还有哪些地名用到?
邯郸历史悠久,我国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成语典故之乡。


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
西汉时期,华北邯郸和关中长安、中原洛阳、山东临淄、巴蜀成都并称“天下五都”,共享五都盛名;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
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
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
但是“邯郸”两个字太生僻,尤其是“邯”字,许多不认识的人秀才识字读半边,竟然念成了“甘”。
“邯郸”一词最早记载是《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
关于邯郸地名的由来,一般流行的说法是颜师古《汉书》注解中引用张晏的解释:“邯”字来自山名,即古时的邯山;
“单”是山脉尽头的意思,因作城郭名,所以加“邑”(阝耳朵旁)为“郸”。
而《后汉书·光武纪》注解也是这样:“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
邯郸的大概意思是,邯山到此而尽,故名邯郸。现在邯郸还有个区叫邯山区。
不过邯郸现在市内没有 山,邯山早在许多年前被铲平了,不复存在。
另外,邯郸还是一个姓氏,比如历史名人:春秋晋国大夫,邯郸午。三国魏名士,邯郸淳,颍川人,书法家。
一直以来,我觉得“邯郸”两个字只是为了邯郸而创造出来的。
直到有一次坐长途,看到一个地名叫:邯邰镇

邯邰镇属石家庄市新乐市,地处河北腹地,是新乐市大棚西瓜主产区,河北省大棚西瓜之乡,被评为为河北省百强乡镇。

我颇感惊奇,因为居然还有一个地名用“邯”字。
要知道,邯字仅指邯郸的邯山。
邯邰,相传是汉初韩信灭赵国,斩陈余,曾在这里驻兵,点将为台。乡间文人附会赵都邯郸的意思,所以就称这里为邯邰。台,也作“邰” (tái)。
南宋韩世忠堵击金兵南下,筑台点兵,在这里大胜金兵,故后人又称这里为韩台。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乡民建堡自卫,又称为邯台。
明万历县志名为“韩台”,清县志为“邯台”, 后改为邯邰沿用至今。1985年4月改为邯邰镇。
邯字用在地名上,恐怕只有邯郸和邯邰两地。
至于“郸”字,河南有个地方叫郸城县,别名郸县。

一说西汉时设立郸县,王莽改称“单成”县。丹城名源于仙人王子晋在此炼丹而名。东汉初,复名郸县。
一说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属鹿邑县,1952年建立郸城县。
但查阅网络,不知道为何命名为郸城,郸在这里当什么讲。
我中华文明古国,洋洋五千年,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说不尽的历史,追根溯源,也别有一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