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论 0003
几天之后还有点意犹未尽,再加上朋友们也经常撺掇我将平时瞎聊的东西写下来,于是又想到了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研究,讨论,并为之狂热和迷茫的性格(虽说有点俗,但认为比较有深度)。以前虽然没看过此类的书籍,也承认所看的书并不是很多,但我想无知偶尔也是一件好事,至少思想可以比较纯净。不过在聊天时也偶有涉及,又上网大约的调查了一下,发现目前的研究,貌似都是以对性格的分类细化为主,我认为这多少会出现一些形式主义倾向。分类学的逻辑基础是经验统计学,既然属于经验,那必然会有靠不住的时候,所以他们还只停留在观其表,而没有进入到查其内。那我现在想做的,就是要找出一套性格内在的整体理论体系。
其实所有从现象入手的研究,所比较的都不是谁“对”,而是谁“像”,但是“对和像”的概念差距就太大了。比如,地心学说和日心学说,都是曾经的绝对正确,随着新的发现又证明都是错误的。宇宙大爆炸?那也是更像而已,至于真正的对错也只能以继续探索来求证。其实所有的神话故事也都是在追求“像”,所以“像”的差距,就在于人类所掌握的客观信息状态和程度上,那事先建立一套客观的架构体系必然会具有方向性意义。
我认为性格的类型和变化是一个无级变速,而不是挂挡的过程,而且有其开始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必然性,也就是孔子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对此完整的阐述应该是:“统一的开始,偶然的过程,必然的结果”。有时候会看见一些人突然爆发,那是因其内在的精神受到刺激,而造成的外表行为异常,当经常性时就表现为性格的易怒。他们因何会如此易怒?难道天生如此?我当然不这么认为。所以过于的关注性格分类,很容易走向静态思维意识,并造成一种开始和结果都属于必然的误区。
据说有人开始为婴儿进行分类研究了?那下一步出生即可以区分三六九等?有人天生就适合培养成总统?有人只能做义工,当当劳苦大众?如此一旦成为常识,必然会走向打着科学旗号的人性不平等论。当然在此不是为了批评分类,毕竟世人们的性格外显差距都是明摆着的,属于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积累了几千年的行为观察经验也必有其宝贵之处。另外,我也只是提出一种自己的思考方向,所以不展开具体的对比分析。或者说性格分类是对性格的行为研究,而不是对性格本身的研究。假如将性格比作一种人类,我想搞明白的是如何诞生,进化,成长,婚丧嫁娶以及衰亡,而不是他们的民族,国籍,以及穿着什么样的服装。
最后想要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在这里所讲的是性格,以及形成的原因,不讨论其形成原因的原因。
我们会讲性格的思维逻辑,但不讨论其思维背后的善恶对错,以及对客观常识性而言的合理与否。
我们会讲性格的互动机制,但不讨论互动之间的孰是孰非,以及应该与否。
我们会讲性格的行为规律,但不讨论行为的性质好坏,以及具体行为后果如何。
我们所有的用词,其代表的都是对性格逻辑而言的行为性质,而不是对外在社会和社交而言的行为性质,所以要用中性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二者可能一致,但也可能截然相反。注:会尽可能的指出那些特定的行为外显,但完全标识清楚也是不太可能的,毕竟这也不是我们的主题。
总之,我不是心理医生和社会学家,也不能为谁指明一条人生道路,更不可能去设计一个普适性的,甚至是程式化的人类社会。在这里会以逻辑体系的建立为主,而不会过多纠缠对个案细节的详释,更不追求能教“谁”去做些什么。
其次,因为自己不是专业出身,也没有什么参考,研究,借鉴。完全是独自闭门造车式的逻辑推演,那如有雷同则纯属巧合,如有不详尽的地方也算是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