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7.23 李大钊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3、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夏天回国,初任北京《晨报》主任编辑,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十月革命后,他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把反封建和反军阀的斗争结合起来,对“五四运动”起了思想上的指导作用。1920年发起成立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组织和领导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党的工作。1923年根据党的决议,代表党与孙中山商谈,促成了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1924年以后直接领导了党在北方的社会运动与工农革命斗争。1927年4月9日被日本帝国主义走狗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随即英勇牺牲。
在哲学上,李大钊是传播唯物史观的先驱者。他认为:“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重要,因为历史上物质的要件中,变化发展最甚的,算是经济现象”。[i]他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阶级社会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则是阶级间的矛盾与斗争。“经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就是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有产阶级,与没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无产阶级的区别;一方是压服他人掠夺他人的,一方是受人压服,被人掠夺的。这两种阶级,在种种时代,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ii]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提倡和传播,有力地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唯心史观,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他的主要著作已收入《李大钊选集》中,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阶级竞争与互助》、《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史上的价值》等哲学论著,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注:
[i]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ii]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