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RISD景观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奖:Blur the Boundaries|Needle项目分享vol.09

Blur the Boundaries
一个使人与鸟类在城市中和谐相处的空中系统
——2021 RISD景观建筑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奖

项目简介
这个项目是我在RISD所做的毕业设计。它将城市中人与鸟类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出发点,并由此引申,思考人(humans)与非人(non-humans)之间的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以及我们作为景观建筑师为此能够做些什么。
在这个项目中,我将美国最繁忙的网格状城市之一——纽约作为了我的切入点。通过分析曼哈顿的城市结构以及鸟类生活方式,我将目光移向了繁忙都市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屋顶。作为一个“工具箱项目”(toolkit project)或者说策略性项目,我通过对典型城市的不同地区进行分析,最终使用设计知识提出了许多同类地区通用的设计策略,其中包括一些需要公共机构进行管理的设施,以及一些允许社区成员参与的活动内容。但Blur the Boundaries这个项目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出一个设计方案,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向他人展示这些设想以唤醒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的渴望。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是生态的一部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这一点,并且对自然保持谦逊。科技在不断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扩大,人类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也随之加剧。我们作为景观建筑师,是必须直面这个事实并对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的角色。

城市中的鸟类和人类
很多摩天大楼的形成原因都离不开地上的城市网格。这些网格状的道路虽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与此同时,它也使我们变得更加孤独:这些城市中大同小异的网格有时会让街道、社区甚至城市失去一些个性和特色而变得模块化,我们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也会因此被削弱。而这些因网格而形成的超出人类尺寸的构筑物也往往会让我们心中与之产生隔阂。

在城市中,我们熟知的鸟类不过区区数种,这是因为城市的生活环境并不适合所有的鸟类生活,这就造成了城市鸟类单一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其实在纽约市中有接近五百种鸟类,其中超过三百种都在曼哈顿出现过。但有一个需要被正视的事实是,大多数鸟类只会出现在中央公园——一个仿佛与外界隔离的巨大绿化地区中。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公园边界的高楼大厦就像是另一种形式的鸟笼。同时,作为一个被大西洋迁徙路线穿过的城市,纽约市对于鸟类而言变得至关重要。鸟类与我们一样也生活在林立的大厦之间,有时也不得不面临一些生命危险:误食被毒死的老鼠、街边徘徊时遇到车祸、因不辨虚实而撞上玻璃,以及在夜晚迁徙时因为灯光而迷失方向等等。
我们也曾经崇拜鸟类,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对于鸟类的神化和赞美,因为它们能够飞翔。而在在如今飞机成为常见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有了飞上天的能力之后,鸟类在我们眼中的神圣感逐渐消退了,它们的存在感也逐渐被街上嘈杂的汽车轰鸣声和街边各种灯红酒绿的热闹景象所削弱。
但整体上说来我们还是非常喜爱鸟类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鸟儿都会受到欢迎。比如城市中的鸽子,这个战争时期人类的战友以及战火熄灭后和平的象征,在当今社会却经常被憎恶着。也许你会觉得无法理解,但是在纽约现实就是如此,它们被叫做会飞的老鼠。比较讽刺的是,鸽子事实上是从欧洲被作为肉食品被引进到北美的,它们甚至并不是这里的原住民。虽然在布鲁克林有鸽子夜行秀(让鸽子背上LED灯在夜晚飞行),但这种短暂的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物种与人类之间的矛盾。


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重建与鸟类之间的联系呢?而那些潜在的可能性在哪里呢?当我这样反问自己时,城市中那些被闲置的屋顶进入我的视野中。这似乎是个理想的场所:屋顶属于人类领地同时也属于鸟类领地、屋顶被高高夹架起从而脱离地面上的嘈杂、屋顶的边界在限制了部分人类活动的同时却给了鸟类更多的空间……以及,屋顶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那么近,只需要一个供我们走到屋顶的楼梯。至此,一个空中系统在我脑中形成,每个屋顶的用途取决于它的高度以及周边的环境。
不同的建筑群类型
我选择了曼哈顿几处不同的建筑群作为研究对象,开始分析城市中的屋顶类型。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主要考虑的是一些对于鸟类而言事故频发的区域,以及一些我认为具有较多可能性和潜力的区域。之后,根据这些建筑群不同的屋顶类型提出不同的设计策略。在考虑人类如何使用该种场地的同时,一些具体的鸟类品种会被作为鸟类代表提及。不过这并不代表会将两个受众群体过分区分开进行不同的设计——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重建联系以及促进互动。


临近大型公园的较高建筑
根据分析,这些地方事故高发的原因是因为过大的玻璃幕墙面积对于植被的反射十分强烈,无法分辨虚实的鸟类将会面临撞在玻璃上的风险。对于此处我的设计策略主要是对于建筑本体的材质替换,以及对于较低层区域的绿化,以形成空中绿岛以吸引鸟群。同时创造一些公共平台供人类活动。

密集的高建筑群
这种建筑群对于鸟类的威胁与第一种建筑群似,都是过高的反射面积所造成的。因为在这种建筑群的屋顶处人类的活动十分受限,因此我选择更多的考虑鸟类受众,满足一些喜爱在陡峭高处筑巢的鸟类的需求,如红尾鹰等。


密集的居民区建筑群
我认为这种较为低矮的建筑群拥有最多的潜力和可能性,因为人类活动区域与鸟类活动区域在这里高度重叠。因此,在此处的设计策略中我融入了一些可供人类参与的活动,并且设置了邀请鸟类以及其他生物来到屋顶的功能区。除了人类以外,在此处的受众群体主要为美国知更鸟、蓝松鸦、黑顶山雀、北美红雀等,多为一些能够适应与人类接触的鸟类。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同时也非常容易吸引不被欢迎的鸽子们,因为食物随处可见。因此,鸽子也会被单独照料到,将会在第三部分中详细说明。

滨水的建筑群
这种建筑群对于水禽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对于这一部分建筑,设计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扩展鸟类的活动范围,以及解决部分鸟类的筑巢需求。如白枕鹊鸭,他们体型较小,并且能够适应人工鸟巢。
居民区中的生态圈
回到最初我所思考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在寻找人与非人之间的平衡,各种生命之间的平衡。在之前的设计中,我更多的是将鸟类视作一个整体,思考如何使用设计去吸引鸟类以及保护它们不受到侵害。因此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也就是此项目接近尾声的部分,我将我的思考从大范围的策略设计缩小到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上:如何帮助鸽子获取它们应得的公平?





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的观念是十分难转变的。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选择了一些能够呼吁社区参与的设计形式。在屋顶上建造鸽子舍、屋顶农场、昆虫栖息地、鸣禽聚集地以及蜂房等,使这个在空中的小生态圈能够和谐地运作。通过这个系统,我希望人们能够逐渐接受鸽子,将它们视作城市中的常见邻居。鸽子的粪便将被用来作为农场的肥料,鸽子蛋也在规范养殖鸽子达到卫生标准之后作为食材进入市场流通,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事实上,控制鸽子蛋的数量也能够很有效的控制鸽子数量。鸽子舍的形状采用了纽约传统的蓄水桶外形,从而尽可能地保护天际线不会被这些设施破坏。同时,这些屋顶设施也会与建筑群的后院相连,在空间上产生一些联系。
我认为在解决城市生态平衡的问题中,一些社会生态的方法(social ecological methods)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这些问题是需要大多数人引起关注并且为之做出努力的,而绝不是设计小组,或者是一个设计项目就能完全解决的。观念的转变固然困难,但如何引导人们去关注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引导人们去做出积极的应对方式也同样是设计师能够做到的。
结语
在繁华的城市里,我们的生活中 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使得有时我们与我们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但如果你回忆一下,你是否也在儿时经常听到一些关于鸟类或是其他小动物的童话故事或是神话传说?你是否也曾经对于身边各种未曾见过的事物抱有好奇心?理想的都市生活不应该只有可靠的水泥和繁华的商场,我们的也应该着眼于一些与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顽强生命,并且尊重他们应得的生存权利。同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扩大自己的领土,发展我们的城市时,我们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这些问题,并且努力去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最初,我将人类和鸟类的关系作为我的启点,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想要二者平衡的话,只局限于这二者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我加入了其他的必要元素,如植物、昆虫、甚至水体。除此之外,为了使这个空中系统能够正常运作,我也融入了一些教育意义以及经济效益。
因为一些政策原因和一些条例,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十分复杂甚至可能完全无法实现,但是这种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在城市中,我们应该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就算是在这样一个信息量巨大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也应该珍视这些宝贵的联系,永远不要让它们被遗忘在我们的生活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