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迎来发展春天,“五育并举”如何解读?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被社会广泛关注,从纯真烂漫的阶段像成熟过渡,他们本应就是是一个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的状态。但根据社会心理机构统计,还是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有些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我国教育部门近些年多次颁布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指南,不仅倡导学校纳入教学管理中作为主要领域,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人才的培养建设,家校社都需做出努力。
上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计划建议中,有很多的参考学习内容,其中所提到的五育并举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
1、以德育心。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解读:无论是在早幼教还是小初高校园,教师除了发挥教学传授知识的职责,还要根据学生心理规律,做有温度的教育。通过心理方面的指导技巧,多种形式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2、以智慧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师要注重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既教书,又育人。
解读:教师在知识结构中虽然接受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进修,但心理学是一种发展性的中间科学,需要不断结合实践、学习提升。以育人和教书并重,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度。
3、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解读: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脑神经和身体机能的和谐运作。因此在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体能的培养,对于情绪的调节和减轻压力都是有益的。特别是在一些技能性的体育项目上,注重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和情智的综合发展,外在和内在统一。
4、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解读: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出生机和活力的积极和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心理建设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音乐、美术、书法等美育类教学内容,注重丰富多样的形式。感觉是心理活动行为的基础,正向有效的信息刺激是提高感知觉、神经系统能力的健康方式。
5、以劳健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
解读:劳动教育是具有多种培养功能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生活习惯,懂得付出和感恩,这也是重要的心理健康表现。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和途径是多样化的,但其核心的目标是不变的。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心理品质,德才兼备,这也是教育育人的本质理念。
如果你对心理健康指导师知识感兴趣,可关注公众号小马职考,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