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公义传
辛公义传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22杨浦一模)
辛公义传
(唐)魏征
①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开皇元年,除主客侍郎,摄内史舍人事。七年,使勾检诸马牧,所获十余万匹。高祖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罄心。”
②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②,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③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③。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④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义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后数岁,帝悟,除内史侍郎。从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北周学校名。②差:通“瘥”,病愈。③閤:内舍。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唯我公义,奉国罄心 ( ) (2)何忍勤劳使君 (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摄内史舍人事 ( )
A. 提起 B. 统领 C. 兼任 D.辅佐
(2)预令属公义( )
A. 属下 B. 委托 C. 归属 D.嘱咐
16.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后 人 有 遇 病 者 争 就 使 君 其 家 无 亲 属 因 留 养 之
17.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辛公义说话很关注说话对象,请以第②段画直线句为例,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指明循吏应该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魏征撰写的《辛公义传》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22杨浦一模)
辛公义传
(唐)魏征
①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jiē)异,时辈(同辈)慕之。开皇元年,除(授予官职)(主客侍郎),摄(兼任)(内史舍人事)。七年,使勾检(考核检查)诸马牧(牧苑;牧场),所获十余万匹。高祖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罄(倾尽)心。”
②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zhì)俸,尽用市药,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②,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传染)。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省略:病者)争就(前往)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③后迁(牟(móu)州刺史),下车(刚到任),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当班的人)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必须囚禁起来的)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hé)③。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指辛公义自己)无德可以导人(引导、教导百姓),尚令百姓系于囹(líng)圄(yǔ),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立即、马上)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④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chù)陟(zhì)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嘱托)(公义)(省略:包庇自己的部下的犯法行为)。(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偏袒)”。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心中怀着)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义)之短(缺点),竟(最终)去官。(吏人)守阙(宫殿或帝王的住所)诉冤(指辛公义的冤屈),相继不绝。后数岁,(帝)悟(醒悟),除(内史侍郎)。从征(跟随皇帝出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北周学校名。②差:通“瘥(chài)”,病愈。③閤:内舍。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唯我公义,奉国罄心 ( 用尽、用完 、用尽、倾尽、全部付出 )
(2)何忍勤劳使君 ( 使…劳累、使…劳苦、使…辛劳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摄内史舍人事 ( C )
A. 提起 B. 统领 C. 兼任 D.辅佐
(2)预令属公义( D )
A. 属下 B. 委托 C. 归属 D.嘱咐
16.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后 人 有 遇 病 者/ 争 就 使 君 /其 家 无 亲 属/ 因 留 养 之
17.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líng)圄(yǔ),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作为刺史,没有德行可以用来引导百姓,还让他们被关押在牢狱中,难道有把老百姓关押在监牢里却内心安定的刺史吗?
第一句1分,“刺史”“可以”倒扣。第二句2分,“尚”、被动、“囹圄”倒扣。第三句1分,“岂”“而”倒扣。
18.辛公义说话很关注说话对象,请以第②段画直线句为例,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象是当地土著,对于疾病、生命的认识很愚昧,面对这样的对象,辛公义先告知生死是有天命决定,并没有连带关系,一人死并导致家人一起死;然后告知,病人的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家人的抛弃;最后用事实说话,自己身处病患中,也没有染病。
【评分标准】对象特点1分,梳理这段话的层次3分。
第1点补充: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写对象不愿意照顾生病的亲人,过于表层,不能给分。
19.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指明循吏应该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魏征撰写的《辛公义传》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为官重在教化疏导。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自身对待病者的言行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在强制执行。②为官心系百姓疾苦。处理诉讼案夜宿厅事,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尽快让百姓脱离牢狱之苦。③官深受吏民爱戴。百姓因感其为官之心而诉讼双方自发调解,罢官后,属下为他诉冤。
【评分标准】
第④段 不谋私利、不畏强权,本质上还是“奉法循理”,不能对应题干要求。有一层人物特点和事例匹配,得2分。有两层人物特点和事例匹配,得5分。如果第一层已经拿到2分,第二层只写出了特点或者事例再给2分,即得4分。如果只是写对了两个人物特点,但是完全没有事例分析,只给1分。
参考译文:
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辛公义早年就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抚养,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周天和年间,挑选品性好的人做太学生。辛公义凭勤奋出名。武帝时,召他到露门学,让他接受道义。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
辛公义跟随军队攻打陈,凭功劳被授予岷州刺史官职。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忠孝仁义之道都失去了,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数死亡。辛公义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想改变当地这个习俗。于是分别派遣官员巡行观察管辖地,凡是患病的人,都用床运来,把他们安置在处理政处的大厅里。夏天流行瘟病时,病人有时候到几百人,厅堂内外都放满了病人。辛公义亲自摆放一榻,独自坐在里面,从白天到黑夜,面对病人处理政务。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买药,用来请医为他们治病,亲自劝他们进食,于是他们全部病愈。辛公义方叫他们的亲人来,并告诉他们说:“死是由天决定的,不会相互传染。过去你们抛弃他。这是死的原因。现在我将患病的人聚集起来,并在他们中间办事睡觉,假如说能传染,我哪能够不死的,病人又恢复健康了!你们不要再相信传染这件事。”
那些病人家里的儿子、孙子们都十分惭愧地拜谢离开。后来有人患病,病人就争相到他那里去,病人家里没有亲人,于是就留在家里供养他。大家开始相互关怀体贴,这种风俗于是就灭掉了。全境之内都称为慈母。
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天内,把案件全部判断完,才回到大厅。受领的新案子,都不用文字记下来,派一个掌管办事的辅助官员,坐在一旁审问。若案子没审完,当事人必须要监禁起来的时候,辛公义就回到厅里住宿,案子不结案,他不回到内室睡觉。有的人劝他说,“案子这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我作刺史没有德行可以教导百姓,还让百姓拘禁在狱中,哪里有被监禁的人在狱中而自己心里踏实的呢?”罪人听到这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那人乡里的父老就开导地说:“这是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打官司的人大多双方相让而不再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