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13(一)

2019-01-25 23:42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12日晚上,我跟旅馆老板交流了一下,他推荐了两个可能还不错的地方。于是,13日,我按照他的推荐走了一趟。

    第一个去处,是个幽深的山谷,路面湿滑,树木茂盛,桫椤随处可见。虽然路边摆了很多道教的神像,但植物多样性很高。

    山谷的入口有几棵红薯,叶子上有一只我不怎么认识的卷象。

卷象属 Apoderus sp.

    体型非常小的种类,在叶面活动,但红薯显然不是它的寄主植物。

    国内对卷象科的研究不太充分,只有东部地区的常见种有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我知道有人在做,但现在还没出结果。

    进入山谷之后,由于林下温度不高,昆虫也就不多。我只看到了一只正在吃蘑菇的甲虫。

北方艾蕈甲 Episcapha morawitzi

    它的食物可能会在下一期进行介绍。

    大蕈甲科种类,体型比较大,鞘翅上的红色花纹十分鲜艳。本种广布于亚洲东部,能够耐受严寒,也不怕南方夏季的高温,既能在俄罗斯找到,也能在亚热带的台湾、四川等地发现。

    山谷的尽头是一个瀑布,我冒着滑倒的风险从瀑布下穿过,踩着露出水面的岩石走到了溪流中心的小岛上。

    水边的岩石上,一些栖息于水边的昆虫非常活跃。

虎隐翅虫属 Stenus sp.

    小型隐翅虫,喜欢湿度高的环境,可以在湿润的岩石上快速爬行,不喜欢飞。

    与突眼隐翅虫关系很近。

    湿冷的环境对大多数昆虫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能够忍受这种较为恶劣的环境的种类之间,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

    有活跃的种类,也有一动不动的装死选手。

梅氏刺翼蚱 Scelimena melli

    体态近于优角蚱,但颜色差异很大。本种背面密被黄色斑点和黄绒毛,这在蚱类昆虫中比较独特。

    需要注意,死亡的直翅目昆虫一般会有显著的变色,根据《中国动物志》记载,本种死亡后,色斑也会逐渐暗淡,故标本与活体颇有差异。

    然后,我又绕了几圈,最终回到了入口,红薯田旁边的禾本科杂草上有两只正在不可描述的花蝇。

骚花蝇 Anthomyia procellaris

    花蝇属通体覆盖白色粉鳞,不同种类在胸部和腹部有不同的无粉鳞黑色部分,种间差异比较明显,不难判断。

    花蝇属有好几个种,中胸背板前缘都有一条黑色的横带,它们往往被想当然地鉴定为横带花蝇,但这样搞是不行的。

    一般来说,日行性的蛾类都比较鲜艳,但经常在草丛下层活动的种类不受此项规律的约束。

齿纹圆点贫夜蛾 Simplicia discosticta

    动物志和嘎嘎昆虫网都没有收录,目前能够查到的资料似乎只来自香港。

    本种相当不常见,否则也不会被两岸集体忽略。

    然而,是否被忽略除了与常见程度有关,还跟工作难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下面这类,不太常见,但前人打下的基础好,工作很容易进行,所以研究颇多。

塔克彩带蜂 Lipotriches takaoensis

    名叫彩带蜂,但它所在的澳彩带蜂亚属已经被移动到了棒腹蜂属。彩带蜂亚科之前已经有过两次记录,这类昆虫的特征有很多,我用来分辨这个亚科的特征是前翅亚缘室的形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资料比对一下。

    接下来要去的第二个地方介于画稿溪与水尾镇之间,是个水塘密布的区域,还有个气象站。

    路上还有很多好康的。

    比如,我以为自己在水麻叶子上拍了一只水虻,仔细看了看照片,嗯,是食蚜蝇。

云南木蚜蝇 Xylota fo

    这是我见过的最短的种名,我fo了。

    它不可能是虻,因为句芒状触角过于明显。

    木蚜蝇族在管蚜蝇亚科之下,与该亚科的很多其他类群一样,幼虫呈现严格的腐食性。当然,不像喜欢旱厕的重口味鼠尾蛆,木蚜蝇幼虫更喜欢腐烂的木头。根据记载,“成虫常停留在树叶上,甚少访花”,原因不明。

    木蚜蝇与粗股蚜蝇有点像,没有图片比对的话,木蚜蝇族经常被定成粗股蚜蝇属的未定种。

    这个地方有十万甚至九万只清髯须夜蛾和长髯须夜蛾,但是,我在白天找到了当地出产第三种髯须夜蛾。

两色髯须夜蛾 Hypena trigonalis

    前翅中部以前有明显的三角形暗斑,同时接触前后缘。

    有可能会被认成卜夜蛾属,但卜夜蛾属内没有斑型一致的种。

    后翅黄色,可惜看不到。

    不只是植物和昆虫,蜘蛛中的某些热带类群也能在这里找到。

库氏棘腹蛛 Gasteracantha kuhli

    背面的黑色斑纹在不同个体中有所变异,但棘刺的分布比较稳定。

    与大多数北方可见的园蛛不同,本属的腹部非常坚硬,刺也是货真价实的,摸起来扎手。

    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蜘蛛目向来不怎么具备的防御能力,但相对地也丧失了快速移动的能力。

    穿最重的甲,挨最毒的打。如果是反伤甲,另当别论。

    众所周知,蜻蜓是不吃素的,所以也不会访花。但是,由于很多植物的花很适合停落,恰好停在花上的蜻蜓也不罕见。

华丽扇蟌 Calicnemia sinensis

    以前,我认知中的扇蟌科雄性成虫,胫节都有明显的扩展。然后,在查这个种的过程中,我发现,图中这位朋友,是个公的。

    好了,现在可以重新定义扇蟌科的判断标准了。

    话说回来,这个种分布非常广泛,从东南沿海到西南边陲,都能找到,产地不同的种群有比较大的形态差异,难以捉摸。

    这个属的其他种类也都比较复杂,不好鉴定,这就导致了这个属的图片资料不太多。

    此外,因为它名叫扇蟌却没有扇,大概有很多人会吊死在蟌科。

    路边有几个备用的电线杆,电线杆上爬过一只马陆。

姬马陆科·无中文名 Ophyiulus sp.

    我对倍足纲也不甚熟悉,定成这个属的原因是这个属躯干末端有明显的角状突起,指向身后。

    倍足纲的多样性相对于昆虫和蜘蛛来说少得多,但这些东西藏得太深,不好找,更不容易收集完全。

    每天都能见到不同的盲蝽,今天当然也看到了。

泛泰盲蝽 Taylorilygus apicalis

    分布比较广的种类,前翅膜质部分的翅脉色浅,很独特。

    与后丽盲蝽属相似,但背面黑斑的样式不同,本种种内变异大,不同个体的颜色差别非常明显。

    路边有很多银鳞蛛,蛛网上也能看到没记录过的虫。

红腹蜂属·无中文名 Sphecodes albilabris

    广布欧亚大陆的寄生性隧蜂,本属大多数种类腹部都不是全红的,本红是例外。

    除本属之外,切叶蜂可也有一个寄生性的赤腹蜂属,但后者翅膀有紫褐色光泽,体型也更粗壮。

    这类巢寄生类群的寄生主要是巢寄生——找到其他蜂的巢穴(本种的主要受害者可能是分舌蜂属),把幼虫丢出去,再把自己的卵蝉进去,最后重新封闭巢室,装作无事发生并飞走。

    我们觉得这并不复杂,跟杜鹃差不多,但在神经系统不够发达的昆虫纲演化出这种复杂程度的行为,已经不容易了。

    仔细看了看蛛网,受害者不止一位。

华竹毒蛾 Pantana sinica

    重要的竹林害虫,在没有食肉动物控制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可以对竹林造成严重的破坏。

    一年数代,不同代的个体颜色深浅不同,容易被误认为其他种。

    如果不是蜘蛛、姬蜂等一系列食肉动物一直在制裁这些蛾子,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竹笋产业恐怕要出问题。

    我以为所有长得像镰须夜蛾的东西都是镰须夜蛾,但是我错了。

曲夜蛾 Loxioda similis

    它其实是裳夜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任何奇形怪状的东西都有可能是裳夜蛾。

    生态位与之前记录的贫夜蛾类似,也喜欢在草丛下层活动。

    那么草丛上层有什么呢?有蚂蚁。

荷狡臭蚁 Technomyrmex horni

    与白足狡臭蚁类似,但中后足基节色浅。

    受到威胁时会释放甲酸,味道不太好闻,故名臭蚁。甲酸毒性很大,虽然蚂蚁这点甲酸对人类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但一群蚂蚁一起开大还是很刺鼻的。

    楤木属是广受喜爱的食物,人和蛾子都喜欢吃它。一棵长刺楤木迎来了一位喜欢拟态的食客。

毛胫埃尺蛾 Ectropis excellens

    几乎完美地模拟了枯枝的形态,即使不在树干上,也能以假乱真,几乎触碰到了国产昆虫拟态能力的天花板。

    我能看到它,不完全是因为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我会仔细检查任何疑似昆虫的枯枝落叶,即使它们实际上并不是虫。

    尺蛾幼虫没有攻击手段,所以只能低调行事。手里有武器的枯叶蛾幼虫则要张扬一些。

纹枯叶蛾属 Euthrix sp.

    寄主是禾本科植物。枯叶蛾的毒性比较大,大量接触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造成人类全身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致死或致残风险。

    我反正是不摸,谁爱摸谁摸。

    紧接着,我看到了一只澳彩带蜂,比对了一下,发现这货的毛色跟前面那种不太一样。

小齿突彩带蜂 Lipotriches notiomorpha

    存疑,暂时不知道毛色的变化幅度,但大多数蜜蜂的毛色特征都是相当稳定的,就像蝴蝶鳞片的颜色一样,一般不会大幅度变化。

    这个亚属在国内一共有四种,不知道剩下两种以后有没有机会看到。

    接下来碰到的种类很邪门,我差点被它坑了。发现问题之后,我拿照片去坑朋友,他们就不是差点了,是真的被坑了。

翠绿亮寄蝇 Gymnocheta viridis

    没错,这货是个寄蝇,跟绿蝇属乃至丽蝇科都八竿子打不着。

    那么,它到底在哪里跟绿蝇不一样呢?

    显然,生殖器和基因组都是不一样的,但这些无助于鉴定图片。从图片中能看出的最明显的问题是:本种的复眼表面有明显的白色长毛,这在所有的绿蝇乃至整个丽蝇科都是不存在的。

    除此之外,本种腹部的鬃粗、长,且不只位于两节交界处,这一点也与丽蝇不同。

    本属广布于欧亚大陆乃至北美洲,与同域分布的金绿寄蝇属类似,这两个属几乎所有种类背中鬃都是3+3。然而,本种的背中鬃是3+4。

    想知道背中鬃是什么?请查阅任意相关学位论文或《中国动物志·丽蝇科》。

    有不容易鉴定的,也有完全不需要鉴定,一看就知道是啥的。

菜粉蝶 Pieris rapae

    不知道为什么,这之前记录的“菜粉蝶”都是东方菜粉蝶,直到13日才有真正的菜粉蝶出现。

    实际上,本种才是人类聚居区最常见的粉蝶,喜欢吃十字花科蔬菜,在与农民伯伯的斗争中得到了很多农药的耐药性。

    南方有一个好,那就是大型蜗牛比较多。

    本来想放生态照,但对于缩壳的蜗牛来说,生态照和标本照的区别不大,单张生态照又不能展现蜗牛所有的角度,所以我把照片稍微处理了一下。

    环口螺科并不是普通的柄眼目陆贝,它属于中腹足目,这个目大部分种类都是水生螺,环口螺也因而对湿度的要求很高。

    本种是最常见的环口螺之一,以前还见过其他种类,但当时完全不会鉴定。

    从树冠层垂下来的藤蔓上也会有体型比较大的昆虫。

月肩奇缘蝽 Derepteryx lunata

    常见的巨缘蝽,我在四川见过很多次。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肩上有翅的缘蝽都是月肩奇缘蝽,肩角的大小和形状是重要的分种乃至分属依据,不能凭感觉鉴定。

    上面一段主要是写给仅仅依据《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进行昆虫鉴定的朋友。

    之前介绍过拟态瓢虫的十星瓢萤叶甲,今天,我在竹叶上找到了它的原型——有十个黑斑的大型瓢虫。

十斑大瓢虫 Megalocaria dilatata

    体型巨大的肉食瓢虫,直径超过1cm。当然,见过瓢虫的人都知道,这货既没有尖牙,也没有利爪,最多只能吃点蚜虫或者虫卵。

    那么,萤叶甲为什么要拟态这种没有战斗力的食肉昆虫呢?

    因为瓢虫很臭。越是体型大的瓢虫,体内的挥发性物质越多,臭味也就越浓烈。这种恶臭是瓢虫用来劝阻捕食者的工具,其机制与臭鼬类似。

    因此,拟态瓢虫的昆虫种类繁多,但真正有臭味的蝽类则不怎么拟态瓢虫——因为没必要。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13(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