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九)

2021-06-12 10:16 作者:嘻嘻杂货铺  | 我要投稿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九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1. 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偏见可以理解为一种刻板印象,这是一种对群体或者个人的预先判断(一般为负面)。偏见是态度,而歧视则是一种行为,其根源是歧视,但是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性的,有时并无偏见意图。

1.1 偏见:微妙的形式与公开形式

偏见有内隐和外显之分别,外显是人们有意识的偏见,而内隐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想法,比如说到锤子想到钉子,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内隐通常需要通过很多次的重复才可以形成刻板印象。

1.2 种族偏见

种族实际上只是人们存在肤色差异,定义种族、白人、黑人的是人类,而不是自然界。

1.2.1 种族偏见是否正在消失

虽然人们通过立法等环节正在逐步改变种族偏见,而且变化显而易见,但是种族偏见并没有完全消失。

1.3 偏见的微妙形式

现代社会,虽然明面上已经禁止存在歧视存在,但是,实际上,这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人们将其很微妙的隐藏在一些表面上与种族无关的事情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内隐的偏见,比如,同性恋者与黑人在求职时,简历更少得到回复。这是一种现代偏见的表现。

现代偏见甚至还表现为种族敏感性,人们在评阅文章时,倾向于给黑人更高的评分,这可能是在刻意避免自己看上去存在偏见而做出的事,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1.3.1 自动偏见

人们通常会对一些事物存在有自动偏见(黑人、同性恋者等),这些偏见是潜意识的,非故意的。

1.4 性别偏见

1.4.1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偏见是普遍存在的,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更加容易动感情,容易相处,而男性更加开朗。这些刻板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过度概括或者是错误的,这也可以认为是文化的影响。

1.4.2 性别态度:善意的还是敌意的

女性优势效应:人们通常觉得女性更加善解人意、和蔼、乐于助人。

不过性别态度往往是好坏相伴的,也有一些负面的看法。

1.4.3 性别歧视

堂而皇之地性别歧视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一些微妙的歧视依然存在,比如吸烟的女性、对权势过于追求的女性都会比男性受到更加多的指责。

2.偏见的社会根源

2.1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人们一旦产生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那么就会想去维系这个社会地位,使其看上去合理化,对处于低地位的人进行负面的评价,这就是偏见,使其看上去低人一等。而高地位的人习惯于将取得的成就归结于自己的努力。

人们敬重那些高低位人所拥有的能力,但是不喜欢他们,人们喜欢欣然接受自己低地位的人,因为这会让自己看上去很好,而且维护自己的地位。

社会支配性取向:一些人喜欢待在高社会地位上,并去维护自己的地位。

2.2社会化

2.2.1 权威人格

自以为是,不能容忍软弱,将自己视为高人一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这些有着权威性人格的人容易出现刻板印象和偏见。

全维人格的人通常小时侯受到了严厉的管束,导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敌意和冲动,而发泄到外群体上。

权威人格的人特别关注权力地位,喜欢非对即错,倾向于服从权力比自己大的,攻击地位比自己低的。“不听我的就滚蛋”

2.2.2 宗教与偏见

现代社会,宗教的存在显得有点自相矛盾,他一方面消除偏见,一方面,人们有可以利用它将偏见合理化,促进偏见。

2.2.3 从众

偏见的存在一方面也是从众效应的影响,一群人的人云亦云,或者为了迎合大众,导致了偏见的传播与固化。但是,只要偏见不是植根于人格,随着文化的演化以及新潮流的和规范的传播,偏见便可以消除。

2.3 社会制度的支持

偏见存在于社会,并且在社会上通过社会制度(学校、政府、媒体)等表现出来,这些社会制度在无意中或者无形中支持了社会偏见,传播或者强化了公众心中的偏见。

3.偏见的动机根源

3.1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挫折和痛苦会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未知或者令人恐惧时,我们会转移敌意,选择另外的个体发泄敌意,即产生了偏见。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当两个群体在为了一个目标竞争,一个达到而另一个未达到时,就会产生挫折,进而发生偏见;当利益受损时,偏见就会产生。

3.2 社会统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秀

人类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人类喜欢将自己归类到同自己有一定相似度的群体中去,认同自己的群体,并与外群体相比较,且更加偏爱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更加优秀。

当自己处在一个优秀的内群体时,人们会以在这个群体中为荣,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优秀,增强自尊。

当人们缺乏个人同一性,就会加入群体来寻求同一性,社会统一性增强时,我们就会为了群体而付出,面对外部群体的威胁时,偏见更加严重。

3.2.1 内群体偏差

人们将自己归入某一群体,就会产生内群体偏差,否认自己是另一群体(外群体)的人,并产生内群体偏差,认为内群体更加优秀。

内群体偏差提供积极自我概念:当关系不是很紧密的内群体获得成功时,人们会说“我们赢了”,而当失败时,人们会说”他们输了“,从内群体的成功中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内群体偏差的体现,人们能从内群体的成功中获得快乐。

内群体偏差产生偏袒:人们喜欢进行分类,成立群体,当内群体成员受到攻击,尤其是内群体相对较弱时,就会产生内群体偏差,根据社会同一性,保护自己群体。

喜欢内群体是否必然讨厌外群体: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不一定,但是出现利益冲突,必然讨厌。

3.2.2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人们喜欢高的社会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我们时常因为他人的失败而窃喜),社会地位高的个体,往往无需营造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使得对外群体的偏见少一些。与此类似,一个自我关注,自我同一性高的人,更少需要通过偏见来获得优越感,获得肯定,更容易对外群体做出积极评价。归属感也是偏见的一个来源;当人们在一个内群体中需要归属感时,往往对外群体产生了更深的偏见,以满足归属感,当归属感得到满足后,就会对外群体更加积极。

3.3 避免偏见的动机

偏见实际上无处不在,不必因为这个而感觉自己有点差。当自己改变偏见的目的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不希望他人觉得自己有偏见),内隐的偏见会慢慢减弱。

4.偏见的认知根源

4.1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总计相似性,有利于更快的思考

4.1.1自发类别化

人们会自发的将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这其实上是人类选择的一种较为高效轻松的认知方式,刻板印象有助于人们快速反应,而刻板印象就会引起偏见,因此,偏见是必要的。

4.1.2 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外群体效应:当人们将一部分人归类为“他们”,就会认为“他们”都是一样的,认为外群体之间的差别远远小于内群体。

一般而言,越是我们熟悉的群体,我们越能看到其中的多样性,而对于陌生的群体,我们总是认为他们是单一的,一致的,容易以偏概全。

本族偏差:我们总是能更快分辨出与我们同一肤色的人的面孔。

同龄偏差:对于青少年而言,老年人或者小孩子之间总是觉得长得特别像。

4.2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4.2.1 独特的人

一个在群体中显得十分独特的人,比如一群男人中的女人,那么他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人们也会关注超出自己期望的人。

人们喜欢以一个人最明显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以特殊的人来概括整个群体。

独特性形成自我意识:一个独特的人有时能觉察到他人对自己的特殊对待,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将人们的正常反应,视作针对自己的特殊反应,曲解他人的意图。

污名意识:人们对于他人对自己有刻板印象的预期,容易将自己想象成偏见的受害者。

4.2.2 生动的案例

人们习惯用群体中独特个人的形象来作为对整个群体的印象,以偏概全。

4.2.3 独特事件促进虚假相关

独特的事件总是会吸引人们更多的关注,也会使人们看到那么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虚假联系,比如空难比例高之类的,从而产生偏见。

4.3 归因: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吗

人们习惯于将一个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倾向,是天性所致,而忽视了情境的作用。搭配偏见,人们更容易将一个人做出的偶尔一次的不平常行为归因于天性,进而产生偏见。

4.3.1 群体服务偏差

对于内群体的行为,人们倾向于从积极的方向解释,对于失败,也喜欢归因于情境;而对于外群体的行为,倾向于从消极的方向解释,对于外群体的失败,也倾向于从其成员的内在缺陷解释。

4.3.2 公正世界现象

我们认为世界是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观察者无法改变受害者的现状时,他们会倾向于否定和指责受害者,他们并非不关心支持社会公正,他们实际上看不到不公之处。他们认为受害者必然有错,而成功者会将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忽略运气成分。

人们假设世界是公正的,随后去解释发生的事情。事情越是这样,人们便越会合理化地去解释这一切,认为这本应如此。

5.偏见的后果

5.1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即偏见一旦形成,很多时候就不容易被改变,偏见在之后的生活中会影响自己的判断个行为。即使在自己的偏见群体中,有那么一群个体打破了自己的偏见,有时也会进行再分类,形成一个分支,进而继续保持自己的偏见。

5.2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一个人被歧视了,并且他感受到了被歧视,并做出了判断,他的表现不可能和没被歧视的时候一样,他的表现会符合被歧视的表现。

5.3 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当一个人对自己形成刻板印象,认为自己不擅长某件事,这种想法会影响他的表现,其原因如下:

(1)压力:刻板印象在心中造成的压力会减少相关能力的大脑活动。

(2)自我监控: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人们会害怕自己犯错,印象注意力的集中。

(3)抑制不需要的思维和情绪:干这些事需要消耗自己的精力。

当然,刻板印象也可以提高人的表现(类似于平常说的心理暗示)

5.3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性别的刻板印象确实会使人出现判断偏差,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所以当我们和一个人认识交往之后,刻板印象所起到的影响会变得很小。

5.3.1 强烈的刻板印象并非无足轻重

强烈的刻板印象确实能影响人们对个体的判断。

5.4 深刻印象扭曲认知解释

深刻印象会让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出现偏差,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刻板印象下,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例如伐木工人产生冲突,人们容易想到肢体冲突。

后记:我们能够减少偏见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