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认识你自己(一)
认识你自己
“你”才是问题的核心,一切“执念”皆来自于你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理解痛苦、冲突、恐惧的缘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明白症状存在的意义;只有看清楚自己,才有机会获得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认识你自己,是一切理论与治疗的根本。
人总是自大地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自己,或没有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但了解分为几个层次——外显的行为;意识与思想;潜意识的欲求;内心的冲突;人格的结构;虚假与真实的自我。通常,我们只是了解意识层面的自己,却并不了解潜意识中的冲动与需求,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是被潜意识的指令所驱使,而意识往往是为此找了各种合理化的理由罢了。诸如,当一个人潜意识里面恐惧他人,就会试图去迎合他人,但他如此的卑微也会被意识所美化——我只是善良,或人不能没有朋友一类。他其实不是喜欢这样做,而是不得不这样做,只不过是他没有洞察而已,他没有觉察到自己被潜意识中的驱力影响有多深,生活多大程度上被控制与驱使。
他意识层面的“理智”也总是拗不过潜意识中的“情感”,就好像是“末代皇帝”,他不能自己选择,虽然表面上他是一个决策者,但在背后一直有一股力量在操控着他的人生。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无奈与冲突:明明想要得到一个东西,但却不敢去争取;明明应该放弃某件事或某个人,却一直难以割舍;明明以为自己是一个正派的人,却经常做出一些猥琐的事;明明认为自己应该去爱人,但内心却充满了愤怒;明明应该放下对荣誉的追求,但却总是逼迫自己成功;明明知道没有人能获得所有人的肯定,但在别人面前却又不自觉地开始表演了起来……
这一切都说明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准确地说是理智与潜意识的需求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不彻查潜意识中的自己,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破解这种种的谜团,更无法搞清楚我们自己。
人生就好像是在走一条路,当我们被石头绊倒的时候,只会责怪石头挡住了自己的路,却没有因此反思我们走的方向到底对不对。如果因为错误的方向而误入歧途,那么我们是应该责怪石头,还是自己呢?
当我们带着满身的伤痕,一副受害者的模样,把一切都责怪到悲惨的境遇或伤害我们的人的时候,只是我们没有醒悟到这一切的痛苦其实仅仅是对我们原有活法与价值观的一种警醒。但人总是认为了解自己,但当他陷入内心的冲突无法自拔的时候,就说明他对自己的了解有多么肤浅。一个人病了并不是因为症状,而是因为他无法和自己及他人很好地相处。如果一个人只执着于外在的痛苦与症状,而不能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那么也终将无法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
“我是谁?”
“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与自己及他人的关系到底出了怎样的问题?”
这些重要的问题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毕竟我们总是活在一厢情愿的“真相”之中。因此苏格拉底提醒我们:不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那么,我们该如何审视与了解自己呢?
对于如何认识自己,霍妮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一个老掉牙的真理:如果你想分析自己,必须不仅仅研究最显著的部分,还必须抓住每个机会去熟悉这个陌生人或熟人——那就是你自己。顺便说一下,这可不是在打比方,由于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了解微乎其微,只是渐渐才得知多大程度上他们生活在无知之中。如果你想了解纽约,你不能只从帝国大厦上看它。你要去下东区,漫步穿过中心花园,坐船环游曼哈顿,乘坐第五大道的公交车,还有许多许多。熟悉你自己的机会将自行出现,假如你确实想了解这个过着你生活的奇怪家伙,你会发现这些机会的。那时你将惊讶地发现,一会你生起无名之火,一会你下不了决定,你毫无意义地冒犯别人;一会你莫名奇妙地失去胃口,一会你却沉浸于口腹之欲;一会你无法定下心来回封信,一会你突然害怕独处时周围的噪音;一会你做了一个噩梦,一会你感到受伤或屈辱……所有这些无穷的观察都象征着许多通往未知场地的入口,这个场地指的当然就是你啦。你开始惊奇——在此,好奇心也就是所有智慧的开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法,你可以试图理解这些情感的意义。”
“自由联想”意味着努力敞开自己内心的世界,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不管这些事情是微不足道、偏离主题、语无伦次、不合情理的还是举止轻率、令人尴尬为难、恼羞成怒的。在自由联想中,我们要努力表达出现在头脑中的任何事情,而不要顾及后果或进行价值评判。

以上是自由联想的专业定义,在自我分析中就意味着诚实面对自己——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内心感受有困惑和怀疑的时候,那么我们需要反思与琢磨自己,也就是自省。此时的自省并不是道理的说教与自我的美化,而是一种诚实地对待自己与内心,无论此时心中出现怎样奇怪的想法都不要排斥,让自己的内心自然地流淌,这样才能去试图体会情绪与行为背后的意义。
比如,一位女性患者有一个奇怪的症状,就是别人不能靠近她,就算对方是女性也不行。前段时间因为太痛苦,所以她靠在了一个女性朋友的肩膀上,但这之后她就陷入到了极度的焦虑之中。在咨询中我让她去感受自己的焦虑,看看可以联想到什么,她谈到首先联想到的是“脏”,再对“脏”进一步分析,她联想到了“精子”,精子?之后,她谈到了这一生惟一一次婚外情。因为她是一个如此“纯洁”的人,因此,婚外情,性关系,精子,这些“不纯洁”的东西会玷污她原本的纯洁性,因此她极力地回避这些,她就算穿着裤子坐在长椅上都担心有“脏东西”跑到自己的阴道里面,虽然她也觉得这很奇葩,不过她就是很恐惧。而恐惧的背后折射出她内心的冲突——虽然她已经不纯洁了,但她的内心一直没有接受这样的实事,她的强迫行为就是对肮脏自我的排斥。她害怕的不是脏,也不是精子,而是她一直没有接受一个“不纯洁”自己。

通过自由联想与自我分析,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看的更清楚,更为接近内心真实的感受、目的与潜意识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