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呆日常
2023年3月26日,天气甚好,气温略高,3月下旬的北京反复在一瞬间就进入了夏天,就差那树上的一阵阵蝉鸣。上午十一时,公招笔试结束,心情低气压地走出考场。一边和“试友”吐槽试题和备考毫无关联,一边盘算着究竟怎样才能及格。或许是因为前一晚失眠,又或许是因为11点多钟的阳光格外刺眼,只觉视线模糊,头疼的厉害。好像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开始陷入新一轮一边无限摆烂,一边痛苦挣扎的状态。说到摆烂,这并非第一次,也绝非第二次,只是这次的过程显得尤其漫长、熬人罢啦。作为一个骨子里透着几分悲观主义色彩的人,我当然希望一切都能顺利,万事都是和谐,但这毕竟不现实,因此也就慢慢告诉自己不能太理想主义。(我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把生活过的很“拧巴”,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自己的确会不由自主的陷进去)怎么办呢?至今还没有什么好的主意。我想,有些失落、不如意甚至是煎熬是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逃不掉,躲不了的吧,只能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地把它们累积起来,视作成长的一份礼物与财富吧。
曾经不喜欢自己沉闷的性子,苦恼过,难过过,但现在已并不排斥。人有千面,舒服才最重要,对吧!正是因为喜欢独处,才有了更多时间思考自己的事情,才能在大部分时间里觉得轻松。另外,喜欢沉默不代表没有想法,性情悲观也绝不意味着拒绝美好生活。即便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等红灯时听到身后的一个孩子说自己今天生日,也会很开心地扭过头去祝他生日快乐,接着自己也能高兴一整天。生活不会也不该每天都是艳阳高照,怎样都行,怎样都好。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作为一个不怎么喜欢社交的人,我喜欢自己窝着干事情,一个人发呆、听音乐。最近摆烂刷了电视剧《狂飙》,对演员张译多了些了解与好感,也顺藤摸瓜看了一些他的采访视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他对职业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他身上的那份冷静与真挚,以及那抹浅浅的悲悯感。在我看来,这种沉思与悲伤在当今追求“新鲜”、“年轻”甚至是“虚伪化”的娱乐圈极为罕见;那份“热爱”也是我自己欠缺的东西。
自去年十月,漫长的求职季拉开帷幕。我拒绝投入千军万马的考公队伍,追求自己曾一度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职业,只不过慢慢地心理也会产生几丝疑虑:我真的热爱吗?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呐~~不过,答案真的就这么重要吗?或许也不见得。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无论是待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我们总会后悔,总有不甘。既然选择了,就努力适应其中的苦与乐,择一业,爱一业。但愿我能坚持下去,真正地热爱着自己地选择。

情商 VS.智商?学历PK能力?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呢?小的时候觉得成绩好就意味着一切都好,上的学校好就代表着能力强,所以好像除了成绩,别的都不太在乎。慢慢地,愈发觉得情商地重要性。实习第一天坐在那里像是个傀儡,看着身边年轻人和长辈地打趣逗乐,除了笑笑,不想做其它任何反应。我知道,我这种性子,哪怕以后熟悉了,也不会随意和人家开玩笑,这算是情商不高吗?肯定多少是有关系的。既如此,那就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些真诚与谦逊,再踏实点儿吧。

生活和工作、学习一定要有界限,哪怕这界限不够明晰,但也不能舍弃。疫情以后就彻底丢掉了锻炼,丢掉了很多爱好。好好计划下,没准还能趁正式成为打工人之前去学学民族舞,或者再学门乐器!多尝试,总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