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何以为家》中不稳定空间下弱势群体的权利思考

2023-10-13 17:24 作者:终南影话  | 我要投稿

战争苦难带来给人带来的创伤是不可磨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时刻令人关注,和平来之不易,除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与反思之外也会有一丝温存和人性的光辉。没有人希望有战争,可战争背景下,往往是那些小人物在挣扎,在一条看不到的路上行走,似乎在寻找一丝丝内心慰藉。面对战争深刻的复杂性,生命是脆弱的,可活下来的人该何去何从又将如何生活。不和平地区涌入欧洲,到达“安全之地”,本来安全的国家因为战乱千疮百孔,在不稳定空间下处于弱势群体的人将背负着比常人更重的生活重担。

在战争的摧毁下,小孩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能活下来的往往也有着极其困难的生存条件,2016年一个三岁叙利亚男童跟随父母逃往欧洲因为帆船浮尸土耳其海滩,画面震撼且揪心,在混乱的环境之中,存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但是更有权利和尊严的活下去往往是一种奢侈,往往也伴随着多重危险。娜丁·拉巴基导演的电影《何以为家》(Capharnaüm)通过一个正在法庭接受审问的儿童为起点,讲述战争叙事下的社会不公和儿童的生存状况。主人公是12岁的男孩扎因,生活在贫困和无家可归的环境中。他的家庭条件极差,住在一个拥挤不堪的贫民窟,许多家庭因战争而陷入贫困和无家可归的境地,为了逃离战火远赴他乡,男主人公扎因和父母逃离自己的国家被迫从小就参与非法劳动,他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生活在危险环境中。为脱离一直生育的母亲和对他拳打脚踢的父亲,他选择逃离家庭,在逃离的过程中她遇到同是偷渡而来的黑人女工,她悄悄把孩子放在厕所里照顾,下班之后将孩子塞进手拉车里,生怕别人看见而丧失自己的工作,离开家的小男孩赛义德为了有个住所也不断央求有小孩的黑人女工为自己提供住所,自己也会帮助照看孩子。黑人女工因为身份问题被拘留,扎因带着她的孩子因为没法生活遭到诱骗被黑心商人拐走。种种的不幸与悲情基调令人揪心。在弱势群体与更如是群体之间互相搀扶互相取暖。游乐园的看守大爷穿着一身粉色衣服与灰暗的城市格格不入,帮助会被遣返的黑人女工做假的辩护,扎因为了能得到救济粮食谎称自己妈妈生弟弟时候咖啡喝多了弟弟才会变黑而得到救济物资,看着路边橱窗饥饿的他路边给他食物的陌生人,这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温暖时刻。赛义德妹妹萨哈十一岁被送去结婚,赛义德拿着刀为妹妹报仇,犯罪后被关进管教所,这里更为弱势是她妹妹,和同样流离失所的卖花女孩,为了让家庭减轻负担,穿梭于混乱的市场和冰冷的街道,生存的权利是被现实所忽视的,最后也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

《何以为家》中难民的生活条件极差,缺乏足够的食物、水和基本医疗保健。儿童和妇女的生存权收到威胁件。扎因和弟弟妹妹们以及街上的小孩,他们都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了活下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去上学”?他的教育权受到了侵犯时,也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娜丁·拉巴基导演作为一个女性,用自己的力量,将战争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加以呈现,同时作为一个黎巴嫩人,她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难民问题、儿童买卖、少女包办婚姻、妇女儿童权利等。扎因在一个缺乏支持的家庭中成长,这使他不得不面对极端困难的境遇,了社会制度和家庭支持在儿童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难民权利中提供安全庇护、教育和基本生存条件,也是相对而言。

影片最后透过少年监狱窗户的光打在扎因的脸上,电视中出现的关于儿童权利报告的新闻上的救助咨询电话,他是那么渴望抓住这根稻草,也就像他渴望离开家庭带着妹妹去到瑞典的美丽世界中去一样,满怀期望,又被现实重重阻碍。是那么无力。“生活糟糕透了,不比我的鞋子值钱”,“你都不能养他们为什么要生下我们”,这是扎因的呐喊也是众多得不到关爱流离失所孩子的呐喊,脏乱的房间,蟑螂乱爬,也正如扎因将自己成为蟑螂,是隐喻还是自我认同还是讽刺,尽管扎因的生活非常困难,但他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希望,在面对复杂情况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正是儿童的潜力和能力,只要他们得到适当的支持和机会,他们可以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在中国也有很多人以同样的方式探讨着这些问题,1949年上映的黑白电影《三毛流浪记》,三毛为了生活独自在流浪,少儿权利缺失,是小人物的悲剧,也是对不稳定空间的无言抵抗,近期王宝强导演的《八角笼中》那些可怜的“野孩子”们,和《拨浪鼓咚咚响》中同时“失语者”,他们互相救赎,那么导致他们现在生活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一个孩子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人参到底能否会被改变,不稳定空间中更要思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保护。社会和政府是否行之有效,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护,每个儿童都能享有健康、安全和受尊重的生活。《何以为家》中扎因最终被带到法院展开了一场涉及他的权利和家庭责任的法律辩论,弱势群体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最佳利益应当在法庭中得到考虑。

战争以及社会的不公自有其复杂性,战火硝烟也许暂时还在,在不稳定的环境之下儿童等弱势群体关怀的爱需要一直留存,直至战争结束社会稳定,那个温暖的家可能不再是奢侈品。同在这个星球上我们都需要需要有安全、健康和有尊严的生活权利。

《何以为家》中不稳定空间下弱势群体的权利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