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不愿意对外援助M270“钢雨”多管火箭炮?

对现代大国陆军来说,有两种武器已经是最基本的标配。第一,就是155毫米自行大炮,当然有的国家这个口径是152毫米。一般较大规模的陆军,会拥有这种自行大炮至少100辆以上;如果是世界顶级的陆军,则拥有这类自行大炮400门到1100门之间。当然由于155自行大炮的单价越来越贵;比如德国的PHZ2000大炮的单价已经在3000万美元以上,基本相当于三代机的早期价格,即使最便宜的其他型号,单价也在700万美元,因此大国陆军完全装备大口径自行大炮也是很困难的。于是各国都用单价相对便宜一些的155牵引炮或者卡车炮补充编制。而不论大口径自行大炮、卡车炮还是牵引炮,都作为集团军或者军级单位的火力基本单元,最低可以下放到师旅级单位。负责为本国陆军提供大规模地面突击火力,同时对对手进行火力压制和反炮兵作战。

而师级以下的炮兵单元,则基本是装备122口径或者以下的身管火炮,直到最基本的迫击炮班组。这类口径的火炮的打击范围一般不超过30公里;而30公里以上则属于军级大口径炮群负责。不过单纯凭借身管火炮群进行火力压制或者反炮兵作战,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哪怕大规模的身管炮群采用TOT射击模式,也就是集中火力覆盖射击模式,却仍然不如一种二战期间就已经出现的特殊类型的火炮可提供的、在短时间内更强的火力覆盖密度。这种特殊的火炮就是火箭炮,尤其是中大口径的火箭炮。火箭炮集火射击,会在数分钟内覆盖相当大的范围。对于处于非筑垒状态、暴露在外的绝大部分陆军目标,包括人员车辆甚至坦克和装甲车辆,一旦被钢雨覆盖将出现毁灭性的杀伤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大口径火箭炮,

可以在相同时间内聚集比大口径身管火炮更高程度的弹药投送量,而且部分现代化的中大口径火箭炮的射程已经普遍在50公里以上,最远上可以达到五六百公里。这是目前传统身管火炮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射程。而且有些大口径火箭炮经过技术升级,采用卫星或者微电子制导的模式,已经能够在飞行上百公里之后,可精确命中一个地堡级的小型目标,因此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特殊的地对地导弹。这就一改早期火箭炮打击精度不如身管火炮,只能概略性射击的缺点。因此对全球性大国陆军来说,最基本的火力单位,就是155口径的大炮和先进中大口径火箭炮的结合使用才能打出效果。而新战争已经进行了接近90天。战略防御方已经“化缘”到数百门155自行大炮,也包括配套的155牵引炮,现在正在加紧训练中。

如果仅仅看得到的这类大炮的总数,那么已经足够在火力上进入全球的前5位。因此当今后所有这些155大炮被部署到战区,那么绝对有相当强的影响力。不过缺项很明显,前面已经说了,只有庞大的大口径身管火炮群,而没有与之配套的中大口径火箭炮群,还是算不上完整的超级陆军,在实战中肯定还是要吃远程火力不足的亏。毕竟作为对手的战略攻击方,是身管大炮和配套的中大口径的火箭炮都编制到位的。作为主力的龙卷风式大口径火箭炮的有效射程高达70公里。而目前战略防御方装备的西式155大炮基本射程都在50公里之内。两者一对比还是明显不对等。其实战略防御方早就知道这个问题,也已经向美国方面强烈要求给予M270多管火箭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对等压制对面的冰雹和龙卷风火箭炮。

对这个要求,美国方面却始终坚决不松口!美国不给,也可以向其他西方国家索要啊?可问题是整个某约国家装备的基本都是M270火箭炮。要获得批量的战斗力,恐怕必须从武器的原产国得到才行。而超级大国不松口,理由是担心这个系统射程太远,会直接打到战略攻击方的本土而导致战争升级。这个借口其实未必成立,因为90天来,越境攻击已经不止发生过一次,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后果。因此不给M270,恐怕另有原因。分析起来理由也不复杂:第一,就是这种系统使用成本太高。一枚火箭弹就十万美元起步;一次营级齐射,就是3000多万美元飞出去了,打击还是一次性的。如果对战争进程有重大影响,那么这种营级齐射至少要搞个二三百次,单这一项成本就100亿美元!这对超级大国来说也是肉疼得很。

还有一个原因,M270火箭发射系统,其实早在2003年就关闭了生产线,而此前和此后,又成建制的出口了十几家外国客户。另外在海湾战争和此后的伊拉克战争中,M270系统进行过2次大规模的实战发射消耗。因此导致M270在超级大国陆军本身的库存数量就很成问题,而这种系统又是大规模战争必须用到的战略利器。如果手太松,都给了化缘者,一旦有其他战争同步爆发,美国陆军岂不是立即抓瞎?因此M109和M777大炮可以给,但是对索要M270坚决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