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武汉无轨电车(第六期)
这是我2015年在一个QQ群里面意外得到的一份资料,是我在整理我电脑时意外发现的。发现互联网上面没有相关资料,同时也发现资料过时严重。现公布出来,希望大家积极补充,让无轨电车所代表的城市工业记忆得到保护。

第51回:动脑筋,研制成功注塑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电车、汽车的车身底部及电器、线路等各部需要的各种配件,大都是铜、铝等原料制成的。不仅造价高,而且满足不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电车公司的职工提出自制塑料机,用塑料代替金属制造配件的建议。1972年5月底,电车公司技术人员研制成一台龙门式塑料注塑机。这种注塑机生产出的塑料配件,轻便耐用,绝缘性强,使用价值高。它比铜制配件重量轻8倍,成本降低四分之三。
第52回:电4路,一九七二才开通
1972年7月1日,市电车公司决定将电1短途辟为4路电车,并延长到武昌火车站。这条电车线路,全长9.5公里,从硚口发车,沿途经过居仁门、武圣路、汉阳文化宫、汉阳桥头、司门口、阅马场和大东门等站,直抵武昌火车南站。每天早晨四点半钟开班,晚上十一点钟收班。开辟这条电车线路时,市电车公司党委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开辟新线路的过程中,电车公司充分挖掘运输生产潜力,做到增加线路,不增加车辆,不增加人员。4路电车通车后,大大方便了硚口、汉阳、武昌地区人民群众和过汉旅客。
第53回:新技术,可控硅电车出炉
1972年9月,电车公司经过反复实践,试验成功第一辆采用可控硅脉冲调速的新型电车。过去,武汉使用的无轨电车,一直存在着速度不均匀、耗电多、维修工作量大等问题。当年二月,电车公司党委组织了以老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可控硅试验小组,在兄弟单位帮助下,克服技术不熟、设备简陋等困难,试验成功用可控硅脉冲调速的新型电车。这种电车设备简化、加速均匀、行驶平稳、操作简便。除能节约铜材、电线等物资外,还能节约用电15%。
第54回:好干部,经常下一线服务
1973年初春,在武胜路电车站,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位身材魁梧,态度和蔼的军队干部,一面认真地观察电车运行和客流情况,一面热情地扶老携幼,维持交通秩序,照顾乘客上下车。这就是时任市电车公司的党委书记王怀同志。王怀同志到电车公司后,常常利用上班前、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往线路上跑,摸索客流规律,了解行车特点。一路电车路线长,车少人多压力大,是一条车辆周转比较薄弱的路线。他摸清了客流规律后,又深入到基层车队,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现场,集思广益,采取了有效措施,开辟了武胜路——傅家坡的区间车。短途开通后,虽然车辆周转快了,但车辆小和少,还远远满足不了乘客需要。王怀发现这个问题后,大胆试验,反复实践,把原来一个门的五八型小车,改装成了两个门的小交接车,增添了车辆,客运效率又提高了一倍。
第55回:651,铰接电车初制成
1973年 12月,武汉自行设计制造的 651型通道式绞结电车投入运行。这种由市公用车辆修配厂自行设计制造的乳白色新型电车,车身长,容量大,爬坡性能好,转弯灵活,美观大方。过去,这个厂没有制造过电车。市内行驶的各种电车,都要靠外地供应。特别是因为江汉桥坡度大,大型电车由于轴距长,不能过桥,只能使用小型电车。为了满足市内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个工厂在当年七月份就开始自行设计制造这种新型的电车。该厂技术攻关小组反复摸索,吸取大型绞结电车车身长,容量大,转弯灵活的特点,又根据过桥爬坡的需要,缩短了前后轴距,确定了这种车型。车身普遍采用玻璃钢、工程塑料等新工艺,以减轻车身重量。经过反复实践,这种新型电车制造成功。经鉴定,车辆质量合乎要求。
统计:截止到1978年底,武汉市共有电车线路4条,电车160台。
第56回:一改两,三路电车跑得欢
过去,3路电车一直实行八小时一班制,每台车司售人员每天八小时一竿子到底。随着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实行一班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一是司售人员在工作时间内进餐一次,既占用了营运时间,又打乱了行车班次计划,不能按规定时间发车。终点站宝丰路经常是司售人员吃饭,空车排长队,大批乘客长时间候车;二是司售人员连续八小时工作,精神紧张,身体疲劳,加上进餐后高速赶点,往往容易出事故;三是司售人员进餐时间没有保证,车一到站就抢时间进餐,有时还不得不吃一半丢一半,以至不少司售人员患有肠胃病。针对这些情况,1979年3月,3路电车将一班制改为二班制,每台车司售人员分二次上车,每次工作四小时,中间有三至七小时的休息和安排生活的时间。实行二班制后,对食堂、托儿所等后勤部门压力大大减轻,使八名后勤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每天可增开二十一个车次。早晚高峰车距由原来三分钟一台车缩短到一点七分钟一台车,平常车距也有所缩短。宝丰路实行了首站车等人,准点发车。沿途大站也达到“高峰等车不过二(第二趟车),平峰车过人光。”不少乘客满意地说:三路电车跑好了。不少原来坐其它线路车的同志也转乘三路。实行二班制后,司售人员劳逸结合,精力充沛,大大提高了安全服务质量。三月份在行驶里程比元月份增加的情况下,行车故障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客运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第57回:电 2路,参与到水陆联运
1981年 4月 6日,汉口至青山地区将实行水陆联运。水陆联运是指开辟从汉口粤汉码头至红钢城码头的直达航线,陆上公用车辆与水上轮渡紧密衔接起来,为汉阳、汉口去青山上下班的职工提供一条迅速、方便、连接的“捷径”。根据市公用局的具体布局,开辟粤汉码头至红钢城码头的轮渡直达航线,早晚高峰十五分钟开一班。原粤汉码头至徐家棚的航线不变。为配合乘客上岸后中转,2路电车适时增加部分车辆。
第58回:新气象,电1实施车等人
1981年 4月下旬,电车1路开始在水果湖车站实行首站车等人后,车站秩序良好,行车准点率员客运收入上升,事故下降,深受乘客的欢迎。4月 23日,电车1路在水果湖车站开始实行首站车等人,很快就给这个站带来了新气象,原来车到站,人就散,现在人不离车做清洁;原来车进站,乘客抢,司机慌,现在车等人,秩序好,售票员还能提前售票,保证了营运收入。通过一段时间运行,大家总结了这样四句话赞美首站车等人的好处:司售人员不赶慌、前后车子不脱档,方便乘客站风好,安全运行有保障。
第59回:大整顿,航空路站秩序好
地处航空路口的3路电车站,是市内交通的咽喉,南来北往的乘客在这里转换乘车,客流量大。80年代初期,由于这里维护秩序的力量不足,每到早晚高峰时间,电车未进站,乘客便争先恐后往上抢,混乱不堪。许多老弱病妇乘客只好望车兴叹。这里一卡壳,前面的车便断了档,后面的车又跑成了串,影响电车全线的正常运行。1981年10月17日,市有关部门专门研究了3路电车航空路站的问题,部署了整顿方案。第二天,由市整顿交通办公室、市公用局公安处、警备区和电车公司联合组成的维护小组,来到这里上岗值勤,维持乘车秩序。同时,电车公司增调八辆大型客车,在航空路至三阳路之间进行短途中转,减轻了沿线客流量的压力。经过大力整顿,航空路乘车秩序良好,电车摆长龙或断档的现象大为减少。
第60回:撞行人,电车2路出事故
1982年4月11日下午三时半,在汉口中山大道的黄兴路附近,电车2路冲向人行道,造成两人受重伤、三人受轻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伤员当即被群众送在医院抢救治疗。事后对事故进行调查,发现司机田长兴违反交通规则,酒后开车打瞌睡,以致造成严重交通事故。1982年4月23日,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江岸公安分局宣布对肇事者田长兴依法逮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