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些玄学的音乐风格速度,调式色彩,节奏分组文(真的看看就好了)——音乐性那些事

2020-07-18 17:52 作者:盲人号  | 我要投稿

说起“音乐性”这个词,大部分人会想到什么那,我想到争议最大的是

一些非常技术性的,“速弹”,因为这个类型一直是“音乐性”争议的重灾区,你说它技术很强吧,确实,但你要讨论它是否属于“悦耳”的音乐,则众说风云,一方面,因为音符间距短,这种表现方式,会给音符带来“压缩感”,一方面,是过于依赖于链路中效果体现音响效果的做法,是否还属于“音乐”范畴的讨论。


那么,这次主题就从3个角度来对“音乐性”发表一些属于个人的体会吧。(接下来话题可能争议很大,但考虑了下,还是写了,一方面其实是我自己想写)

  1. 是压缩给多了,还是压缩感多了?

    有人言,为什么软音源已经有被开发如此成熟的前提下,音乐制作人们,依旧会去选择性的

去录制乐器,如果一定要给与一个理由,那就是,在”这个信号被压缩前“,乐器本身会拥有更多的”音乐性“,

振荡器电路也并不是线性电路,所以如果说硬件合成器的优点是什么,应该是它会有更多“低频律动”的质感,但其实这个在一些类似大气的合成器音乐中也可以被模拟

这个名词很抽象啊,

但就像是被制作成软音源的声音波形已经被数字化了一样,在录制入数字环境前,这个乐器的表现力相对就不会受制于编码格式带来的动态限制,而可以有更多低频的“律动感”的细节或者说属于10k以上频率的”呼吸感“

压缩处理也是,虽然可以加大一个音频本身的headroom,但也相对在损失着这个乐器本身的”音乐性“,

(也是非常多现代乐器的通性,为了音色能在音乐作品中”突出来“,而选择性将前级的增益,调制的非常大,同时带来的影响就是,因为作为一个波形能量最大的低频被大量放大,而导致高频信息的减少,而使得音响上显得“暗“,响

比如EMG品牌拾音器
saymor dancan  FISHMAN等拾音器
像是声音特别冒的nord

最终因为要再次被放大的原因,呈现的就是偏”高频被压缩的,低频比较贴脸,偏“现代”质感的声音)


2.是不是风格的关系

不同风格所突出的对象是不同的,就比如流行乐人声永远是主体一样,但相对的,一般人声也不会需要一个非常大动态,我们会更加希望它有更多“细节”而不是纯粹的“响”或“一惊一乍”

但,这也会随着音乐风格而有着不同的考量,因为如果完全从音乐角度来说,“成立”是一个风格成为风格的原因,而后来的都是“模仿”,这种配器,这种表现方式,被接受并传播,才形成了一种风格的存在,

所以就像hip-hop大类人声都喜欢一惊一乍一样,一些节拍比较稀疏的风格就更加会追求一些细腻的声音。

但如果反观一些比较极端的,前卫的风格的时候,这种强压缩感的表达又会成为一种合理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一种迫切感。

3.表演的成分对比技巧

我们去听早年录制在磁带上的音乐作品的时候,总是不自觉会感觉似乎“声音更好”,当然如果是音质,或者说磁带质感这些比起来,那现在的hifi应该早已经将它甩了一大截了,但为什么,有些人依旧会这么觉得那?

比如披头四(甲壳虫乐队)
比如beach boys

我觉得是因为,表演,是呈现作品一个非常必要的一部分,当歌手/乐手作为一个作品诠释者去表演它的时候,如果心里思考着这个声音在后期可以被如何加工,

心理上就会缺乏表达的意愿,但如果这个歌手/乐手理解中,这个声音是无法再次被加工的,那么表达这个行为就会产生一种“迫切感”,因为我的这次表达无法被挽救,所以我这一次一定要表达的非常“正确”的这种暗示会更加强烈,最终会逼迫我们的表演者能够表演出更加有“艺术性”的表达

这就是我个人对于音乐性,这个词的理解,不知道小伙伴们怎么看,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被加工的事物,发现美的能力可能远远大于系统化的学习,这可能和工业化的制作是大相径庭的。

一些玄学的音乐风格速度,调式色彩,节奏分组文(真的看看就好了)——音乐性那些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