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胡椒当钱用,还真不是在开玩笑!

2021年快过完了,上海竟然还是没有入冬。不过时不时搞突袭的降温和北风,还是提醒编辑部的各位要注意保暖(大家也要注意保暖哦)。

因此各种热热的汤菜和粥就成了编辑部午饭的热门选择。在喝了十几家不同店里的汤后,我发现这些汤有一半以上都用到一个关键配料——胡椒。
历史的车轮往往因为一些看似渺小的事物而转向。毫不夸张地说,胡椒的辛香味之下,掩藏着无数勾心斗角的故事,甚至是东西方大航海的导火索。

胡椒原产于印度,最早在魏晋时期开始传入我国。汉朝经丝绸之路运送,进口量大增,在唐朝时达到第一个顶峰。此时的胡椒更多被用来当作“香药”而非“香料”,在多种方剂中使用。

当时的贵族追求“长生”,喜欢吞食钟乳石,认为其中蕴含着天精地华所汇集而成的“灵气”。而胡椒的辛辣可以使这种灵气走遍全身。
唐代巨贪宰相元载在被抄家时,从他家中抄出了800石(dan,四声,古代计量单位)胡椒。唐代的800石相当于现在的64吨,大约和16头亚洲象一样重!

点击视频看胡辣汤详细做法
唐代也有人尝试用胡椒做菜,认为胡椒“调食用之,味甚辛美,而芳香不及蜀椒(花椒)。”现在认为,当时已有了胡辣汤的原型——酸辣汤。而随后到了宋代,胡辣汤作为药食同源的食物被发明出来,从此流传千年。

胡椒在东进的同时,也开始了其西渡的旅程。尽管胡椒在明代以前,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轻易能消费得起的,但仍属“难得奢侈一把”的东西。

而在西欧,寻常老百姓可是真的消费不起。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把胡椒运到埃及,威尼斯商人再从埃及运到欧洲。几经周折后,一磅胡椒就能换一头猪。
4世纪时,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要求罗马人支付3000磅胡椒、各种布匹和大量金银来赎城。7世纪时,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怒斥不法商人在胡椒中掺银屑来增重,可见当时胡椒比白银还贵。十字军东征时,打出的口号就是“东方是那么富有,金子、胡椒俯拾皆是!”因此法国有句形容昂贵事物的古谚语“贵如胡椒”,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说胡椒为何在西欧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西欧气候湿冷,肉和鱼的保存往往要使用风干、烟熏、腌渍等方法,而这些方法会带来难闻的气味。

点击视频看奶油培根意面详细做法
胡椒正好可以掩盖这种味道,这是中西方在使用胡椒时的区别,中国人取其“口味”,西方人取其“气味”。这也是为什么奶油培根意面等西餐,总是最后撒上现磨的黑胡椒粉的原因,为的是尽可能保留黑胡椒的气味。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其实众说纷纭。今天我要告诉你,促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诱因之一,其实就是胡椒。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朱棣自视为正统继承者,当然要把这一理想发扬光大。

明朝的朝贡体系也因此逐步完善,在各藩属国的贡品中,中国自己不生产的香料占了很大的比重。当时的明朝人也开始大量享用以胡椒为首的东南亚、中亚香料。因此比起去追杀建文帝朱允炆,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帮朱棣去弘扬仁德,顺便卖点丝绸、瓷器,换回香料、珍奇异宝,也顺道把朝贡的贡品一起带走。因为明朝大量购买香料,使得香料价格在中国大为贬值,明朝也曾短暂地用胡椒等香料作为俸禄发给官员。一贬就一定有一升,中国买走了大量的香料,导致香料在西欧的价格暴涨(也有一些其它因素共同作用)。

吃惯了的贵族们难以忍受没有胡椒的日子,便纷纷花钱请人出海去获取香料。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人,叫麦哲伦。
大家都知道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但不知道的是,麦哲伦船队从香料群岛带回了26吨胡椒(又是6.5只亚洲象!),以10000倍的差价——你没看错是1万倍——出售给欧洲的贵族们,属实是一夕暴富了。

如今,围绕胡椒的种种纷争已经落幕,对胡椒的热捧被糖、咖啡、巧克力、茶叶替代。每年50万吨(多少头亚洲象你们自己数吧)的产量,也让胡椒成为了平民百姓享受得起的平价香料。
在各种外来香料中,胡椒在中国算是相当受欢迎的一种。胡椒正式由华侨引种到中国海南琼海市,其实是1947年的事了。但中国现在每年的产量大约在4.5万吨左右,排世界第五。
就算这样,仍然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去年(2020年)中国总计还进口了1.87万吨未磨和已磨的胡椒。

常见的胡椒有两种,分别是黑胡椒和白胡椒,是同一种植物不同处理方法产生的。黑胡椒在果实呈绿色、尚未成熟时采摘晒干,其中的酶会将其转化为深色。而白胡椒在果实变红、浆果成熟时采摘,发酵后洗去外皮留下白色种子,也可以直接用机器去除黑胡椒的外皮来生产。还有绿胡椒、红胡椒等品种,不太常见,也是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得。
点击视频看胡椒虾详细做法胡椒在中国虽然是一种调味料,但在很多菜中都被视为“灵魂”或“点睛之笔”。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胡椒虾”,需要同时用到白胡椒和黑胡椒,味道辛香浓郁,酒香悠长。

点击视频看白胡椒猪肚鸡详细做法
而到了广东,一提胡椒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猪肚鸡,这道冬日最佳的御寒汤我就没见过有不喜欢的人。客家人做的时候会把鸡塞入猪肚,做成猪肚包鸡。

点击视频看胡椒猪骨锅详细做法
相隔不远的我国澳门地区,胡椒和猪骨的组合带来了同样鲜美浓郁的胡椒猪骨锅。和葡国鸡、葡式蛋挞一起成为了澳门美食的名片。

点击视频看莲子肚肺汤详细做法
再往北一点走,长江边的淮扬菜区,同样会在各种不同的菜中使用胡椒。肚肺汤中如果少了那点胡椒,回味就会有下水的腥臊味。而加了胡椒,不仅掩盖了不好的气味,还增加了微微的辛辣风味。

点击视频看响油鳝丝详细做法
而大厨锅中浓油赤酱、滑嫩鲜香的响油鳝丝,离不了的也是胡椒粉。热香油淋到鳝丝上,葱、蒜、胡椒的味道同时被激发,一口咬下去不腥不腻,咸鲜中带甜,回味无穷。

小小一粒胡椒,同时承载了人类的文化、经济、军事、科技、饮食五部历史。真不禁让人惊讶美食文化的有趣和永无止境。
好在现在的胡椒远离纷争,终归平静,成为了寻常百姓家中的一味简单的调味剂,满足着每一张不懈追求美食的嘴。

文|芋头
图|钟珩
部分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1.海琳.黑胡椒,给美味加分 2.时习之.当你拿起胡椒的时候胡椒传奇3.吕传彬.改变世界餐桌历史的辣椒4.涂丹.东南亚胡椒与明代社会经济5.吴梦婷.从“香药”到“香料”:胡椒与明代中国社会6.薛洁.试论食物在社会支配结构中的等级区分功能——以18世纪之前的香辛料胡椒为例7.叶克飞.那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食物8.金久宁等.西被与东渐:丝绸之路上传播的辛香料植物9.孙灵芝.明清香药史研究10.田汝英.“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11.赵鹏.一种改变历史的香料12.吕晓宁.历史是由香料改变的吗?13.邬华松等.中国胡椒研究综述14.蔡东宏.世界胡椒业历史与现状15.禾刀.小胡椒的大历史16.苏敬等.新修本草17.罗伯特·沃克.料理科学18.张名楠等.不同胡椒粉中胡椒碱的含量比较19.魏永昌.黑胡椒中胡椒碱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