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左派和民族主义的变化观感,而立之年的长篇巨作

工业党和粉红理解所谓的"工业化"
一般人们有个惯常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所以影响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之为"工业革命"。在这个观点之下,就会延伸出下面一个观点,工业化=机器厂房。
而在苏联式国家,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奇葩"。为什么说奇葩呢?因为按照马的观点,苏联的做法没一个是符合马的观点核心。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核心是唯物史观、阶级分析,马克思在剖析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始终强调,货币或资本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
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或左派应该比其他主义更加明白,所谓的工业化,绝不是机器厂房,而是社会关系的重构。
按照马克思对于历史的三段论论述,即从前现代的依附性关系,到货币为中介的人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工业化首先在于社会关系的重构,是阶级关系的改造。
但是一旦面对自己国家的建设,他们就会完全把"生产关系"的重构忘在九霄云外。
从列开始,列就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叫做现代化=无产阶级专政+电气化。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化,就是布掌权+工业化,他所说的工业化,就是机器厂房。
非但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重构,相反要时时刻刻阻挡生产关系的重构。为什么呢?因为生产关系一旦出现重构,在他们看来,就是"资本主义尾巴"长出来了,所以要时时刻刻防止资本主义,乃至于防止所谓的小生产者和农民,因为他们时时刻刻产生资本主义。
于是历史就变成如此怪诞的局面,一个落后的国家,明明是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时时刻刻要阻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他们所说的现代化,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工业化,又把工业化狭隘化为机器厂房。
而由此延伸出来的推论,就是要想方设法搞出第一桶金,去搞机器厂房。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农民被强烈剥削,机器厂房是重工业,与轻工业无关,整个社会结构单一,萧条,市民社会根本不存在,还要时时刻刻防止市民社会。
于是在苏联末期的时候,那些苦心孤诣搞出来的重工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其他国家,可谓讽刺。
归根到底,他们就没有弄明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以至于在具体操作下,变得一地鸡毛。
并且,所谓独立实行工业化,也只是一个"假象",在经济学上,所谓独立实行工业化,其实叫做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策略。
这种策略,不是总是成功的,相反失败概率极其之高,他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失败策略比比皆是,委内瑞拉就是一个例子。
委内瑞拉有着充分的石油资源,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过得很不错。但是委内瑞拉的统治者眼红石油资源卖给国外,于是试图实行再国家化策略,强行驱逐外资,让本国国营石油企业开采石油。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开采的技术,最终导致一地鸡毛。
再比如说委内瑞拉的汽车产业,委内瑞拉在90年代的时候,可以年产量20万辆汽车,但是随着查韦斯上台以后,试图实行独立的策略,最终导致年产量始终在一万台以下
事实上,一个显著的案例是,落后国家的崛起 a ,基本上靠着都是外向型经济,无论是韩国、日本、四小龙四小虎,乃至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他们的崛起,完全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通过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他们的工业化也是通过外向型经济的出现,才出现了整全的工业化体系。
试图抛开国际市场,自己搞一个独立的工业化体系,看似美好,也只是一个幻象。因为无论是老牌国家的英国,法国,他们的工业化也是伴随着国际贸易产生的。例如说英国工业革命,是因为国际对于呢绒的需求量暴增,导致工业革命一开始在纺织业出现。
根本不存在,所谓完全独立的工业化体系,这只是一些左派(偏向于苏联式模式)的人所营造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