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一、老子(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年,一说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年辈略早于孔子。
老子认为,“道”既是万物本源,又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对“虚静”的论述:“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和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的文艺持否定态度,要求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符合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
①老子反对文采和音乐,反对艺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第十二章)
②反对言辞辩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辨:巧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实际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没有任何人为,完全符合自然。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而暗示、引导、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