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痛惜:中国人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
“群迷”、“半人时代”,虽然只是短短两个字,但人们也能理解其中的严重性。“迷失”、“半人”,这些都是不好的趋势。
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是被归类为“半人”和“群体迷失”。多么可怕的事情。彭林教授说,他为中国人的现状感到难过。他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情绪?
01半人时代,半人是什么?
人类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是有没有意识,换句话说,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类社会之所以一直在发展,是因为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件事:思考。
思考推动着人的进步,时代的进步。人一旦停止思考,就和其他动物没什么区别。这个时代会逐渐后退,直至消失。
什么是“半人”?半人是现代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提出的。顾名思义,半人就是发育不全的人。
有教育家认为这句话的意思人学不够全面,人格发展不够完善。
举个最简单最熟悉的例子,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文科分科,就是说理工科只知道每天学技术,到社会上工作,把自己变成机器,没完没了。
而对人文一窍不通,这样的人以后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发展,所以被称为半人。反之,文科也是如此。
其实中国从高考开始就实行了文理科分工,对中国影响深远。在“半人”队伍中。
02半人意识助长群体流失
很多人在选科的时候肯定有这样的想法:“我脑子笨,不适合理科”,在文科生的意识里,理科他有灵活的头脑和强大的操作能力。由于这样的想法,他对科学失去了兴趣。
理工科也觉得文科科目太多要背,没有挑战性,觉得很枯燥,所以逐渐失去了对单词的探索。
现在是金钱时代。分科前,很多家长会考虑:哪个更容易就业,更有发展前景。其实,这样的观念和思想的产生,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需要大量的建设性人才。理工科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为理工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这就像一个循环。职位越多,选择的人就越多。反之,对面的人才会更少。这样的半人会越来越多,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会越来越不平衡。
这个从每年文理科的考生比例就可以看出。
回归教育,这种半人模式相当于应试教育,也就是填鸭式教育。上一代所学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反馈给新一代的学生。脑海里,循环往复,变成一台只能接受的机器。
那相应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呢?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
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再为了考试而考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以下的教育方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事实上,中国学生在高中分科后,就等于和完美告别了。
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才有机会找到好工作,拿到好薪水,养家糊口,过上好日子。至于你自身的素质,已经不重要了。
整天投入到赚钱的旅途中,只想在奋斗了一天之后得到一个永久的躺下,永远不会拿起书本认真地看书。
试想,如果从小就接受这个模范一代,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难跳出既定的框架。
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不正确的观念,家长和老师也在做出错误的选择,在这样的群体中逐渐越走越远,所以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进行教育改革。
那么,无论是半人时代还是迷失群体,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03全面发展,成就人生
教育改革不是小事。全国各省也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现在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不再是传统的“3+3”系统。以前的系统是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为基础,然后选择政治史或物理和化学作为文理科的划分基础。
这种新模式意味着除了语言和数学基础上最具代表性的物理和历史,你还可以自选两门课程。
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实施起来还需要时间。也希望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缓解半人半人的现状。
人类是具有超强模仿能力的群体动物,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人的行为举止和社会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盲目跟风,在不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做出不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
这也说明了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近两年,一个新词开始流行到人们的生活中:平衡。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
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隐患啊。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想要得到什么,自然要付出努力。
同样,如果你想在社会上有更多的机会,你需要花时间提升你的能力。
国家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培养个人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可能错误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