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愿意为何而死?哲学家们如何看待自杀

2023-08-05 13:19 作者:LaterLife_自伤干预  | 我要投稿

编辑导言:如果人终究难逃一死,那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对死亡的体悟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卡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本文为《纽约时报》畅销作家,以幽默的笔触和对话的形式,娓娓与读者讨论这些我们终将面对的生死哲学课题。

天啊,戴瑞,你在干嘛?我们是跟你还没多熟,但感觉你是个乐观的人呀。没事拿枪管往嘴里塞是怎么了?


「啊⋯⋯窝喔⋯⋯咿呜⋯⋯」


戴瑞,你在说啥?你嘴里塞着大枪管说话,我们实在听不懂。能不能先把那玩意儿拿出来,我们再好好聊聊?


「喧⋯⋯嗯⋯⋯咿啊⋯⋯」

戴瑞,稍安勿躁。在你扣下扳机之前,是不是可以先回答我们几个跟哲学有关的问题呢?保证不会花你太多时间──虽然说从某种角度来看,你马上就要面对永远的「无」了,现在有的是时间。我们也没有要说服你不要自杀,绝对不会,我们百分之百尊重的你决定。我们只是想要搜集生命存在之意义、自我毁灭之道德观、你的寿险的例外条款之类的资料。

哲学的基础问题:自杀

首先我们要恭喜你,因为你现在正在面临 20 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学者阿尔贝.卡缪(Albert Camus)所称之「形上学的终极问题」。卡缪的《薛西弗斯的神话》(The Myth of Sisyphus)中开卷就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值不值得活,就等于回答了哲学最基础的问题。」

卡缪的意思是,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除了苟活之外还有自杀的选项,但仍选择不要自杀(就是选择了跟你相反的路,戴瑞),那么这个人就是有意识地选择了生命──他本人的生命。他跨出了第一步,准备接受「存在」赋予他的所有责任。他之所以「在」,是因为他选择了「存在」。换句话说,他开启了自我创造的终生任务。

你可能会想问,他为什么会想要干这种事?戴瑞,事实上,你紧扣着扳机的手指就给了你最好的解答──说到底,你觉得实在很难找到什么好理由来继续创造人生。但,以防你还没考虑清楚,我们建议你利用现在这个时间,再好好思考一下。

卡缪其实没有提出什么正面积极的原因,来劝你不要自杀。他认为从各种日常的角度来看,生命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薛西弗斯的神话》中的主角日复一日往上推着大石头,结局永远是石头会再滚下来,又要重来一次。他的人生真没成就感,不是吗?我们最爱的存在主义咖啡馆厕所墙上有一句涂鸦:「生命是个大笑话,自杀是笑哏。」你应该觉得卡缪会认同这个说法吧,但,不,卡缪反对自杀。

卡缪于文末写道:「我们应该要想,薛西佛斯是开心的。」为什么开心?大概是像卡缪《异乡人》中的反派一样,他在被处决之前「把心向着宇宙和蔼的漠不关心打开了」。也就是说,人生很荒谬,所以死亡也很荒谬、很幽默,不是吗?反正一切就是个宇宙的大笑话,那管他去死,狂欢就是了!

 

卡缪。图/维基百科

哲学家们如何看待自杀

戴瑞,如果你不喜欢这种狂欢的人生观,不妨参考一下卡缪论自杀时较严肃的说法:了结自己的生命是道德上的失败,是不愿意在荒谬人生中负起责任。这样有点共鸣了吗,戴瑞?

「啊⋯⋯窝喔⋯⋯咿呜⋯⋯」

你要继续回去做自杀的白工了吗,戴瑞?喔,你说你最近在读歌德的书,所以觉得自杀有种美感,有种灵魂折磨的魅力?天知道,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问世之后,全欧洲瀰漫着一股浪漫自杀的氛围,这就是 18 世纪晚期的浪漫主义。

「内个⋯⋯咿呜⋯⋯」

戴瑞,还好吗?可以好好说话吗?你现在比雅典演说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还难懂啊。

喔,我想你是要说我们没有同理心,没有考虑到你的个人处境,你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才会想要把枪管塞到嘴里终结自我的存在?那我们很抱歉。不过讲认真的,你是患了绝症,所以身体不舒服、心里不舒坦吗?是因为这样所以你才想自杀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哲学世界中,你其实并不孤单,这样也许你会好过一些。

古老的斯多葛主义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要「欣欣向荣」或「与自然和谐」。所以如果你已不再欣欣向荣,那么了结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关系。西塞罗(Cicero)说道:「当一个人的环境充满着与自然一致的元素,活着是恰当的;当一个人充满或有可能充满各种牴触自然的元素,离世便妥。」

你知道死亡医生杰克.凯沃基安(Jack Kevorkian)是斯多葛主义者吗?死亡医生点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就是帮助他人自杀是否合宜?姑且不论其合法性,而从道德层面来看,辅助自杀是爱的终极表现,还是,其实是接近谋杀的危险行为?或是你和「境遇伦理学者」一样想说:「这不应该要视情况而定吗?」

奉行斯多葛主义的塞内卡(Seneca)也提到「生命质量」的概念,这个词在现代常被死亡权拥护者拿来使用。塞内卡写道:「有智慧的人想活多久就活多久,而非能活多久就活多久⋯⋯『有智之人』总是在反思自己生命的质,而非生命的量。一旦他的生命中出现了许多麻烦的事、扰乱宁静心思的事,他就会让自己自由。」

当代哲学家比尔.马赫(Bill Maher)的说法更为简洁,也多了一抹神学色彩:「我认为死亡医生颇有见地,他很不错。自杀就是人类对上帝说:『不是祢开除我,是我不干了』。」

你愿意为何而死?

你愿意为何而死?

没错,戴瑞,我们就是在问你。我们想要知道你过人的卓见。为了让你有对照比较的基准,以下也提供你一些其他人的想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 68% 的受试者在多选题问卷中表示,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生命,第二名的答案有两项,分别为「自己的丈夫/妻子」以及「拯救世界」,都占全部受访者的 48%。其他的回答诸如「知识自由以及世上所有人学习之权益」(40%)、「自由与民主」(36%),以及「新闻自由」(32%)。

这项调查总共只有 25 名受访者,平均每位受访者选了 2.7 项自己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物,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小群人标为「生命烈士」。不过还不只他们,历史上还有很多伟大的男男女女,宁死也不愿离经叛道。

事实上,大多数的军人(炸弹自杀客和神风特攻队除外)并不是选择了为国殉道,只能称得上愿意为国家赌上生命(也是精神可佩,虽然奉献的程度低了点)。根据柏拉图〈申辩篇〉之记载,雅典政府当时告诉苏格拉底,若他愿意停止用他的哲学观点污染雅典的年轻人,就可以判他无罪,苏格拉底却抵死不从。那圣女贞德呢?圣女贞德之死应该可以算是自愿捐躯,因为在 15 世纪要女扮男装展开军人生涯时,她应该早有自知之明。

有些哲学家对为事物、为理想或为他人舍命的议题多有着墨,但多数哲学家对此仍较不感兴趣。伯特兰.罗素曾说:「我绝不会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死,因为我的信念有可能是错的。」

法国同志哲学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说:「为了对男孩的爱而死,多美?」然而伊比鸠鲁(希腊哲学家Epicurus,不是在说那个食谱网站)的见解更深:他说有智慧的人有时会愿意为朋友而死。此情怀出自此人之口,颇令人讶异,因为伊比鸠鲁认为人类所有行为皆出自于想要加乘一己之乐的欲望。

不过伊比鸠鲁会有这种想法,也是因为他认为死亡没什么大不了。他写道:「死亡之于我们不算什么,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尚未来到;死亡来临时,我们早就不存在了。」所以不要担心,快乐就好。

本日作业:写下你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物,不可超过 100 字

「死亡之于我们不算什么,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尚未来到;死亡来临时,我们早就不存在了。」所以不要担心,快乐就好。图/Shutterstock

自杀的道德问题

「那⋯⋯ㄖ ⋯⋯ㄈ ㄨ ⋯⋯」

戴瑞,你觉得如何?你说不是这样?你非常健康?

喔,那我们懂了,你忧郁、你诸事不顺、你的股票亏钱、你儿子小戴瑞的女朋友是你妹妹、你老婆加入了自由性爱的奇怪组织、你想和乱了套的生活永别。我们能理解你的苦痛。

自杀有些道德层面的问题,你可能没有想到,但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些重点,你从前可能也没有注意到:

一个傻子怀疑他老婆偷吃。有天他打电话回家,老婆接电话时喘着气。傻子故作镇定,偷偷从工作的地点开车回家。到家之后,他蹑手蹑脚地走上二楼的卧房,猛地打开门,老婆和隔壁老王就这样被抓奸在床。

傻子怒骂了一阵、大吼大叫又大哭。最后,他掏出一把枪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受够了,我要去死。」

老婆和老王只在一旁笑。

傻子于是说:「不要笑,接下来就轮到你们!」

刚讲到哪了?喔,对,就跟我们刚刚说的一样,选择权在你──但前提是,你不介意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认为你在世上做的最后一件事严重违反道德。所以花点时间听好了。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认为自杀违反了神的戒律「不可杀人」。他认为在《圣经》中,爱自己是爱的最高原则,《圣经》写道: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所以说不可杀人的戒律也包含不可自杀。圣奥古斯丁说斯多葛主义的欣欣向荣概念太狭隘了,他认为我们应该要谨守使徒保罗的话,耐心等待,盼来世那难以言喻之幸福。

圣多玛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的论点是,自杀违反了自然律、违反了爱自己的律,他也补充了我们今日在探讨自杀时仍会提到的两个面向:首先,自杀对社群有害──我们猜首害应该是丧葬费用;再来是,「判定生死之权力在于神」。后者的概念,或是其他根据自然法则得来的类似想法,可在许多禁止自杀的州法中看到。

另一方面,启蒙时代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则从世俗的角度来讨论「社群伤害」,他认为这个论点没有说服力。休谟提到,很多人的人生有时会走到一个尽头,届时在社群中的价值会变得非常有限,甚至造成社群的负担:

试想我已无力对社群有所贡献、成了社群的负担、我活着会使他人无法对社会有所贡献,若是如此,我决定结束生命不但无罪,更值得推崇。太阳城度假中心的老人都不太喜欢休谟,就是因为他提出了这种论点。

然而,和休谟持类似论调的当代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自杀的问题(以及其他所有大小事)牵涉到人类的义务。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意志是道德义务之源,既然如此,藉着自杀来摧毁理性意志,在道德层面上又怎么能被接受呢?想当然耳,名为《道德形上学之基础》(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一书有很多关于这类问题的讨论。

以下这则故事也许可以解释这类的义务问题:

一名女子提早回到家,发现老公和她的闺蜜露西搞在一起。女子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露西大声说:「我是情非得已,妳又何必呢?」

戴瑞?戴瑞?


「我呜⋯⋯呃⋯⋯呼!终于把卡在臼齿上的巧克力给清出来了!」


你用枪管剔牙?


「我没事出来遛狗,怎么会带着牙签?」

 

图/创意市集 提供

关于作者
汤玛斯‧凯瑟卡Thomas Cathcart
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汤玛斯曾在芝加哥街头与帮派混过一阵子,也曾在大学里教书、在安宁病房工作过。目前住在纽约市,另与丹尼尔合著《哲学不该正经学》。

丹尼尔‧克莱恩 Daniel Klein
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写过几本小说和非文学作品,也会写一些笑料给喜剧演员用。目前住在麻州,另着有《快乐变老:如何活得优雅又有价值的熟年哲学》。

备注:本文摘自汤玛斯‧凯瑟卡(Thomas Cathcart)和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的《一路笑到挂的生死哲学课:哈佛哲学家用幽默剖析生与死的一切》(Heidegger and a Hippo Walk Through Those Pearly Gates: Using Philosophy (and Jokes!) to Explore Life, Death, the Afterlife,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由创意市集授权换日线原文转载并增订小标。惟图、文经编辑,均与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阅读作者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原文链接: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021


你愿意为何而死?哲学家们如何看待自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