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信息发展规划-数字化十大任务


本文是对最近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里面提到的十大重点任务进行简单的理解说明,该文档在网上当前可以下载不再列出。
整个文档都可以看出核心的重点就是围绕数字化,数字经济展开。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变化,推进数字化和数字中国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落地势在必行。同时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双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也成为一个关键任务。
该文档指出的信息化规划十大重点任务如下:
- 一是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 二是建立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
- 三是构建释放数字生产力的创新发展体系
- 四是培育先进安全的数字产业体系
- 五是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
- 六是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
- 七是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
- 八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
- 九是拓展互利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体系
- 十是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
同时在文档中也提出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如下:

项目个人从IT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对里面一些关键内容做下理解和说明。注意由于整个规划纲要内容涵盖面极广,只能从个人理解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说明。
1.是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数字基础设施简单理解核心仍然是云管端三个方面的内容。
- 云:云平台和云服务,当前趋势是云原生
- 管:5G网络和6G网络,IPV6网络改造
- 端:物联网和边缘计算
注意在谈云的时候重点强调了云网融合和云网一体化,云边融合,谈到了新型的云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着重强调了全国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建设。
在物联网层面又特别强调了车联网,港口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几个关键内容。
除了云管端方面的数字基础设施内容外。还提出了前沿信息基础设施的研究。在数字化转型的文章里面我就谈到了实现完整的时空融合,特别是纵深三维空间的融合,北斗系统和北斗网格码是一个重点。因此在文中强调的前沿信息基础设施重点仍然要放在数字化的时空三维信息统一上面,重点是北斗系统。当然文中也提到了量子计算和试验环境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信息交互中心,打破国外对互联网骨干网络的一些技术封锁。
2.建立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
数据如果不能打破组织边界进行共享,如果不能整合后进一步开发利用,那么数据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当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共享,数据中台,数据驱动,数据反哺业务,数据支撑基运营和决策等就成为了关键的一个转型要素。那么对于国家层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数据治理层面急需解决这两个问题。
- 其一是数据标准和规范化问题
- 其二是数据共享和能力和能力开放问题
国家的数据需要在各个政务部门之间能够开放共享,能够和C端用户开放共享,能够和B端企业和产业链整合中开放共享。
在多年前贵州大数据中心和能力开放并不太成功,还需要进一步吸取原来的经验和不足,真正做好数据标准,数据规范,数据整合,数据能力开放各项工作。
同时做好政府部门的类似人口,政务,通信,城市交通和外部企业供应链,电商平台,社交网络各种数据的完整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的大数据能力提供平台。
大数据平台一个是技术平台,一个就是数据能力。
数据资源和数据能力才是最关键的,真正通过采集,清洗和整合后的大数据服务能力才能够真正为上层的政务服务,民生和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能力。
在数据加工利用和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数据治理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数据治理本身涉及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也涉及到数据标准,数据规范体系的静态管理。同时还涉及到最关键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风险管理等一定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
3.构建释放数字生产力的创新发展体系
这部分实际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技术基础研究,信息技术创新,和制度环境。个人分析还是放在前面两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研究,重点就是要加大IT行业的国产化,自主研发和自主可控。构建打破美国封锁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类似当前的鲲鹏云生态,国家信创产业链生态等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对于信息基础研究本身又分为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 硬件:IC集成电路,计算芯片,存储芯片,硬件设计和工艺
- 软件:基础软件和中间件,云计算,大数据,工业软件,人工智能
从下图的当前信创产业链可以初步覆盖上面的内容。
当然前沿技术仍然是另外一个关键点。而对于前沿技术重点又是人工智能,数字化前沿技术和硬件三个方面的内容。
-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芯片,脑机接口
- 数字化:数字孪生,北斗网格码
- 硬件:新型存储,计算芯片,硅基半导体
个人理解该点应该是你要构建第1点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到的关键基础设计和创新技术,而且这个技术必须要自主研发,国产化替代,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可控才是目标。
当前我国不管是在IC和半导体硬件设计生产,还是基础软件中间件层面,和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的就是励精图治,认识在这些差距,并逐步做到自主研发和国产化。
今年在日常和朋友沟通中已经了解到对于类似大型金融行业也开始逐步去IOE操作,开始使用一些国产化基础软硬件进行替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自主研发的产品即使存在不足,也要敢于去尝试去替代,只有通过不断的生产应用才能够逐步做到成熟和稳定,这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
4.是培育先进安全的数字产业体系
首先要注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两个概念。
数字产业化指的是各种提供数字化和数字经济需要的数字技术的企业,并逐步将其发展为产业。在IT信息化时代,谈的最多的就是类似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信息化等。而到了数字化时代整个数字化的技术支撑底座都是数字产业了。
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软件产业,特别是里面的基础软件和中间件。也包括了硬件产业,即IC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芯片设计,工艺,半导体,物联网等都可以纳入到数字产业中。
而在纲要里面明确提出的核心工程包括了:
- 芯片生态:计算芯片,存储芯片,AI芯片,物联网芯片等。
- 软硬件生态:CPU处理器,操作系统,中间件
- 移动生态:移动泛终端,手机,软件应用,操作系统等
就数字产业来说,原来最缺的反而是一下一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下即是基础软件,类似操作系统,中间件,IC工业设计软件等。而上则是指的各种高端高端元器件,关键芯片和核心技术。原来的数字产业体系更多的是偏应用,而忽视了基础软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而这次进一步明确需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数字技术要突破,就需要数字产业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包括前面谈到的类似鲲鹏云生态,国产信创产业生态等都为围绕这个目标服务。
5.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
注意,我平时文章里面经常谈到的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即对应到这点。即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如何更好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深度融合。
而纲要里面本身又提到三个关键方面。
-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云用数赋智
- 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娱乐,在线教育,文化传播
- 新业态和新模式:交通,文娱,物流,餐饮民生领域
对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里面重点强调了供应链的优化升级,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同时再次强调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工程。
里面的重点就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以往谈得比较多的两化融合,还有就是类似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各种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包括在前面的规划纲要目标里面也专门提到了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这个关键指标。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IT架构转型,逐步上云是一个大趋势,但是究竟如何做?如何循序渐进?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模式给出合理规划路线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6.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
企业数字化建设会谈到企业治理和数据治理。而对于国家级的数字化建设同样也会谈到数字社会的治理体系。
做任何事情不能只建不管,而是最好是一开始建设就有章法和有体系。
对于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纲要里面重点强调了三方面内容。
- 公共安全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疫情,自然灾害等
- 应急响应体系:出现应急事件后预警能力,快速响应和调度能力
- 基层组织治理:网格化单元管理是基础
对于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可以理解为密不可分的两个事情。重点就是对各种安全事件快速的预警能力,资源的快速调度能力,各个组织部门的集团化作战和协同能力,对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等。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基础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做为重要的保障。实现IT和物联网技术,依靠各种边缘节点和计算能力,依靠各种移动设备实现万物互联。
所有上层的决策都不能简单额拍脑袋,而是来源于底层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分析,基于数据驱动去做决策。基于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实现最基层单位到各个社区,各个小区的全部单元化和网格化管理能力。
最近两年的疫情可以看到,类似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整个城市信息化,基层信息化和治理能力更强大,只有这个能力做支撑才能够做到精细化,精准化的防疫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对某个片区完全封闭管理。
数字化阶段,人和物的时空信息不应该被人为分割,本身就应该融为一体。
还是拿疫情来举例。
比如张三到过某个高中风险的城市,那么是否就应该划分为中高风险人员呢?在简单管控下可以这样操作,但是更加精准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管控应该是张三是否和其它疫情患者本身时空相交。两个人是否存在时空交错基于运营商的数据完全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基层单位的网格化管理,同时信息实时接入智慧城市这个大脑是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一个关键基础要求。
7.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
这个实际谈了很多年了,即智慧城市里面的智慧政务。政务工作很多都是面向企业,面向个人的,需要的就是做好服务。而要做好这个服务,首先还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基础信息化工作要做好,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要打通。
因此这块纲要里面重点提到了三点,都相当清楚。
- 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 政务数据共享流通
- 一网通办,让群众办事更快捷
老百姓有时候办事难,实际症结还是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没有实现基础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因此导致群众办事往往一份资料要递交多份,多个政府部门跑来跑去。
一网通办才是真正提升民生服务能力最佳的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网上和线上能够快速办理的就没有必须去现场办,能够自助办理的就不要人为去干预和限制。即使要到线下,能够一个地方,一次办理清楚就不要跑多个地方,跑多次。这些是实际真正解决群众办事难的关键点。
8.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
最早我们在谈智慧城市的时候就谈到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即智慧政务,智慧民生和智慧产业。可以看到规划纲要实际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全部谈到了。对于智慧产业本身又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民生简单来说就是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
包括了教育,医疗,旅游,文化娱乐,养老,日常生活和餐饮,交通出行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那么这些领域都需要考虑借助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优化和升级。
比如教育,疫情出现无法线下教学,那么我们线上的教育方式能否做到快速的无缝切换和响应。类似医疗,能否实现医疗社保卡的一卡通,从预约挂号,看病拿药,复诊,病例的一体化管理和跟踪,能否同样的化验,同样的基础档案信息不用再各个医院反复做,反复录入等。这些都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改造升级的。
9.拓展互利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体系
数字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一个打破边界的生态。因此不用闭门造车,构建全球的数字领域合作体系正是开放生态的体系。
具体是既要拿来主义,也要走出去,还要优劣互补构建合作体系。
10.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
在纲要里面提到了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数字中国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其中又包括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安全管控,行为事件监督,网络空间治理,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平台规范和能力体系,合规性要求和检查等诸多的内容。
在这里唯一想强调下的就是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和数字化建设并行进行,而不是建设完成后再考虑解决各种不规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