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能活下来吗 ——莫强求生存记

2023-02-24 11:41 作者:火星一棵树  | 我要投稿

人类能活下来吗

——莫强求生存记

说起来,人类在1918-1919年就提出了借助行星引力实现轨道助推的理论,并在1959年由月球3号探测器完成了第一次“引力弹弓”,可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后,人类会把地球也放到这个“弹弓”上面呢?

浩瀚的宇宙中,太阳正在膨胀着,一个小小的蓝点,正朝着远离膨胀的中心的方向移动。当地球和木星因引力而互相吸引,木星的尘埃和地球的大气遥相呼应,远远望去像是一条横着的龙卷,只是,与地球上的小漩涡不同,这条龙卷的力量足以吞没整个地球。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培强驾驶着空间站和所携带的燃料,向着木星和地球之间的龙卷飞去,眼前的这条几万公里的“长鞭”,就是人类的希望。看着“引力弹弓”四个字从课本上的数字和图示变成眼前的现实,他似乎有点遗憾没能带上相机留个纪念,也许,休眠舱的同志会帮这个忙。

飞船在推进着,距离光焰越来越近,前方的光亮逐渐变得刺眼,舱内的亮度也不断提高,刘培强微微一笑,他又看了一眼跟前照片上的妻子和儿子,还有自己,这张照片,就是家。

“回家”。

向着前方的光明前进,他感到儿子在前方,老马在前方,人类在前方。

2000年前,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用了“凿光”一词,2000年后,人类带着地球,自己成为凿光者。

人类,不就是在朝着光明前进么?那光明,就是希望。

 

爆炸发生了。

木星被点燃了,引发了更大的爆炸和冲击波,“引力弹弓”成功了。

事后,如果有幸运的记者可以找到刘培强,并且得到5分钟的采访时间,记者可能会希望他坐在椅子上,像英雄那样,容光焕发的,轻描淡写的说:爆炸的一瞬间,火焰和冲击波将他击飞了出去。一边说,一边用手做着摆动的动作调侃自己……

但,这些都是假象。

“我……不记得了”,病床上的人使劲摇了摇头——尽管别人完全看不出他有任何动作和语言。

病号刘培强,前领航员空间站航天员,生理年龄40岁,军衔中校。头部受撞击挤压,严重脑震荡,头部以下皮肤40%面积严重灼伤,22%灼伤,多处骨骨折……

事实上,当他被发现的时候,除了头部,整个身体左侧的大部分都已经失去了功能。他为什么能活下来?当所有人都在庆祝他活下来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问起这个问题。但,这或许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迷。

1年后,刘培强康复了,他左手跟腿部转上了仿生肢,身上能换的也都换了,日常活动基本不受影响,就是笑的时候左脸有点僵,尽管联合政府表示可以对他进行完全治疗,但刘培强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航天员的工作已经结束,他申请去空间站的地面联系中心工作,在那里,他有机会见到MOSS。

 

“MOSS,人类,能活下来吗?”

“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我选择希望。”

 

“MOSS,你是怎么活下来的?”

“MOSS是量子计算机,没有人类的“活”的概念。”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这是你说的,现在我坐在这里,是理智,还是奢求?”

……

 

出于设备安全的考虑,领航员控制中心的设备大多是由高分子材料搭建,而MOSS所在的控制中枢,更是由高分子纳米复合胶质构成——太空电梯的副产品之一,因此,虽然刘培强朝MOSS扔了不被允许带上天的酒精,但燃烧产生的伤害并不是很大。

刘培强进入驾驶舱之后,MOSS所在的控制中心的火很快因为氧气耗尽而熄灭了,这是空间站内置的第二道防火机制,一旦消防措施失效,在检测到舱内没有生物反应时,舱内的生命维持供应设备也会自动停止运作。

空间站的真空环境高压燃料储藏罐——简称高压罐,虽然不知道是做给谁看的但还是印了“中石化”的字样——可以承受高温高压长时间的严酷环境,并且可以承受一定大小的航天碎片甚至小型陨石粒的撞击,简单的说,空间站的燃料罐没那么容易引爆。

但,高压罐确实发生了爆炸,时间和位置精准无误,成功点燃了木星。探测卫星直到最后时刻才把木星和地球的大气数据传给控制中心,差点错过最佳引爆位置。

在空间站的燃料被引爆之前,空间站内部也发生了爆炸,这一切都被掩盖在光和热之中。

刘培强所在的驾驶舱已经完全被光亮包裹,仿佛已经进入火海中心,他睁不开眼睛,分不清方向,甚至肩上的安全带和安全锁解开了也不知道,当身后的防护隔门打开的时候更是完全没注意到。

控制中心的火灭了,设备虽然有所损伤但大部分功能还在,生物设备又开始运转,接着,隔门被打开了。刘培强被吸了过去,尽管坐着的时候他已经分不清方向,但由于在舱内没有带安全帽,他的头撞到了隔门的边上,彻底晕了过去。

刘培强在空中翻滚着向MOSS所在的中枢飞去,虽然驾驶舱内还没填满空气,但已经恢复了部分氧气的供应,否则,他可能会窒息而死。

MOSS的中枢看似很大,但大部分都是联络设备,MOSS的核心——主机,其实差不多是550B的一半大小,但MOSS本身也是火种计划的一部分,因此还配备了一个同等尺寸的聚燃料电池,理论上,主机和聚燃料电池在低能耗状态下可以运转2000年。主机下面,分别是MOSS的上外联设备和下外联设备,通过高分子纳米复合胶分为三层。

 

爆炸发生了——进入木星和地球的引力中间,空间站的结构发生了难以预测的变化,控制中心的下层空间发生了爆炸,可能是气体管道泄露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尽管规模不大,但MOSS中枢的下层部分被摧毁了。

MOSS中枢的第三层和下外联设备在这场爆炸中跟上部结构脱节了,设备保护装置将关闭第二和第三层中间的隔层,但MOSS发现第二和第三层的设备连接处因结构损坏无法解除,于是MOSS解除了所有的外联设备,为下一步做准备。第二层的上外联设备在下层外联设备的带动下跟着被拽了出去,此时,高分子纳米复合胶质只剩下一个空壳,只留下了主机、能源,和大约3立方米的空间。

刘培强朝着MOSS的方向飞了过去,正撞在MOSS的中枢外壳上,这时,MOSS关闭了第二层跟第三层的隔层,并且启动了应急保护隔舱——一个完全封闭的隔舱,可以将MOSS中枢的第一、二层完全包裹住——设计这个隔舱初衷,是为了应对当空间站发生不可预测的意外时,作为人类智慧代表之一的量子计算机可以保存下来。

理论上这个隔舱的大小只要包裹住MOSS的主机,也就是第一层就足够了,但冗余设计的思维却在这时候起了作用——万一隔舱不起作用呢?于是他们把第二层也设计了隔舱。

刘培强的头撞在中枢外壳上,身体跟外壳平行,如果他醒着的话可能会顺势躲到MOSS的中枢内部去,但此刻的他就是一个漂浮在宇宙中的物质。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但外界的一切又都跟他息息相关。

应急保护隔舱从上方和下方伸出,这是最里面的两层,当隔舱上部和下部封闭后,第三层和第四层隔舱也启动并顺利封闭,整个过程被设计在30秒之内完成。最后驾驶舱的上方和下方露出两个管口,一种黑色粉末开始充满整个驾驶舱,这是复合纳米钨丝,跟另一种材料混合后会凝结在一起。整个控制中心就这样被黑色的物质塞满。

此时,距离燃料罐引爆还有10秒。

刘培强的半个身子被挤在隔舱和中枢之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所以他幸运的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死去。尽管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内部空间的气体成分,但MOSS第二第三层外联设备脱离的时候,下层的氧气正通过中枢向上层扩散,所以,当应急保护隔舱完全封闭的时候,舱内保存了一定量的氧气。

飞船飞到了最合适的位置,爆炸发生了,空间站的燃料罐被从内部引爆,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单次引爆的最大当量的核能装置,中心最高温度可能高达5000K,整个空间站在瞬间灰飞烟灭。

但MOSS的应急保护隔舱却存活了下来。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当初设计这个保护隔舱的时候,会选择“凤凰计划”的材料——为了研究太阳,科学家们倾尽全力开发出了多种超级材料,这些材料在有限的使用时间内足以抵挡太阳表面5000甚至更高的温度,用这些材料进行研制、组建,并发射往太阳的一系列火箭和卫星,统称为“凤凰计划”。

而MOSS的应急保护隔舱,也使用了这些材料,从外到内共四层,每层由两到四种复合材料构成,MOSS既是“火种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凤凰计划”的一部分。

尽管丢失了一半的保护层,但应急保护隔舱存活了下来,MOSS和刘培强也“活”了下来。应急保护隔舱先是被空间站爆炸的冲击炸向木星,接着又被点燃的木星推回地球——这或许是他最后的奇迹了,如果他一开始就被推向地球的方向,那么他可能砸向地球或者飞往太阳;如果他不是被木星的冲击波逐渐减速再推回地球,那么他将永远留在木星;而如果他超其他方向飞去,那么地球上人也将难以将他带回,他将永远成为天上的星星。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刘培强成了有史以来最靠近木星的人类,并且存活了下来,也是第一个以及唯一一个在核爆中心存活下来的人类,但此刻他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

如果刘培强不是被挤压在隔舱和中枢外壳中间,那么,在隔舱快速的运动中,他早就成了肉泥或者其他物质,但他身体右侧大半部分被挤压着,只有左臂跟左腿膝盖在中枢外壳的间隙上——左手以一个奇怪的姿势卡在后背上,左腿也跟右腿也叠在一起。假如他整个身子在隔舱和外壳中间,那么挤压的压力会让他无法呼吸,假如他左臂或者左腿完全漏在外面,剧烈的运动会把他撕成碎片。

应急保护隔舱和外层的钨丝“泡棉”承受住了空间站燃料罐爆炸的冲击和高温,尽管最外两层隔舱完全受损,而第二层部分受损,但第一层在结构上是安全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舱内完全没有事,否则他的皮肤被也不会被烤焦。

 

木星被点燃了,地球成功脱离了木星的洛希极限,整个世界都沸腾了,但在空间站的地面控制中心,有个屏幕上的红点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一群人围了过来,他们看着屏幕上一边闪烁一边更新的轨道数据。

“量子计算机还在!”

“凤凰计划是可能的!”

知道这两组数据的含义的科学家们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度过木星危机后的激动还未消散,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让他们沸腾,但很快,他们又愁眉紧缩。按照屏幕上推测的轨道数据,这个信号源很快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范围,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去。

“一定要在隔舱脱离地球引力之前将其带回。”

“为什么,不是已经完成了任务么?既然这样,凤凰计划的验证也完成了。而且现在没有能动的飞船了。”

“最重要的量子数据还没收到呢,如果能拿回来,凤凰计划的可行性验证就算是完成了一大步。”

“方案已经出来了”,另一台电脑上的技术人员说着示意大家看屏幕。

两组轨道数据间隔30分钟,分变来自第一和第二隔舱上的发射器,考虑保护隔舱的质量和尺寸,要将这个速度的隔舱完全停止并带回地球,最少需要3架飞船或者火箭。虽然轨道上的火箭和空间站大多已经提前到地球跟木星背面紧急避险,但受损情况依然很严重。

“轨道空间站的优先任务肯定是领航员休眠舱的取回工作,地面发射场的情况怎么样?”

“我来联系,亚洲这边大多受损,非洲那边应该有可以使用的。”

“南海的地下发射场好像可以使用?”有个人怯怯的说。

“长征25?”

“是。”

“重新调整方案”,教授刚对这边说完,接着问另一个人天宫的情况。

“天宫9号有三个舱段受损,物资转移后将进行分离。”

“继续调整方案,天宫分离一个运输舱和燃料舱,前往追踪隔舱,记得带机械臂。然后向非洲那边申请一枚大型火箭给天宫补充燃料”。

教授马一刻不停地说着,身边的人也飞快的动了起来。

“长征25准备得怎么样了?”

所有人齐刷刷看向教授,以为他在开玩笑。

“没时间了,第二组数据是半个小时前收到的,一会儿第三组数据过来,如果没有减速的话,我们要追上这个隔舱,就只剩下不到3个小时。”

“收到数据信号了,马上进行轨道更新。”

“巡天跟踪到目标了吗?”

“还没有,现在更新数据继续追踪。”

“欧阳教授,有联合政府的通信。”

“好,赶紧联系非洲和欧洲,还有美洲,他们肯定也知道这个,完了自己也有很多事情,但这个非常紧急,能争取1小时也好。长征25号准备好就先发射。”

 

“欧阳……”比科夫刚说出教授的名字就泣不成声,教授看到他眼里都是泪光。

“发生什么事了?我知道你们也收到了同样的数据。”教授疑惑的问。

“麦伦娜所在的观测站被陨石击中了,那里一片废墟……”鲍勃说。

“我很伤心,比科夫”,教授看到了全球观测站受损的预估图示。

“我能承受的,伤心的人很多,但必须走下去。现在,需要做什么?”

“我知道你已经朝轨道的方向发射了火箭,但那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呢?”鲍勃问。

“资料我正在准备”,教授说着看了看左边第三排的电脑,示意他可以把资料同步过去,“现在预计1.5小时后可以捕获并减速,但现在近地轨道的环境太复杂,我们现在需要这个轨道上接下来4个小时的环境数据,如果可以的话,要保持轨道的畅通。”

“有联合政府的协助或许会好一些”,比科夫说。

“烧掉?”

“我来协调,数据就拜托你了,鲍勃”,教授说。

“没问题。”

 

又过了一个小时,在收到两组新数据后,天宫九号的运输舱和燃料舱在茫茫宇宙中发现了信号源——量子计算机的应急保护隔舱——第三第四层已经完全消失,第二层也有破损,露出部分第一层的外壳,但幸运的是两个发射端口都还在,并且持续工作着。

运输舱上的两个机械臂将保护隔舱抓住,发动机转向后开始尝试缓慢减速,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稍有差池就会导致轨道数据发生变化,但运输舱做到了,经过半个小时的减速,隔舱相对地球的速度减弱了不少,并且,长征25号重型运输火箭也赶到了。

隔舱被顺利转移到火箭内并固定,火箭调整方向后开始加速返回地球轨道。

与此同时,近地轨道上,多个卫星和太空望远镜仔细观测着返回轨道的空间环境,在行星发动机的帮助下,近地的不少太空物质都被清理了一番,一些距离较远的目标则有清洁卫星协助清除。

2小时后,当长征25号的反推发动机的火焰出现在南海发射场上时,教授们已经动身前往塔架了,在这4个多小时的过程中,他们内心似乎多了一份期许。尽管没有人说出来,但当火箭平稳降落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着火箭上的出仓口,电影里的超级英雄当然不会出现,但万一呢?万一里面真的留着什么呢?

“会直接打开吗?”

“想什么呢?外面零下七十多度。”

塔桥对接到火箭的舱口上,舱门打开后,巨大的应急保护隔舱静静地躺在里面,固定设备解除后,智能平板启动,隔舱被平稳地转移到塔桥上,运往实验室。

“两层?”

“冗余设计起作用了?”

“但是重量不对。”

“赶紧采集数据,打开看看。”

几个教授边走边聊着。

表层数据采集后,设备开始连接,接着,外层也就是第二层保护隔舱被顺利解锁,之后,第一层隔舱也连接上设备,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目光都盯着接口的位置。

接口动了,有的人松了口气,有点差点晕过去,屏息凝视。接口继续缓慢移动,当摄像头捕捉到第一个隔舱内部的画面时,摄像机前有的人喜极而泣,有的晕了过去,有的在尖叫,有的已经完全愣住。

医生们紧张了,他们一开始只是像平时的工作那样,例行来到现场,应对紧急情况,当现场有人晕过去的时候,他们也展现了专业的素质,推着医疗设备过去准备对现场的人员进行救治。但却被拦了下来,有个人抓住了李医生的手把他拉了过去。

“怎么样?李医生?”平时稳重如山的老教授,此时的手却颤抖不已。

李医生刚才还喝了水,但这时他的咽喉却像是在外面吹了一个钟头,“氧,氧气罩!”,他喊着,另一个医生赶紧把氧气罩递给他。

“还……还有气,但”李医生抑制着自己几乎沸腾的心,“但是,非常不乐观,需要马上手术,半个小时,最多半个小时。”

刘培强还活着!

这个消息瞬间被传遍全世界,无论是在地下城,还是行星发动机周围,又或是刚准备返回地球轨道的领航员休眠舱宇航员。当这个消息通过联合政府的广播向全世界通告时,无数人不经意的望向木星,望向行星发动机,望向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前方。

这是属于他的奇迹,这是属于人类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名字叫做——希望。

“这里的设备可以暂时维持住他的身体,但是不马上进行手术的话,他内部的器官就很难恢复了,到时想救也救不回来,而且,从边上的皮肤判断,他整个背部应该都跟设备沾在一起了。”

“这个材料只有纳米锯可以切开,但那个是联合政府管控的。”

“我来处理,1个小时内送到这里。”

“还需要哪些设备?”

就在大家一边商讨一边安排行动的时候,四面八方的发动机早启动了。

四个小时后,刘培强的应急手术完成,他的命保住了,所有经历了这个过程的人都喜极而泣,人们瘫软在地上,漂浮在空中,欢呼着,拥抱着,时隔多年,全世界的人们终于又有了共同庆祝的历史时刻。

另一边,MOSS也正在连接到新的外联设备上……

 

“MOSS,新年快乐。”


人类能活下来吗 ——莫强求生存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