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记6:春秋4

2023-08-25 08:30 作者:名徒生  | 我要投稿

郑国在春秋早期的辉煌只算为一个时代的序曲,后面的发展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难有出头之日。南楚北晋皆是大国又都有争霸之心,没有被吞并已经是很会经营了。子产给这个本该沉寂的小国带来了春秋的绚烂光彩,不得不服整个大时代塑造优秀人才的能力。


  后人称子产为“救时之相”,“春秋第一人”。观其政绩,军政农桑皆有涉猎,在多方面的细节都有自己的独到思考,而且竟然还都做的不错。他的成功并非偶然,本身有一定能力,关键在于其道德情操的高尚声名远播。闻人语人有四行可成事:“你自己要行,要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要行,身体要行。”子产恰好如此,得天时地利人和,春秋的舞台便注定要有他的一段戏码。


  同为一代政治家的晏婴,作为齐国的著名上大夫,得家祖荫蔽,获世袭卿位,但却非平庸之辈。单独拿出来思考记录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功绩有多高,只是我对其兴趣使然。一个三朝老臣,经历诸多风云变幻,朝堂更迭,政治变动仍然能安稳如山,其政治敏感度是足够高的,其手腕是足够硬的,其处事是足够圆滑的。但是留在历史上的名声向来以仁义忠诚标榜,带些智慧的标签,好像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但我总觉得还是有些不对劲,在那个时代,仁义忠诚之士大有人在,但是能稳坐三朝的寥寥,像晏婴这样的更是没有多少,前面的伍员之死足见伴君如伴虎,一直仁义忠诚要么不能成事,要么下场不好。


  历史留下了一些信息,晏婴在得权不久,能提拔自己的车夫做一个大夫,说明了其实权是大的,大到可以提拔市井之人成为朝堂官员,而且一下就是大夫,更能说明其政治角斗场的势力是有很多暗子的,施恩于人,培养自己的亲信是历史留下的第一个信息。后面齐国发生政变,崔杼不敢杀晏婴,美其名曰:“他是个忠臣。”这就奇怪了,因为之后他对写下“崔杼弑君”的史官兄弟那是一个没放过,兄弟两都死还不泄恨,这样一个人会因为晏婴是忠臣不敢杀他?多半是晏婴有其背后庞大的政治势力,崔杼想要安稳过渡权力需要晏婴,没有这个人的支持,齐国的朝堂他很难维持,故而选择妥协,崔杼不会向忠诚仁义低头,他只会向现实势力低头,他知道自己就算杀了国君也动不得晏婴。


  晏婴的政治智慧首先不是为了造势和政治打压,他是在关键时候救了自己一命,他的政治和外交行为也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故而当人有一定能力之后,就算一心为公,为民谋福,也需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这不是构建集团和划分派系的问题,只是你不这么做,将来的容错空间就会小很多,在某一次可能不算太大的政治波动中就会丧失永久的机会,甚至身死道消。


笔记6:春秋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