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玺印篆刻”相关 读书笔记第五节 隋朝 唐代 的故事
隋唐印章的特点和故事
秦汉时期是三公九卿制度,隋朝是五省二台九寺制度,公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印章的功能变化,从封泥到红泥印章
钤朱的用印方法,在隋唐普遍地使用,印泥的制作技术也已经解决。从现存敦煌文书上的大量唐代印迹来看,色泽多仍清晰可辨,可见当时油性印泥的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近世发现唐、五代官私印出土时带有印匣的已有五例。有的印匣底部还带有朱色残迹。孙慰祖先生在上海博物馆对五代“立马第四都记”印匣底部的朱迹送往鉴定,证明的确是印泥的干结物。

隋唐印章和秦汉印章的区别-署名署款
秦汉时代的印章从不署名署款,而隋唐皆有铸造时间,例如印章“观阳县印”左右边刻上 ”开皇十六年十月十五日造“

背款“大业五年 (609) 正月十一日造


隋唐的官署印章-会稽县印欣赏


隋朝军事研究相关印章---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
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 隋代铜质官印,鼻钮。通高29毫米,印面纵51 毫米,横51 毫米。断代为隋,发现于陕西咸阳韩家村。

小拓展 ,关于隋朝军事体系--大体上来说,隋代依托于府兵建立的十二卫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最外层的外府府兵,外府府兵的指挥机构是开府府,其指挥官称为开府,外府兵与十二卫的指挥机构有对应的隶属关系,如考古发掘的一枚隋代“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可兹证明。
其二是居于中间的内府府兵,所谓内府,是指皇帝左右卫所属的亲、勋、翊三卫诸开府,以及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军、太子东宫所属的诸开府

关于唐朝印章的一些故事
唐朝新印章名“宝””记“”朱记“
武则天在文字上大胆改革,增减前人笔划,曾经创造了十九个汉字,被天下广泛用之。如她为自己取名为“ 曌[zhao]”,意为明月当空,名君当世,字义一看即明,又因觉得印章为“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等。虽然武则天所造汉字都是为了她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但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却能看到她的才气和非凡的智慧。
朱记这个称呼也是唐朝开始使用红泥印章的证据之一。
唐朝印章欣赏-中书省之印
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

唐朝印章欣赏-安西都护府之印

都护制是西汉首创,在盛唐得到重用,专为西域所置,是汉廷驻守西域的军政机关西域都护府的最高长官,也是西域一地汉人最高军政领袖,用以管理、控制和调解西域各国。
“都护”二字,前者为全部,后者为带兵守护,都护们行“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唐朝曾设六大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南都护府。这六大都护府既是唐帝国对外战争扩张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利器,也是护卫帝国中枢统统治有效和腹地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堡垒。

唐朝 渤海国 印章欣赏-天门军之印
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此印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圆孔,呈桥状。通高4.3厘米、边长5.25厘米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