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纣王丨用莫须有黑料堆砌起来的“暴君”?

2023-08-29 11:55 作者:卿卿糖仔包  | 我要投稿



电影《封神》正在热映中,其中由费翔饰演的纣王殷寿因其王者的气场,不加掩饰的野心和不近人情的阴狠残暴受到了广泛关注,再一次将这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了大家的面前。

提到纣王,你也许会下意识地认为他是个一无是处,荒淫无道的有名暴君,然而毛主席却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后来再次提到纣王时,他又说“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有没有出乎意料,和我们平时在影视剧或演义类小说看到的纣王不太相同?

所以在历史上的纣王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01纣王生平概述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约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是商朝第三十一任君主,被后世称为“纣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测,他在位约三十年,从30岁继位到60岁在鹿台自焚殉国(约公元前1075年-约公元前1046年)。

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帝辛是帝乙的幼子。帝乙的长子名叫启,但因其母地位较低,无法继承王位。而帝辛的母亲是正后,因此在帝乙去世后,帝辛继位成为“辛帝”,后世称之为“纣王”。

在传统历史文献(包括《史记》、《尚书》、《竹书纪年》、《周易》等)中,帝辛以“好酒淫乐”著称,宠信妲己,对她言听计从,并实行严刑酷法,加重民众负担,最终导致民心离散,自己身死国灭。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典故均与他有关。

帝辛的统治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引发了众叛亲离的局面。周武王姬发在得到许多贵族和诸侯的支持后,发动了西周的起义。在牧野之战中,周军击败了纣王的军队,帝辛败退后不久,他选择在鹿台自焚殉国,标志着商朝的灭亡。

02纣王的功与过

帝辛的优点与“功劳”
01

优点他当然有,《史记·殷本纪》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翻译过来就是“纣王天资聪颖,口才出众,行动迅捷,极具接受能力,且拥有非凡的体力,能够与猛兽徒手搏斗。他的智慧使他能够轻易地拒绝臣下的忠告,他的辞令足以掩盖自身的过失。他以自身的才能在大臣面前自夸,靠着威势展现自己的崇高,认为世间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乍一看也没什么问题,帝王认为天下无人能及自己不也是挺正常的吗?

至于功劳他也有,继位后他高度重视领土的扩张,成功地完成了对东夷部落中徐淮部族的全面征服。他的征服行动使国土扩展至渤海和东海沿岸,辐射范围涵盖了今天的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这一开疆拓土之举,是中国古代帝王中首次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实现领土的扩张。每次征服新领土都会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


帝辛的“过”
02

根据《尚书》记载,周武王冠给帝辛6大罪。《尚书·牧誓》里5条: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无逸》里1条:“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翻译过来主要指①纣王听信女人的发言;②不留心祭祀;③不用贵戚旧臣;④重用小人;⑤残害百姓,祸害朝廷;⑥酗酒。

随着时间的推移,纣王的“过”越来越多,罪行也越来越残暴。根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商纣王共有七十条罪状,都是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战国时期增加27条罪行,西汉时期增加24条罪行,东晋时期再加13罪行……比较著名的“酒池肉林”,建造宫室,解刨孕妇,解刨比干,给文王吃人肉羹等典故,都是来源于战国时期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撰的《吕氏春秋》。甚至在这些黑料中,还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不由让人怀疑这些所谓证据的真实性。

03被“黑”的原因

历史本就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

“历史本就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作为亡国之君的帝辛,自然没有书写历史的权力。而刚登基的周武王,由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急需通过“抹黑”商纣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是这个时期的《尚书》,便记录了一些纣王的罪状,让周武王得以证明自己的战争是“正义之战”。

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黑料往纣王身上不断堆砌,他俨然成为了一个负面形象,也成为了反衬贤明君王的“活靶子”。即便纣王身上的污点实际上没有传闻中那么多,但由于古代君子崇尚高尚的品德,他们不愿涉足肮脏丑陋的事物。因此,人们将种种不好的事情都归咎于纣王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责随着脏水不断增加,逐渐将纣王描绘得越来越黑暗。最终,所有的恶行似乎都被归咎于他身上。这样的积累导致了对他负面形象的深刻印象。到了明代,随着志怪小说《封神演义》的横空出世,纣王的暴君形象从此便深深地刻在了人民群众的心里。

不同行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发生的转变,有些行为在这个时代罪大恶极,在之后的时代反而不算什么。最突出的一个例子便是,在西周时期的《尚书》中,酗酒被认为是纣王的主要罪行之一;然而到了战国时期,这只是证明纣王奢侈享乐的其中之一,不再被视为纣王罪行的核心。同样,曾被列为纣王罪状之一的“不用贵戚旧臣”,放到现在社会反而是不攀附关系,清正廉明的行为。因此,类似的行为在后面的史书中也不再被提起,反而是添加了很多博眼球的猎奇血腥桥段,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了吧。


04对“纣王”的客观评价

实际上,商纣王并非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根据考证,商纣王所犯的70项罪行是随着时间逐渐增加的,这暗示着某些罪行可能被夸大,甚至有可能是后人故意抹黑的结果。虽然他的暴虐行径不能证明也无从否认,但也不应因此否定他在国土扩张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他所具备的才智。

对待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必须综合考虑历史文献,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因此,对于备受争议的“纣王”,我们应以客观、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多角度来看待他的所作所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2]《尚书·牧誓》、《尚书·泰誓》、《尚书·无逸》

[3]《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

[4]顾颉刚.《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

[5]叶匡正.《“商纣王力挽狂澜”的第一人是谁?》

[6]张凯泽.《再认识商纣王的历史功绩》


纣王丨用莫须有黑料堆砌起来的“暴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