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研究所乳腺科易老师:不同年龄段需警惕的乳腺疾病
20~25岁,警惕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是雌激素长期刺激下,引起乳腺小叶内腺上皮组织和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结构紊乱而形成的肿瘤。一般多是良性肿瘤,仅有0.12~0.30%的概率可能癌变。
乳腺纤维腺瘤高发于20~25周岁左右的人群,主要表现为有活动性、无痛性的肿块,且不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
一般只要肿块不超过2cm,且无特殊伴随症状,定期复查即可;若不断增大,或开始备孕,或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最好手术切除。
25~40岁,乳腺增生多发
在常规体检中,约有50~70%的女性可能查出乳腺增生。通常是因为内分泌紊乱、激素分泌不平衡等,造成乳腺小叶增厚、结构紊乱而形成的。但它既非炎症,也非肿瘤,属于良性生理变化。
多见于25~40岁的女性,尤其是月经不规律,未育、哺乳不良人群。
伴有乳腺增生的女性,常常会在经期前、情绪波动大、压力大、休息不足等情况下出现乳房疼痛、肿胀、包块等症,但这些外界因素消除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绝大部分乳腺增生跟乳腺癌都没有关系,定期复查即可。
30~35岁,尤其是哺乳期女性,警惕乳腺炎
乳腺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乳腺炎一般是细菌感染所致,多见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的红、肿、热、痛,局部肿块、脓肿形成,全身寒战、发高烧等。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还可引起败血症等严重的后果。
慢性乳腺炎一般是急性乳腺炎治疗不当或乳汁淤积造成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可触及乳房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疼痛不明显,但常有皮肤破溃。
乳腺炎初期需把乳汁排空,积极抗感染治疗;若发展到脓肿阶段时,则需把脓肿切开排脓。
此病重在预防,新手妈妈平时哺乳完要排尽乳汁、清洗乳头,也要注意别被婴儿咬破乳头。
40~50岁,易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多数学者认为此病与孕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见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居多。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中央型和外周型之分,危险性不同。
中央型乳头状瘤,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通常表现为在乳头附近感觉到肿块,并可能引起乳头溢出血性或浆液性液体。
外周型乳头状瘤,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一般认为是癌症前期病变,癌变率为5%~12%。由于发病部位更加分散,症状较隐匿,可能会在乳头更远处有多个较小的肿块。
有上述症状的最好及时做乳腺彩超,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45~50岁,乳腺癌高发期
近些年来,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几乎每20秒左右就有1人患乳腺癌,每40秒左右就有1人因乳腺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