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户部山-戏马台-崔焘故居之详解

2023-03-31 11:30 作者:bili_94722589389  | 我要投稿

  户部山-戏马台-崔焘故居之详解  

 

崔焘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扩建于道光年间,是一片规模庞大的,有官邸背景的民居建筑群,虽历经两百年风雨飘摇,但原有的主体建筑保存依旧完好。2006年,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专家历年精心修复,现对外展出开放。大院占地约5200平方米,分12个四合院,房屋150余间。这是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中,最具徐州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代表,也代表了徐州明清时代古民居营造的最高水平。

和其他地方的民居相比,户部山古民居的建筑,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灵动,体现了当时徐州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其中一些建筑特色,比如崔家大院中“鸳鸯楼”的独特设计理念,“内生外熟”的墙体构筑方法等,在全国已发现的古民居营造中,是徐州地区民居营造中特有的独创技艺。

从这里,透过这些高大、精美的建筑,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两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生活百态、精神追求,他们用建筑语言向我们传达着礼仪尊卑、师法自然等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而这一切,也才是“千年文脉户部山”,也是最值得我们探究和传承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图1)

 

1. ★★★八字影壁

在崔焘故居的正门广场上,建有一座八字影壁墙。造型高大,气派,纹饰考究,对外宣誓了这户人家家境殷实,以及不俗的社会地位。

这座影壁墙有三个功能,其一八字形制影壁造型彰显了崔家世家大族的地位,其二影壁有阻隔外界对府内窥探视线的功能,其三风水学言:“直生煞,曲生吉”,也就是外界吹来的煞气,经由影壁两侧分流入院,就可以转化成吉祥之气。这座影壁墙中间雕有万年青宝瓶,四角雕着口衔寿桃的蝙蝠,具有四方来福,长寿平安的寓意。(图2)

影壁又因最先跟进院门的人打照面又称”照壁”,古人称”萧墙”。墙中间雕有万年青宝瓶,四角雕着口衔寿桃的蝙蝠,寓意四方来福。平安长寿,表达院主人对生活、福喜、长寿的企盼。影壁的设置也是分等级的,是地位高低贵贱的标志性建筑。翰林府院门外高大的影壁衬托出整个建筑群更加壮观威严。

 

 

2. ★★★崔旗杆

在正门的广场上矗立着两个高近20米的旗杆,上面悬挂着大大的“崔”字旗幡。古时候推行科举制度,朝廷规定,凡有举人或进士的人家,可以在家中竖立旗杆以昭示世人,举人单斗,进士双斗,崔家在明清两代出过两个进士——明代崔海,清代崔焘,所以在家门口竖立两个双斗旗杆,所以当地人又称崔家为“崔旗杆”。(图3)

旗杆高近二十米,低于王爷家二十九米的旗杆高度。当年旗杆上挂的两面大旗内容经常变换,不同时期崔家办不同事情挂不同内容的大旗,平时挂着一面斗大的”崔”字和”三戟堂”族号。旧时推行科举制度,政府规定给考取举人或进士的人家发银两,让其在家中竖旗杆以资昭示世人。但只许在院内竖,不得到院外,经特许方可在院门外竖旗杆。

当时因没有什么高层建筑,所以崔府上很远就能看见空中飘荡的”崔”字大旗及高大旗杆。为此,当地人又称翰林府为”崔旗杆”。当年小广场东西两边各安放有上马石、下马石和拴马桩,破四旧时被砸了。

小广场两侧各建有左、右掖门一座。在礼制十分严格的旧时代,没有皇帝特许,这”掖门”是不能随便设,也不能随便叫的。据史料记载,有的功名人家曾设立一个掖门,建两个掖门的人家很少,可见“崔翰林”深受皇帝恩宠。左右掖门除有象征意义和标识作用外,也有其实用价值。在有等级区别的时代,人们的行为受到等级限制。这左右掖门规定是普通人进崔府的通道,并区分主次。远亲及男士走左掖门,礼佛之人及女士走右掖门。正门名曰大过邸,平时是关闭着的,只有府上有重大活动,或朝廷有重要官员来府上时才开启。(图4)

 

 

3、★★★功名楼院

以功名楼为入宅正门,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门第与显赫的功名。

功名楼是一座三开间的二层楼,楼上高悬“翰林”大匾,楼内悬挂褒扬崔氏家族的等各种匾额,如“进士及第”、“孝廉方正”、“钦点翰林”、“旨暂赐六品顶戴以备召用”等,实际上就是崔家的荣誉馆,故称“功名楼”。(图5)

 

 

此楼的建筑等级极高,这从楼脊上的装饰物得以验证。楼正脊两端安有古民居建筑最高等级的标志物——插花云燕。 在楼面的垂脊下方三分之二处各安放一尊鱼龙神兽,楼脊上共安放了六只鱼龙神兽,即人们常说的“五脊六兽”。楼的正脊青瓦上是烧制的荷花图案,立体感很强,如同鲜活的荷花一朵接一朵绽放在楼脊处,每朵荷花都有一枝荷叶衬着,寓意宅第主人“一品清廉,官位显赫”。楼屋檐的滴水、瓦当的雕刻图案分别是向日葵和鲤鱼跳龙门。

此楼为三开间上下两层,两侧分别建有耳房,东侧耳房为负责接待来访者的办公场所,西侧耳房内安有活动木楼梯,登梯即可到二楼。二楼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当年摆放着历朝历代先祖接受朝廷御赐的皇封、圣旨、诏书匾额等多达几十块,因此得名功名楼。

进入翰林府的第一座四合院即功名楼院,威严而气派。此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功名楼院内最引人瞩目的是迎面而立的一座高大富丽的内影壁墙。影壁的中心砌有巨大砖雕“福”字,四周雕有梅、兰、竹、菊、牡丹图案,四君子隐喻主人自身的学识与品格,牡丹企盼世代荣华富贵。古建筑设计师们极富想象力,对庭院建筑的一饰一物,既有实用功能,又赋予其浓厚的人文思想内涵。(图6)

 

 

4、★★★佛堂院

佛堂院是崔氏家族的家庙,坐落在崔家大院的西头,意指西方极乐世界,表明府上主人崇尚佛教。佛堂院平日供崔氏族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如遇家族重大活动,则请僧人于此操办法事。现在的佛堂院正堂改造成为了徐州佛教文化陈列,里面陈列徐州出土的佛像,还有徐州佛教名人严佛调与净检法师的介绍。(图7)

 

严佛调,又称严浮调,东汉临淮考城(今徐州睢宁)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出家人之一。严佛调幼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与安息国居士安玄共译《法镜经》,还译有《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古维摩诘经》等经书。此外,撰有《沙弥十慧章句》一书。他与安世高、安玄的译经被世人所称道,谓“三人传译,号为难继”。

净检法师,西晋末年彭城(今徐州)人,俗姓仲,名令仪,父曾为武威太守。时沙门僧法始在洛阳城西门说法,净检闻后大悟,几经波折,终受智山法师剃发,受十戒,成为中国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东晋永和年间始建徐州青园寺,净检法师应邀驻锡,后晋穆帝敕改青园寺为竹林寺,自此成为名闻天下的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

佛堂是硬山五架三间,三组木隔扇,花棂门各自对开,隔扇裙板上雕饰荷花、牡丹和吉祥兰草,象征吉祥富贵。中间这组隔扇门平时关着,礼佛之人从两边的门走,左进右出拜佛进香许愿求赐福。

如今的佛殿是一个佛教题材的文化展厅,大型漆画取自《观无量寿经变》局部的《舞乐》(图8),墙面有徐州佛教名人严佛调和净检法师的介绍,壁龛和独立柜内分别展示的佛造像,熠熠生辉。

 

 

这些造像是户部山历年改造中,文物专家精心征集、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户部山文化传承最有力的见证。

佛殿的建筑也很讲究,墙的墀头处雕刻着两幅鹿、鹤松图案(图9),取六合之意。房顶是建筑体的最高处,最吸引人的注意视线,也是工匠们表现技艺的重点部位。正脊两端不是高高翘起,而是微微起翘,线条流畅柔和,庄重中透出主人不卑不亢的性格及平和而自然的中庸心态。

 

 

倒座房原为禅茶室,(图10)拜佛进香祈福结束,可以到此室休息、品茶,也可深人交谈佛家活动有关事宜。

这里不仅是翰林府自家佛堂,也接待四方来客,八方信男信女,名声很响,香火很旺。倒座房的西头建有耳房,耳房南面开门通右掖门,崔氏家族之外的礼佛之人由此门进人佛堂。

5、★★★垂花门是入内宅的大门,富丽堂皇、纹饰考究。垂花门也叫中门或二门,是四合院落中的第一道内门,进了垂花门便进了内宅。(图11)

古时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这种建筑形式,是可以显示主人品位、地位、财力的建筑设施。

翰林府中的垂花门设计十分精美。透雕的落地罩雕有连续不断的葫芦蔓,其间点缀大小不等的葫芦,寓意此宅人家子嗣繁衍连续不断;垂花柱头和门簪都采用圆雕的技法雕有莲花座,寓意家庭生活
合美幸福。门的挂落为深浮雕,门内框为浅浮雕,胸板为山石盆景,裙板为线刻的灵芝图案。四扇门板北面的裙板上采用深浮雕技法分别雕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形象逼真,技法细腻,极具艺术观赏和研究价值。木刻门楣、雀替均采用透雕技法。

大门轴下放有长方形门枕石,枕石三个侧面均雕着花卉图案,露在门外的枕石上立着一块圆形石鼓,石鼓前正面雕有口衔扣环的狮子头,石鼓上方雕有半卧式姿态的石狮子,前腿直立,后腿卧姿,似乎准备着随时向前冲的架势,十分威严地守护着内宅家人的安危。

两扇厚重红漆木门上各镶有63颗门钉帽,排列十分整齐有序,视觉起到威慑作用,功能上起加固作用。这木门扇是由几块厚实木板拼接而成。为了加固,便在门扇的后面加数根等距离排列的穿带横木,再用铁钉从木板正面钉入,将木板和穿带横木连在了一起,组成了坚固结实的门扇,这样门扇正面便留下了一行行整齐的铁钉头,称为门钉。门钉遇水,受潮会生锈,于是聪明的古人又在门钉头上戴上防水的钉帽。这钉帽的数量也不是随便放的,皇宫的大门扇上横竖各九行,九九八十一颗。作为朝中重臣的宅邸二门钉帽一定要少于皇宫,少于王爷府,便安了六十三颗门钉帽(横九竖七)。

垂花门正脊两端各安放一尊鱼龙吻兽, 正脊瓦上雕刻着富贵牡丹图案,外檐滴水瓦当均雕饰有花卉图案。墀头部分雕刻一组凤戏牡丹,彰显此宅是大富大贵人家。(图12)

此垂花门集石雕、砖雕、木雕于一身,集多种雕刻技法之大全。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寄托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追求。这垂花门可称得上是件精美上乘的古代文物,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科研价值。

6、★★★祠堂院

走进祠堂院,首先看到的一座影壁,影壁南北壁面均有精美雕饰。南面雕有蝙蝠、祥云、钱币,北面雕有藤蔓、葫芦、松鼠等饰物,寓意崔氏家族四福同来,财源滚滚,子孙繁衍,代代兴旺。(图13)

 

 

祠堂院一共有三栋建筑,有大小两座祠堂以及西厢房。正殿也称大祠堂,供奉着崔氏血源先祖炎帝、姜尚,崔氏得姓始祖季子及清代翰林崔焘的牌位。(图14)

 

 

正殿为硬山五开间的大殿,大殿屋脊上方中央建有宝瓶尊。古人以中央为上,正脊两端及四条垂脊的三分之二处各安放有龙头鱼尾吻兽,四条垂脊上各放有三只“小跑”,领头的是倒裁鱼,随后是海马和狮子。屋脊瓦雕刻着接连不断的龙的图案,其山墙均雕有狮子滚绣球的山花。大小祠堂、议事厅墀头上雕有“松鹤延年”,“姜太公钓鱼”和“夸官亮职”等图案。(图15)“诊官亮职”组画面内,官人坐在轿子里,后面跟着吹喇叭和牵马的一行人等,栩栩如生,把观赏的人拉回到那个科举盛行的年代。

正殿上悬挂的牌匾为“三戟堂”,此堂号起源于唐代“三戟崔家”。

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邸可列戟,开元时,崔氏三兄弟,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崔琳、崔珪、崔瑶在东都洛阳私邸门口列戟,故号曰“三戟崔家”。除此之外,在中堂悬挂“畲经堂”牌匾,(图16)这是道光皇帝赐给崔焘一支的堂号,由于崔焘不是长子,在传统封建社会是不能继承崔家正室堂号,而得到皇帝御赐堂号,既是对崔焘为政做官的肯定,也是整个崔氏家族的荣耀。

 

 

偏殿为小祠堂,用于供奉无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现在用作崔氏名人陈列,可以看到彭城崔氏的源流,以及历代崔氏名人与事迹。此外,还有徐州其他宗族祠堂的介绍。

户部山崔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山西长子县迁居河南巩义、温县,后迁至山东濮州孟山前大柳头村,世为望族,堂号 “三戟”。先祖崔海,明嘉靖中翰林,官至直隶大城县知县。时皇帝昏庸,奸臣横行,崔海念仕途艰险,遂辞官归田,并令第三子崔赞迁往外地以避祸,崔氏由此迁至徐州。

一世:崔赞,明贡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携夫人程氏、子继孟等流寓徐州。恰遇大沟里赵氏,家富无子,愿纳继孟为婿,遂更其姓名为赵梦熊。赵氏又赞助崔氏建家于东乡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张集城头村),由是为肇基之地,世代繁衍,终成彭门望族。

四世:崔国铨,字衡士。结庐吕梁洪西,曰松石居,四十年不入城市,以教授生徒自食,人称赵夫子。年近百岁,犹诵读不释卷。

七世:崔岫,字云峰。十七岁补弟子员,试辄冠军,为廪生。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宿州训导。于乾隆年间徙居徐州户部山,著有《四书讲义》、《书经讲义》,收藏于家中学堂。

九世:崔树楠,字遽园。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南滑县白莲教起义,徐州城戒严防范。崔树楠捐资募民兵二百名,助官军守御。

十世:崔炘,字岚村,以增生任广东高州府通判,有惠政。崔焘,字虹桥,道光年间受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怀庆府(治今河南沁阳县)知府。

十一世:崔弼均,升用河南候补县丞,为书法家张伯英岳父。崔惠均,字心孚,补任中河通判,廉洁勤政,以身作则,使河道无漫溢横决之患。崔调均,字舜琴,号立梅,别号荔嵋。著有《荔嵋诗草》。

十二世:崔铭新,任陕西平利县知县。崔右铭,字敬宜,书法家张伯英原配夫人。

崔家在明、清两代出了两位翰林,九位进士,三个大学士,可谓是世代书香,诗礼人家。

虽说现在社会进步了,早就没了“大家族”的概念,我们现代人都是以”小家庭”为主,但“家风正,则民风淳。”优良的家风传承 ,小家庭也需要代代薪火相传,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正殿西侧为西厢房,西厢房是崔氏家族的议事厅,平时家族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皆于此处举行。

大小祠堂各装有十二扇木棂门,能工巧匠们在裙板处以深浮雕手法雕刻二十四孝故事。技法娴熟,人物造型逼真,是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场所。(图17)大殿内设有三层梁枋,每层梁枋下面都雕有花草、人物等图案。

 

 

7、★★★翰林楼院

此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正房为二层小楼,建有东西厢房与倒座。翰林楼是清代翰林崔焘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屋脊两端安放插花云燕,标志此楼地位颇高。(图18)

 

古建筑屋顶装饰,非常有讲究的,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所谓五脊六兽:重要房屋的屋脊都装有兽头,正脊两端各安一个正脊兽,四个垂脊的三分之二处各安放一个垂脊兽。比五脊六兽高一等的是插花兽,正脊兽头上安装兰草状铁花。比插花兽再高一级的是插花云燕,即在正脊兽头上立一根铁柱,上镶三至五层铁制云朵,作为铁柱的分枝,铁柱上还镶有一对铁制耳牙,铁柱最顶端有铁制的飞燕,故名"插花云燕"。兽头、插花兽、插花云燕都是屋脊的装饰品,都体现严格的等级观念。一般屋主人取得功名,兽头和云燕才能张开嘴,否则只能用闭嘴的兽头和云燕。(图19) 

 

 

四条垂脊除安放四神兽外,还安有三只小兽。最前面为骑凤仙人,其后是海马朝阳,最后是犀牛望月,意为“喜从天降”。穿过祠堂东侧门楼即二过邸,是翰林楼院,此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正房是二层小楼,建有东、西厢房和倒座,四面围合。院子虽说不大,却很气派,向世人昭示院主人的门第尊贵和富有,身在此院会感受到浓郁的儒家伦理文化气息。

在正规的四合院中,院主人住正房,也叫上房,或堂屋。因为是二楼,所以也叫堂楼,坐北面南,面南为尊。正房要建得比左右厢房和倒座都高,以突显主人身份的尊贵。由于户部山是西低东高,唯有把房建成楼才能抬高主人居室居高临下的地位。这二层小楼是清代翰林崔焘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所以也称之为“翰林楼”。

翰林楼是府上主人居住的地方,自然是重要建筑,建筑者们会格外用心,凡能表示主人身份,表达主人志向品格的装饰物、手法,尽其展现。房脊两端安放代表此楼建筑高规格的插花云燕。两侧山墙镶有狮子滚绣球的山花。最显眼的是楼门伸出廊檐下方硕大型的斗拱。斗拱也叫插拱, 是砖木结构建筑特有构件,集构件功能与装饰功能于一身。它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起支撑、承重作用,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物体的主要装饰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翰林楼门楼的斗拱是五层,比皇宫、王爷府上的斗拱各少两层。

楼内装饰既儒雅又不失尊贵,即古朴又不失奢华。是清代大家族主人厅堂布置的典范。中堂下面摆放厚重坚实的翘头几案,几案前是红木八仙桌。两侧摆放着高靠背的太师椅。主人坐在上方,下面的人要仰望,自然给人一种威严感。雕花隔扇分开两处活动空间,东侧为卧室,西侧也是由雕花木隔扇分割出又一处较静谧的活动空间,内设有木制楼梯,由此可登上二楼。木楼梯选料精细,做工精美,扶手上雕刻着朵朵莲花。随着楼梯登上二楼,是主人看书、喝茶、休息或会见知己的地方。(图20)

崔焘,字虹桥。清道光五年(1825年)登乙酉科举人,官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年),登己丑科二甲第九十三名进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图21)

 

道光十九年(1839年),崔焘选授河南通许知县,后二年,黄河决堤于黑堈口。崔焘捐资赈济,亲驾小船,为灾民施放粥米。后升任裕州知州。裕州多盗贼,崔焘到任即捕获土匪数人。时人不解崔焘两地施政差异,崔焘言:“通许之民淳朴而弱,施以猛治,则使其无所措手足;裕州风俗强悍,以宽政治之,更加无所忌惮,故治裕宜严矣。”不久调任河南郑州知州,时值旱荒,邻邑请求赈济,赈款多有浮夸,独崔焘按户核实,故费用较他邑节省数倍。后升河南浙川厅同知,崔焘施政宽严相济,使四境晏然。咸丰元年(1851年),皇上召崔焘入朝策问。咸丰四年(1854年)春,崔焘任怀庆府知府。十月,卒于任上。追授安徽安庆知府。

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有文翰如林、人文荟萃之义。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号称“内相”。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历朝历代,翰林学士始终是传统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合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比如:唐朝的李白、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文人士大夫,皆是翰林中人。(图22)

 

 

历代翰林秉承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品质操守,也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传承百代的精神文化遗产。

在东过邸悬挂了崔氏族人的诗词作品,崔氏一门文人辈出,其中崔焘、崔调钧、崔惠钧都留下了传世的诗篇。民国徐州籍书法家张伯英,也是崔焘的孙女婿,足以见得崔氏一脉文风绵长。(图23)

 

 

 

从翰林楼院的东厢房中门穿过,这个过道装饰算不上豪华,但门轴处的门枕石上蹲着的一对石狮子透露了此院主人是知书达理之人。这对石狮子非常独特,体型虽小但雕工十分精细,富有神韵,那神态恰似逗人喜爱的有生命的小狮于。不幸的是右侧的小石狮子的头连同一段身子“破四旧”时被砸掉了。

8、★★★墨缘阁院

墨缘阁是下院面积最大的四合院,这里既是接待客人的大客厅,也是崔氏子弟研墨读书的地方。为防止黄河水患,墨缘阁台基高大,基础牢固,露在地面的基石上雕满了祥云图案,寓意崔氏子弟能够青云直上。(图24)墨缘阁建筑风格豪华而凝重,高大宏伟,基础又坚实稳固,是最能代表徐州地域或传统工艺特色的砖木结构厅堂建筑。墨缘阁为五架四开间,东西两边带有两间辅助室。屋顶举架较高,共有四层梁枋,大而厚实,上面雕满了吉祥图案。殿内跨度较大,建有两排顶梁立柱,每排四根。屋外檐廊的四根立柱立在石柱础上。雕满吉祥花卉,十分华丽。墀头上雕有松鹿吉祥图,取鹿谐音陆、六,即六合之意。(图25)

 

 

 

露在地面的基石上雕满了祥云图案,寓意青云直上。工匠们没有忘记在石柱础上雕刻图案,每个鼓形石柱础各雕有四支由大叶托着的牡丹花图案,企盼子弟们未来生活荣华而富贵。

墨缘阁房顶上的雕饰物较多,四条垂脊的三分之二处各安有龙头鱼尾吻兽一尊,下方各放有三只小兽,正脊两端安放的是插花兽。这些代表性的房顶装饰,是最具徐州特色和最高等级的脊饰造型“五脊六兽”、“插花云燕”。

插花兽是在龙头上插有兰草状铁花一束,表明此房建筑规格较高。垂脊下端是一组斜向天空的砖雕朝天笏,上下各三层,中间夹一枚砖雕钱币,寓意升官发财。笏是古时官吏们上朝时拿着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建筑师们把笏作为装饰物安在垂脊上,再夹着一枚钱币,企盼学子们不仅升官还要发财。(图26)

 

 

屋面垂脊下端是一组斜插天空的砖雕朝天笏。笏是古时候官员上朝时记事手板,将笏作为装饰物安装在垂脊上,再夹着一枚钱币,寓意墨缘阁的学子既要升官,还要发财。

墨缘阁是府上当年的私塾学堂。(图27)在科举制度盛行时代,翰林府重视学堂建设,重视对子弟教育是很自然的事。“崔翰林”就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的。他从切身的经历看重对后生的教育和培养。

 

 

墨缘阁的西门,从待客院看,是一座很普通随墙门楼。门的体量不大却很精致,称得上小巧玲珑剔透精美,恰似一座小号的垂花门。木制的小门楼,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雕刻着各式图案,门楣、挂落、雀替、落地罩、垂柱头、门簪.....技法有透雕、圆雕、深浮雕、浅浮雕......这座小巧的木制门楼可以称得上木制工艺品,从这样的门进出也是一种享受。(图28)

翰林府的凉亭建在下院最东边,紧靠上院,与下院两条东西轴线交汇。

南轴线以佛堂院为起点,经功名楼院、待客院、墨缘阁院登台阶步人凉亭院。北轴线以祠堂院为起点,经翰林楼院、内宅院,穿过月亮门,经便门进人凉亭院。当年建凉亭也是风水需要,因上院的鸳鸯楼西山墙与西厢房之间有个废头,正对着佛堂东门,按风水说废头不吉利。为让不吉利之气息停止,便在此处建亭,取“停”的谐音,让不吉利之气在此停止之意。(图29)

 

 

现在的凉亭为正方形,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下方的四边有固定的美人靠,扶手及靠背向凉亭外伸展。檐楣处镶有雕花板做装饰,凉亭顶部为飞檐翘脊。整座凉亭古香古色中透着先人们的生活气息。

9、户部山古代建筑文化陈列

在崔焘故居下院,设置了户部山古代建筑文化陈列展览。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以户部山古民居为代表的徐州古建文化的特征,欣赏到具有徐州地方代表性的建筑构件。

一是广泛应用富有装饰性的图案,是传统民居追求艺术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十分注意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粗材细作的效果。在北方民居中,这一点最集中的表现在门、窗、隔扇、花罩等内外檐装修上。砖雕、木雕、石雕为主要装饰手段。恰如其份的雕饰为粗材构筑的民居镶嵌上极富装饰性的细部,取得了粗中寓细、土中寓秀的效果。

二是不同材质的异质配伍。这在砌墙、铺瓦、铺地等环节都有明显的表现,例如砖墙、石墙的切缝组织,仰瓦、盖瓦的垄组织,花墙、墙帽的花瓦组织,室内铺地的砖缝组织,花石小路的纹理组织等等,都是利用其构造组合,而再造出富有表现力视觉美感。(图30-33)

 

 

 

 

 

 

 

 

户部山古民居建筑承袭中国古建传统,其建筑技艺与艺术审美都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石雕、木雕、砖雕、瓦饰等建筑构件样式精美,内涵丰富,极具地方特色。

在小客屋院的正房,我们为游客朋友们准备了一段介绍户部山历史与古代建筑的短片,大家可以到厅内欣赏。

另外三间厢房,大家可以欣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砖雕、石雕、以及各色建筑构件。

砖雕陈列

在小客屋院的西屋,是砖雕主题陈列空间。砖雕是以砖作为雕刻对象的一种雕饰。在民居建筑中,砖雕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往往呈现刚柔并济又质朴清秀的效果。(图34)

 

 

 

户部山民居建筑多用青砖,青砖垒墙时,常在大门上方或门两边最为显眼的地方使用砖雕,以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大门上方的雕砖多刻“福”、“寿”、“禄”等文字。门上槛两边多雕刻简单花纹线路,也有个别刻制花草图案。还有一些地方,把青砖进行打磨,形成平滑的阶梯形,联缀门沿上下相接的地方,使之富有更强的观赏效果。

户部山古民居砖雕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小者如门挂牙,博风砖等边饰点缀,大者如山花、影壁等,既表现了户部山民居的昌盛文风,又体现民居建筑卓越的营造工艺和装饰技巧。

户部山古民居往往用屋面脊饰来区别各房屋等级的高低。在硬山式屋顶中规格最高的为花板脊,正脊两端安装龙头鱼尾兽,四条垂脊的三分之二处各安装垂兽及小跑等。这样一个屋面有五条屋脊,安装有六个兽头,俗称“五脊六兽”。拥有“五脊六兽”的房屋,即为户部山古民居中规格最高的房屋。(图35)

 

 

龙头鱼尾兽,又叫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有辟除火灾之意。户部山古民居的传统做法,是在屋脊的两端安装泥塑龙头鱼尾兽头,在垂脊的三分之二处安装垂兽。兽头为龙头鱼尾,因民居建筑不准使用龙,而龙头鱼尾兽头有鱼跃龙门的意思,代表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木雕陈列

在小客屋院的东屋,是木雕陈列空间。明清以来将木雕称作“小木作”,一般做成拆卸灵活的装配构件,雕刻成单体或组合构件,安装在柱梁之间。户部山民居建筑的木雕一般用于建筑局部,小而精致,题材广泛,涵盖吉语良言与教化故事,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木雕的技艺与审美。(图36)

 

 

 

斗拱是中国建筑艺术独有的特征之一,宋元之后,随着房屋高度逐渐增加,斗拱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被挑檐檩代替,演变为屋檐下的一条装饰带。户部山古建筑物上的斗拱皆小巧玲珑,层次复杂。崔氏翰林府、李家状元府、余家大院,以及洪昌顺内庄的斗拱绝对高度皆不足一米,但皆在四层以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脉络。(图37)

 

 

 

雕花板一般安装在花厅的廊轩、过邸及游廊上方,起到装饰建筑的作用,其图案纹样往往寓意富贵吉祥。户部山古民居的雕花板有以下几种雕刻图案。

狮子滚绣球:安装于崔家上院西花厅轩廊上方。传说雌雄双狮相戏,其绒毛会合络成绣球,小狮子就从绣球中诞生,所以绣球也被看作是吉祥之物。

龙虎呈祥:为崔家大院雕花板。虎是百兽之长,被看作是镇慑邪恶的形象;龙是传说中灵异神物,龙虎呈现即是平安吉祥的象征。

菊花奇石:为崔家大院雕花板。菊花生命力旺盛,也称“长寿花”,又被视为花中隐者。以菊花为雕花板,即有延年益寿、高洁傲岸之意。

凤戏牡丹:崔家大院上院二进腰廊雕花板。凤凰与牡丹皆以富丽华贵著称,两种图案结合,更显富贵。(图38)

 

 

石雕陈列

小南院的东房,是用作石雕陈列空间,石雕是徐州地区自古以来的传统技艺,自汉代以来,徐州工匠开始雕凿地方石材,广泛用于各类建筑装饰。户部山古民居的石雕构件主要有门墩、石狮子、柱础、窨井盖、门栓石等,其雕工粗犷,线条奔放,图案简洁,体现了刚毅大气的北方风格。(图39)

 

 

门墩一般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门墩有方形与圆形之分。方形门墩又称书箱型门墩,象征文人住宅,多见于户部山古民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文化的追求。圆形门墩又称抱鼓石,有通报来客之意。

石狮子,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辟邪物品。清初颁布《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设置守门狮有规定,七品官以下的门前不准放狮子。户部山崔家大院主人官至六品,故在门前放置石狮子,以彰显其官宦宅邸的身份地位。

门栓石是镶嵌在门后用于杠门的石构件,雕刻精细,样式丰富,栓杠处有圆形、方形之分,也有横式、竖式之别。(图40)

 

 

 

户部山古民居的窨井盖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盖面多镂刻“古钱”图案。院内雨水汇聚于“泉”流出院外,又称“四水汇泉”。泉、钱相通,寓意财源滚滚,家道兴旺。(图41)

 

瓦当陈列

小南院的南房是作为瓦当陈列空间。瓦当,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前端的遮挡,起到美化和保护建筑的作用。户部山建筑中瓦当的图案与山花板的构图相类,一般为雕花草虫鱼或虎头龙身等传统吉祥符号,象征人们求神祈福、吉祥如意、千秋长安的美好理想。(图42)

 

 

户部山古民居大部分使用青灰色板瓦,高出称为“垅”,凹下叫做“沟”。瓦沟的最后一块瓦,多为曲下的如意头样式,屋面雨水全部顺着瓦沟汇集到滴水瓦落下,也叫滴水瓦。户部山滴水瓦图样丰富,崔家大院的典型滴水纹饰为锦上添花、鱼跃龙门。(图43)

 

柱础陈列

小南院的西房是作为柱础陈列空间。柱础是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础石的主要作用是隔离木柱与地面,防止木柱下沉受潮,延长使用寿命。为了增加柱础的美观效果,常加以雕饰,使其成为石雕门类的一种。柱础在户部山民宅中随处可见,样式丰富多彩,图案内容有牡丹、菊花等。大户人家的花厅柱础多雕花饰,一般房屋的柱础简洁素面,体型小,但表面雕琢细腻。(图44-45)

清道光年间,崔焘中进士后,奉旨扩建了上院,随后又向北扩建,终于使崔家大院到了鼎盛巅峰,整个院落占了将近半坐户部山,当时人们戏称崔家大宅是“崔半山”。

 

 

 

10、★★★翰林府上院

崔家上院是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奉旨所建,设计布局与乾隆年间所建下院浑然一体。上院设计更加赋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用料考究,做工精致细腻,被誉为徐州地区清代古民居建筑中的精品。虽经历了二百多年沧桑,主体建筑基本完好

这座门被崔家人叫做大过邸,屋脊高于左右建筑近一米。脊的两端安有张嘴含珠的鱼龙吻兽,标明此院主人有非同一般的社会地位,不仅富有,还是取得功名的朝中重臣。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威严而庄重,又透出院主人不喜欢张扬的内敛品格。(图46)

 

现在大家看到的户部山古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鸳鸯楼。(图47)

鸳鸯楼在西大厅院正房的位置。楼上楼下各五开间,上下两层叠加。楼内不设楼梯,又称之为“无梯楼”。 “鸳鸯”二字与“阴阳”谐音。古人建房讲究风水,重阴阳,崇尚自然。四象中南为阳,北为阴;东为阳,西为阴。鸳鸯楼的一楼坐北朝南为阳,二楼坐南朝北为阴,遂命名为“阴阳楼”,为求吉祥之意。阴阳楼不好听,便改称”鸳鸯楼”。

崔家上院建在户部山四半坡靠近山顶,地势落差大,给设计与施工出了难题,同时也给设计与施工者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他们奇思妙想利用鸳鸯楼侧立面山坡的落差建成一座朝向相背的二层楼房。楼房前后各开门,分别通往一高一低南北两座院落。一楼五间为南院即西大打院的正房,二楼五间为北院即书房院西跨院的倒座。这种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的难题,还收到了节省工时及建筑材料、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效果。

崔家的鸳鸯楼不是狐立的独体建筑,而是与周围建筑相谐调,浑然一体。南北向恰到好处地切割成为两座四合院的分界,又与书房院的倒座连结成一个整体。屋脊的东西走向在一条水平直线上,两座房的正脊两端各安有龙头鱼尾吻脊兽,兽头相对,中间置放一只砖雕元宝,元宝处就是两房的接点,不知情的人很难想像这里是一栋平房与一栋二层楼屋脊的接点,竟如鸳鸯楼屋脊上的双兽,元宝为鸳鸯楼与二过邸屋脊接点处此天衣无缝。

鸳鸯楼的结构和用料也有独到之处。结构相对简单,但承重能力很强,没有特制的大梁。主梁用的是直径17-18公分的杉木,每间一架。木龙骨用直径14-16公分的杉木排列,间距65公分左右。上面铺的楼板是就地取材的柳木,楼板接头分別错开,以增强其整体效果。

鸳鸯楼在初建时是少有的高层建筑。但由于它不动声色地与平房融合为一体,使居住者出人方便,没有住楼房的感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创新,对于今人仍有着很高的艺术观赏和研究借鉴价值。

有专家评点崔家上院鸳鸯楼“是匠心独运的设计,又是因地制宜的杰作,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又是妙手神工的精品。”

崔焘故居上院的修复工程,曾被评为江苏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11、★★★谢恩坊

道光年间,皇上命翰林崔焘回老家扩建祖宅。崔焘为感皇恩浩荡,特修建“谢恩牌坊”。“谢恩坊”原是一高两低木结构古式牌坊,修复后的“谢恩坊”三个大字采用清末民初徐州书法家张伯英的墨迹。(图48)

 

12、★★西大厅院

“谢恩坊”的西侧为西大厅院。院门与小东院相对。院门建在坐东面西三开间的腰廊中间,装饰精美而华丽,称之为雕花腰廊。此腰廊为砖木结构,以木结构为主。

门左右两厢均采用落地长窗,窗棂、门楣、门扇、骑门梁、落地花罩、雀替分别采用深、浅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雕琢而成。图案内容极为丰富,传统的梅、兰、竹、菊、牡丹、海棠、石榴等名贵花卉代表春华秋实,还有鹤鹿等吉祥禽兽。门楣雕饰为涂彩绘。整座雕花腰廊几乎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木雕工艺品。其功能除中间圆门为进出西大厅院的通道外,两侧花菱门隔扇内摆放桌椅、茶具等,是来西大厅办事客人休息的地方,也是平时家人休闲品茶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场所。看着这雕饰如同着装艳丽美女般的雕花腰廊,人们会感受到旧时代官宦人家上流社会人际交往的场景。(图49)

 

 

步入雕花腰廊圆门,迎面便是气势恢宏,装饰富丽堂皇的西大厅。这座建筑高大非同一般的三开间大殿,在没建北院的“接旨大殿”以前,这里是翰林府宣读皇帝诏书和跪接圣旨的场所。建筑设计及装饰都要符合翰林崔焘的身份,庄重、豪华、气派、轩昂。正脊两端安有建筑最高规格的标帜物插花云燕。垂脊有小兽。墀头上雕有松鹤鹿聚首图案。求吉利,取鹿六、鹤合的谐音,即为 “六合”之意。(图50)

 

 

13、★更楼

崔家大院的最高建筑--更楼,更楼位于整座大院的东南角,三层小楼,也是当年户部山古代民居建筑中最高建筑。(图51)

更楼座南面北,其基础部分为长方条石,主体是青砖。一楼有两扇木门,材质坚硬厚重。内设木制楼梯可直上三楼。三楼四面都安有木窗,可以开合。这四面窗户就是更楼的瞭望台,更夫在这里向西北方向瞭望,大院尽收眼底,向东、向南可瞭望临近的戏马台及相临的民居群,可以随时掌控府内的情景,了解周围的动静。这更楼在200年前属少见的高层建筑,是翰林府的标志性建筑。

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崔家大院,只是记录着我们古城徐州,千年沧桑巨变的一个历史片段,但恰恰是这些珍贵记忆,构成了“千年文脉户部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山顶的楚霸王戏马台、北魏的台头寺(图52),以及眼前的明清古建筑群(图53),百米外马市街(图54)、丰储街百年老铺(图55),才让户部山,成为徐州历史文化街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这些珍贵的古民居建筑遗存,也让徐州----这个近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有了灵魂,我们的子孙有了引以为傲的文化记忆。

希望在这里,可以成为您了解徐州历史文脉的窗口!(图56)

 

 


户部山-戏马台-崔焘故居之详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