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丽:皮肤解剖层次的选择

张瑛丽认为熟悉掌握皮肤的各解剖层次是注射医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皮肤厚度因人因部位而不同,为0.5~4.0mm(不包括皮下脂肪层,面部眼周皮肤的厚度约为0.2mm,鼻唇沟处约为0.4mm,额纹处约为0.8mm)。根据真皮结缔组织的纤维排列方向,皮肤具有一定方向的张力线(Langer’s线),又叫“皮肤切线”,其对皱纹的形成、皮肤切口和注射方向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由体表至深层方向,皮肤的解剖层次可分为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层。

1.表皮(epidermis)是主要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组成的复合组织,各部厚薄不一,掌跖表皮较厚,0.8~1.4mm,而肘窝和腘窝处的只有0.034mm,腋窝、腹壁和大腿内侧的表皮亦较薄,一般部位的表皮厚0.07~0.12mm。 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两类细胞构成。
构成表皮的主体(约占90%),具有持续自我更新能力,并形成角质,其浅层的角质鳞片(角质小板)不断脱落,每日脱落4~10g,是形成皮垢的主要成分。同时,其深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并向表层推移,故正常的表皮能稳定地维持在一定厚度。

2.非角质形成细胞
数量较少,散在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占4%~10%,可合成黑素颗粒,分泌棕黑色的黑色素,使人体出现各种不同的肤色。黑素颗粒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其数量的多少是决定皮肤颜色最主要的因素。欧洲白种人的黑素细胞中只存在一定的第2、3阶段的小体,故皮肤较白;亚洲人的黑素细胞中含第3、4阶段的黑素粒,故皮肤呈黄色或黄褐色;非洲人的黑素细胞中含大量第4阶段的黑素粒,故皮肤较黑;白化病患者的表皮内也有黑素细胞,但因细胞内缺少酪氨酸酶,故不能形成黑素颗粒,从而皮肤呈怪异的白色。
在一般情况下,体内的硫氢基物质有半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而紫外线和其他射线可使硫氢基氧化,从而解除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黑素颗粒形成加快并增多。因此,常晒太阳或接触其他放射线的人,皮肤颜色就较黑;而黑色素又能阻挡紫外线和其他射线,起到保护表皮深部组织的作用。此外,黑色素产生的多少和快慢也受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妊娠期,面部和乳头的色素沉着,即为激素作用于黑素细胞的结果。了解黑素细胞的作用与原理,对皮肤色素性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朗格汉斯细胞存在于基底层和棘层的其他细胞之间,其来源于骨髓的单核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免疫功能,可吞噬和处理入侵皮肤的抗原(如细菌、异物等),并将其传递给淋巴细胞,在体表构成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接触性过敏、皮肤移植免疫和免疫监视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梅克尔细胞数量较少,具有短的指状突,呈单个散布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层细胞之间,其功能不详,但在其细胞的基底面常有盘状的感觉神经末梢,推测应与感受机械刺激和触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