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缩科技详解①(格里芬内部档案)【给没买设定集的小伙伴的福利】

■■军事情报部抄送
■■■■欧洲方面军情报部 副本号:4
■■■■亚洲方面军情报部 副本号:5
编号:TS-■■■■■SAD00*
密级:秘密
阅览权限:中校以上
【注意:该文件内容为拓展性阅读,文中资料并非确切信息仅供参考,被放弃方案将被删除,不做任何记录。】
1.坍塌与逆向坍塌技术概论
在往常的世界,我们往往把物质的稳定形态视为固态。在固态情况下,物体的分子结构是最为牢固的。然而在位置文明的眼中,固态物质并不是一种良好的保存状态,他们把物质的组成理解成流状,这样使得他们的物理守则与现有的基本定律不太一样。
以基础理论物理来看,未知文明对微观粒子的控制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这具体表现为对宏观世界物质的高度压缩。遗迹所展现出的技术是一个高整合的复合型体系,不同的遗迹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了遗迹技术的复杂性。然而多年的研究使得我们可以对遗迹的复合型技术体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归纳,而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遗迹技术通体可以划分为“坍塌技术”与“逆向坍塌技术”。
对于坍塌技术,我们可以把分子壁看作一座墙壁,在外力将墙壁推到后,砖块无序地倒在地上,就像被打散的分子一样。而逆向坍塌技术的运作过程,可以想象成砖块从地上飞回原处组回墙壁的倒放镜头。分子在散乱状态高速飞行,重新组成各自之间的引力状态。
据推测,未知文明对坍塌技术的食用已经非常常见,以至于这项技术在全球的遗迹中都有报告。根据分析,未知文明首先使用一种坍塌液使得原有物质分子引斥力被内部阻断(其实被称为“液”是不恰当的,坍塌液是一种以紊乱运动方式行进的粒子波高速穿透物质后呈量子隐态,穿透过程辐射频率高,组成成分不明,可观察到的仅仅有底夸克与光子)【注1】,减弱排序导致物质内构分子有序坍塌,利用引力扭转压缩原有分子空间使其量子化,储存装置记载分子原有排序方式用于逆向坍塌【注2】,至此坍塌作业就完成了。这一作业是人类认识范围内的,也是现今使用最多的遗迹技术。
在理解坍塌技术后,再理解逆向坍塌技术就容易多了。阻断电子源衍射后,计算机会导入物质建立模型,坍塌液解除物质压缩状态使其分子开始振动,坍塌物质在吸收同频率光子后内构中大量电子跃迁到高能轨道,过程中能量传递产生高温,物质进入活跃的流状(注意,不是液态)并根据物质建立模型开始回归有序排列和回复引斥力,完毕后解除衍射限制,逆向坍塌作业至此完成。
人类对遗迹技术的研究长时间的滞后,是的他们即使是最基础的坍塌技术也难以控制。如果将遗迹技术比作煤气瓶,而人类是原始人的话,现在的原始人只会把煤气瓶引爆造成破坏,而根本无法理解到煤气瓶只不过是现代人用来做饭的生活用品。
根据报告,不同的遗迹展现技术的方式各有差异,在1992年联合国遗迹科学署成立之前,各过对遗迹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实际上,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大规模的遗迹勘测已经开始,然而以当时的科学能力无法理解坍塌技术的核心技术,之后的40年,即使连超级大国也只能生搬硬套地将其改装成不入流的武器。在微观物理学进步之前,人们没有意识到坍塌技术作为武器并不是最可怕的。遗迹技术真正的威慑,在于宏观世界的运作方式被彻底改变。坍塌技术成为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一座桥梁,在这座桥梁下物质可以做任何形式的拆解与重组,甚至是远距离传送,这在过去式难以想象的【注3】。即使到今天坍塌技术对基础物理的颠覆性仍让人难以消化,然而这一切与逆向坍塌的技术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逆向坍塌技术已经完全超过了现今科学的想象。
注1: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曾经利用坍塌液制造一种认为可控的非核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同时期的美国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不同的是美国人加入了识别化合物,并用密封环向偏振装置使得坍塌液成为可视的状态
注2:这是最不可思议之处。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定论是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基本阐述了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也就不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在微观物理中,要准确测量质点的位置是不可能的。而准确记录大量的排序建立模型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注3:最简单的例子,将原本存储用的数据库写入数据后进行坍塌增加密度,在多个库运行时只对使用中的链库RITM逆向坍塌进行量子传输,以获得最高的运算速度和最大的储存空间,这样在体积不变的前提下,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五兆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