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大秦王朝的奠基人:秦孝公和秦国的崛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通过十年灭国大战,最终攻灭山东六国,统一了天下。
但在很多人看来,对秦国一统天下功劳最大的帝王,却不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而是为秦国打下统一根基的一代雄主,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年仅20岁的秦孝公成为了秦国新君,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秦孝公接手的,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自穆公称霸之后,秦国已经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衰落期,又被崛起的魏国夺去了河西之地,甚至一度差点连关中都丢了。
在强大的魏国面前,秦国随时都有可能灭亡。
与此同时,由于秦国僻处西陲、远离中原,又国力弱小、胡风颇盛,因此素为山东诸国所鄙视,这让胸怀大志的秦孝公深感耻辱。
继位之后,秦孝公以恢复穆公霸业为己任,他在广施恩德、招募战士的同时,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以“尊官、分土”为条件,为秦国招揽天下治国人才。
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是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份言辞恳切、颇有诚意的求贤令,很快便传遍了天下,也传到了公孙鞅耳中。

公孙鞅原本是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但他最为人熟知的,却是另一个名字——商鞅。
公孙鞅当时正在魏国做官,但不受魏惠王重视。
当得知求贤令的那一刻,公孙鞅瞬间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入秦。于是他带着李悝的《法经》,踏上了去秦国的道路。
来到秦国之后,公孙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在对秦孝公先后用帝道、王道等试探了一番,明了秦孝公的志向和决心后,公孙鞅才直抒胸臆,对秦孝公畅谈了自己的富国强兵之策。
秦孝公大喜过望,两人一连畅谈了数日,却丝毫不觉得疲倦。
在公孙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进行变法,但却遭到了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甘龙、杜挚等守旧派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也就说,没有十倍百倍的好处,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改变。
公孙鞅则认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说,法与礼是因时因事而立制的,如今时移势异,旧的法与礼早就不适合现在的情况,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公孙鞅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守旧派“法古、循礼”的主张,虽然两派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却为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之后,公孙鞅又通过徙木立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公孙鞅在秦国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
1,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2,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
3,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4,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
公元前356年,《垦草令》在秦国实施成功后,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在秦国进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1,颁行《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二十等爵制度;
3,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5,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等。

随着变法的不断实行,秦国的国力不断变强。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公孙鞅营造新都咸阳;公元前349年,秦国迁都咸阳。
继第一次变法后,秦孝公命公孙鞅在秦国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1,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
2,推行县制;
3,迁都咸阳;
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5,编订户口,按户征赋;
6,革除旧习,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经过两次变法,秦国国力变得十分强大,百姓也比以前富裕多了。
秦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井然。
在变法强国的同时,秦孝公一直在积极用兵,以收复失地、开疆拓土。收复河西故土,他更是一刻也不曾忘怀。
公元前341年,在变法强国18年后,秦孝公终于等到了机会。原来在不久前,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又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军主将庞涓自杀。经过桂陵和马陵两次大败,魏国国力大衰。
公孙鞅认为,这是秦国夺回河西的绝好机会,力劝秦孝公出兵攻魏。秦孝公采纳了公孙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同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派公孙鞅进攻魏之河东,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之地求和,公孙鞅因战功被封为列侯,获封商於之地十五邑,号为商君。
经此一战,秦孝公成功收回了大部分河西之地,基本完成了他与献公两代人的夙愿。
至此,秦国内有秦法之强,外有崤函之固,已然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因病去世,享年43岁。
虽然他只活了43年就英年早逝,但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秦国才能由一个倍受列国鄙视的边陲弱国,一跃成为令六国惊惧的强盛大国,才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