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的基础,我们高中课本上则是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究竟这两种观点中哪一个体现了形而上学的真实含义?
被浏览
5,473,277
721 个回答

唐逍
哲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写一个事后的提纲,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明白三块内容,尽管我没有按这个顺序写答案,但是这三块内容我都涉及到了。
高中政治
教材(以及从苏联沿袭而来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体系)是怎样界定「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
「形而上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它的原词 metaphysics 又是怎么来的。
「形而上学」概念在西方哲学史
上通常是什么意思,和马哲教科书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两大主题。这里的形而上学指的就是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不准确地说,可以理解为各种抽象的大追问。作为非专业人士和日常使用来说,只要理解这个大致的感觉就可以了。
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上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界定,对于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首先还是区分形而上学这个词的本义和它在马哲传统里的意义,区分清楚之后如果还对形而上学研究感兴趣,再去看形而上学的入门书籍。
现在大陆马哲教科书上的这个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子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
,尤其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都接受了黑格尔辩证法最核心的逻辑(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
)。苏联的哲学教科书自然也沿袭了这个对立,而国内的哲学教科书也直接来自苏联。
接受辩证法的哲学家会认为从前的形而上学没有辩证法,没有发展和运动,是僵化的。所以很多时候把形而上学当作一个贬义词来用,用来指代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形而上学指的是某一类问题,把这个词用来指「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却不介绍这个词本来的意思,这么做显然不合适。这好歹是写教材,又不是一个哲学家与另一个哲学家论战。我相信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不知道形而上学字面上怎么解释,这个字面解释又怎么和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
以下是关于「metaphysics」「形而上学」词源、历史等问题的介绍。
「形而上学」是被用来翻译 metaphysics 这个词的。 metaphysics 这个词的来源大致是这样的。亚里士多德
留下了很多著作,物理学的、政治学的、生物学……其中有一本没有命名(亚里士多德本人把这部分称为第一哲学,the first philosophy
)。后世编者把这本书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就写了 metaphysics(原文是希腊语 Ta meta ta phusika (the after the physicals) [1]),也就是「物理学(那本书)之后」这样的意思。有人(比如古代阿拉伯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指探索物理学背后的哲学问题之类的意思,其实也有可能编者只是在标明顺序(比如阅读或学习的顺序),表示这本书在物理学那本书的后面。当然,说形而上学的研究内容是比物理学更深一层的追问也没什么问题。
[1]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taphysics/#WorMetConMet
后来 metaphysics 就被用来指类似亚里士多德在这本书里讨论的这些话题,但 metaphysics 到底具体包括哪些问题在中世纪、近代早期、康德
及其后是各不相同的,到现在也有争议。(SEP 的 metaphysics 词条的引言第一句话是:It is not easy to say what metaphysics is;正文第一句话是:The word metaphysics is notoriously hard to define.)所以简单解释为关于世界实在的追问是比较省事的做法。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做减法的方式来理解,比如把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区别开来,认识论是讨论关于知识和真理的问题。
「形而上」这三个字出自《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道」和「器」的区别非常类似哲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区别,所以用「形而上」翻译 metaphysics 还是蛮贴切的。 这还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1856–1944) 的翻译。
至于苏联教科书体系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这里的形而上学表达了辩证法哲学家对旧形而上学的不满,以及用形而上学来形容那些思维僵化的人。但今天我们不必再沿袭这种特指,并不是只有接受辩证法才能脱离那种孤立静止的思维。形而上学就研究某类问题而言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僵死的,只是某一时间段的某些形而上学被辩证法家们认为是僵死的。说起来辩证法也是关于世界实在的哲学观点,其实也属于 metaphysics 的领域,同时辩证法也讨论了认识论的问题。
Metaphysics,形而上学,只是说对世界实在的探究,跟辩证法、僵死的什么都没有直接联系。现在教政治课的老师恐怕都不解释可能根本也不知道「形而上」的字面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 metaphysics 的来历,然后学生也不知道,就把这四个字死死的记在心里当作辩证法的反面,当作不好的东西。这是非常糟糕的教育。
扩展阅读:
形而上学和唯心、唯物的关系是怎样?
将形而上学定义为与辩证法相对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
从第一条评论来看第一次回答是 2012 年 4 月(或之前)回答的
途中多次修改,最近一次小修改是 2013 年 11 月 19 日
2014 年 2 月 15 日加入第二条扩展阅读链接
2014 年 2 月 18 日修改
2019 年 4 月 10 日修改
2019 年 11 月 2 日修改
编辑于 2019-11-02 23:44

天一
剑桥大学 神学博士
知乎日报收录
目录
收起
什么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了解一下?
(一)亚里士多德不知“形而上学”?
(二)“形而上学”与“在《物理学》之后”
(三)“形而上学”与“道学”
(四)什么是形而上学?
伊本·西那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何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
结语
扩展阅读
广告时间:关注「哲园」微信公众号,精选哲普内容(争取)周更;关注「哲园」知乎专栏,哲普回答+文章汇总;私信可入群「哲园雅苑」以哲会友。
什么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了解一下?
(一)亚里士多德
不知“形而上学”?
让我们从形而上学的创建者说起:亚里士多德(卒于公元前322),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与其老师柏拉图(卒于公元前348或347)二者共同作为“西方哲学之父”。
作为一门学科,形而上学最初由亚里士多德在一本包括十四卷的著述中构建。
尽管亚里士多德在实质上创建了这门学科,但他却从来没用过“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指代这门学科。
亚里士多德使用的四个词是:“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第一科学”(first science)、“智慧”(wisdom),和“神学”(theology)。
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本人其实并不知道“形而上学”(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还是其他文)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形而上学”与“在《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排者所使用的,用以命名这本著述。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字面义是“在《物理学》之后”(after the Physics)。
编排者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或许仅仅意指这本著述在著作编排顺序上,是位于《物理学》之后的。同学们应该在学习《物理学》之后,再学习《在<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形而上学》。
但很多研究形而上学的同学,比如我,就没完整读过《物理学》……)
在此之后,哲学家们渐渐开始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指代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那门学科。
尽管有时也用“第一哲学”、“神学”等其他名称,但“形而上学”是更常用的名称。
(三)“形而上学”与“道学”
让我们再聊聊“形而上学”这个中文词,以及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是否恰当。
“形而上学”一词源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那么,“形而上学”,如果仅仅从中文理解,就应该是“道学”(与“器学”相对),也就是,“研究无形象的、非物质性的、可以作为规律或准则的事物的学科”。
然而,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而上学,却远非“道学”。
尽管“形而上学”是一个华丽的、很接地气的翻译,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容易造成误解的翻译。因为“形而上”一词已经带有太强的中国哲学固有内涵,以至于很难再将其他内涵强加于它。
(四)什么是形而上学?
那么,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这是最难回答的哲学问题之一。
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形而上学对象的解释,存有歧义。
有时,他说对象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being qua being);有时,对象是“诸第一原因和本原”(first causes and principles)。
伊本·西那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对形而上学对象的最明确限定,或许是由中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哲学
家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卒于1037)提出的。
伊本·西那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在伊本·西那之前,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读亚里士多德;但在伊本·西那之后,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只读伊本·西那。
根据伊本·西那,一门学科既要有它的对象,又要有它的目的。
对象,作为学科的起点,其存在应该是毋容置疑的;而目的,作为学科的终点,其存在则是需要被确立的。
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existent qua existent),它研究关于存在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目的,则是第一本原(First Principle),它试图确证第一本原的存在。
因此,从对象而言,形而上学是“存在论”(ontology);从目的而言,形而上学则又是“神学”(theology)。
何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
那么,究竟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它是否是某个玄之又玄的事物?
“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没有任何玄妙之处,它指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者。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切存在者。
各门科学也研究存在者,但各门科学仅研究某一部分存在者,并非一切存在者。
比如,数学研究“作为数、量的存在者”,物理学研究“作为物质的、运动变化的存在者”,生物学研究“作为生命、有生命机体的存在者”,等等。
那么,我们理应有一门学科同时研究一切存在者,而不局限于存在者的某一部分。
我们同时考察所有存在者的分类、结构、相互关系等等。
这门学科,就是形而上学。
因此,形而上学是一门多么广博的学科。
如果思考无垠的宇宙会使你感到一阵眩晕,那么思考形而上学问题,眩晕感只应更加强烈。
如果此时你已经开始对形而上学产生兴趣,并找书或文章来看;
可移步文末的一些形而上学哲普文章,以及我的专著、论文。
那么恭喜,你的半只脚已经迈进了真正的哲学殿堂。
结语
总之,关于真正的形而上学,我们需要知晓如下:
(1)形而上学实质上是由亚里士多德创建的,但“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却是其著作编排者给予的。
(2)“形而上学”,从中文理解,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metaphysics”的理想翻译,因为“metaphysics”并不对应中国哲学中的“道学”。
(3)“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一切存在者的学科;各门科学则仅从特定视角、研究某一部分存在者。
至于形而上学如何同时研究一切存在者,以后会在其他回答和文章中聊到。
若感兴趣,请持续关注「哲园」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专栏。
扩展阅读
Peter van Inwagen & Meghan Sullivan, “Metaphysics”, 2014: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taphysics/.
S. Marc Cohen, “Aristotle’s Metaphysics”, 2016: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aristotle-metaphysics/#SubjMattArisMeta.
Stephen Mumford, Metaphys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Olga Lizzini, Ibn Sina’s Metaphysics, 2015: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ibn-sina-metaphysics/#MetBetOntThe.
关于形而上学的哲普文章,请移步:
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吗?735 赞同 · 92 评论回答

桌子是什么?《形而上学:牛津通识读本》导读(一):基体理论与捆束理论472 赞同 · 63 评论文章

圆形是什么?《形而上学:牛津通识读本》导读(二):实在论与唯名论181 赞同 · 39 评论文章

关于「东西」一词的哲学界说应当是什么样的?237 赞同 · 39 评论回答

顺带推荐作者新鲜出炉的、关于苏赫拉瓦尔迪及其照明主义哲学的英文专著,后半部分都在讲形而上学,尤其第五章重构著名的“光之形上学”:
〖英文专著〗《苏赫拉瓦尔迪照明主义本质之哲学探究——洞中之光》已由荷兰Brill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105 赞同 · 17 评论文章

关于阿拉伯哲学形而上学的学术论文,请移步:
〖论文预告+导读〗苏赫拉瓦尔迪(卒于1191)论心智思虑物——从唯名论存在主义角度批判存在与本质的现实区分(载《哲学动态》2023年第2期)22 赞同 · 2 评论文章

〖论文全文〗《伊本·西那(阿维森纳)在<治疗书:形上学>中对柏拉图主义相论的批判》(2022年)98 赞同 · 2 评论文章

广告时间:关注「哲园」微信公众号,精选哲普内容(争取)周更;关注「哲园」知乎专栏,哲普回答+文章汇总;私信可入群「哲园雅苑」以哲会友。
编辑于 2023-05-20 15:07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2 人已赞赏



武奘

中国科学院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
知乎日报收录
「形而上学
」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学问。
人天生具有好奇心,总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相信任何一件事,一个现象都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这个动力,驱使着人类不停地思考和追问。教小朋友数学的时候,很可能会被这样无穷的追问逼疯。有没有可能终结这种无穷追问,找到一切的起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形而上学的起源。
真正开始思考世界本原的事古希腊哲人。为了解释这一终极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怪论。那个最早预言日食,用日影丈量金字塔高度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本原。那个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本原。恩培多克勒
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止一个,而是水、火、土、气四种(有个电影《第五元素》,这名字的灵感就来自这里)。德谟克利特
甚至仅凭思辨就提出:世界是由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单元组成。他把这个单元称为 ἄτομος, 意思是“不可再分”,这个词就是英文里的 atom. 当然,真正有科学证据的原子论要等到19世纪才由道尔顿提出,后来被布朗运动等实验证实,这是后话。
虽然不乏一些洞见,但这些自然派哲学家还只是初阶哲学家
。这么说倒不是因为他们的理论不靠谱,而是因为这些说法即便正确,也不过是用某个东西,来解释其他东西。再往下追问,又是一片茫然。印度有个神话,说整个世界由四只大象驮着,这四只大象,由一只大龟驮着。可乌龟下面又是什么呢?
有没有办法能直捣黄龙,找到一个终极中的终极,绝对中的绝对?如果有,把它想通,就可以找到思考一切的逻辑起点,为万物正名。
这玄而又玄的东西,真的有吗?
真的有。
这就不得不说到大神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派哲学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终究还是在有形的物质世界转悠。以这样的小格局,没办法逃离用乌龟解释大象的怪圈。要想找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终结无穷的追问,必须脱离具体的物质,去研究一切物质的最本质属性——存在。万物各异,但万物皆存在。因此只要想清楚存在,则一切了然。对于物质的研究,只是知识。对于存在的思考,才是智慧。对于存在,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在整理著作的时候,把对物质的研究整理成physics, 把对存在的思考放在其后,叫做 metaphysics, 也就是形而上学。从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搭起舞台,直到18世纪康德拉下帷幕,形而上学一直戴着“第一哲学”的皇冠,上演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两个领域:感官世界
和理念世界。感官世界变动不居,比如,一匹马会受伤,会变老,会死去。而在人脑中存在的集合了所有马的共性的“理念之马”则永恒不变。柏拉图认为感官世界中的万物是理念世界中各种完美概念的投射或复制,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完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看法太荒唐,太不符合常识了。亚里士多德也是这么认为的。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其实意思就是我老师说的是错的。他认为柏拉图是本末倒置。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概念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反过来。用感官察觉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因此亚里士多德把大自然中的所有东西都分类整理,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不过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怪诞,却似乎别具深意。理念世界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数学和几何,比如我们可以说西瓜是圆的,地球是圆的,但真正完美的“圆”却只在理念世界中真正存在。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其实也都可以理解为理念世界,比如质点、刚体、光滑、可逆热机
,等等等等。我们构建的各种物理理论,不正像是一个个理念世界吗?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是开辟性的。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存在才是第一哲学最应该研究的问题,破解了存在之谜,就找到了终极真理。
找对问题很重要。有了明确的问题,才能知道思考的方向。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了个好头,却并没有把存在的问题完全说透。
此后,马其顿兴起,希腊覆亡,罗马称霸,基督教蔓延。形而上学再无实质突破。人类似乎已经把曾经的困惑遗忘。
下一个提出洞见的,是法国人笛卡尔。笛卡尔发现,哲学家喜欢谈论世界,万物,存在。他们在说“世界是如此这般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世界是如此这般的?”人们认为世界,外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似乎天经地义。但事实是,人们只有透过感官才能认知到世界。庄周梦蝶
,梦境如此真实,以至于当时竟不知自己在做梦。同样,谁又能严格证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不是一场梦境呢?佛教就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生如梦,直到弥留之际才恍然惊觉。于是笛卡尔发现,要想弄清存在的奥义,必先想明白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如果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学根本问题可以概括成 "What is there?" 的话,那么笛卡尔则指出,在回答亚里士多德问题之前必先回答 "How do we know?" 这一重大发现,意味着形而上学的焦点,由外在世界,转移到了人的人的意识。这是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分界,史称“认识论转向”。
笛卡尔发现,通常我们所说的“存在”只是“感觉存在”,我们永远无法证明这种存在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客观的存在”。因为如前所述,感官的可靠性是存疑的。这样一来,所有知识,所有现象的真实性都是可怀疑的了。理论上说,就连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都成为一个疑问(想想黑客帝国
)。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笛卡尔硬是在这一片虚无之中生生找到了一个哲学的支点!一切的真实性都是可怀疑的,但是,“我在怀疑”这件事却无可怀疑!一切皆虚妄,但“我思”这件事永远真实。因为一旦动念试图怀疑“我是否在思考”,则“我思”的存在就自动得证。于是“我思故我在”。这样,意识本身成了最真实的存在。因此笛卡尔认为,来自意识本身的理性,才是知识真正可靠的来源。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理性主义,也叫唯理论。由于持此观点的哲学家比如笛卡尔,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都来自欧洲大陆,因此又叫“大陆理性主义
”。他们偏爱逻辑学,数学,几何,这样能够从一些简单的原理演绎(deduction)出整个体系的知识。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子。
笛卡尔的理论伟大,却有明显的缺陷。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知识,其实都是从感官世界中获得的。如果不能看,不能摸,不能尝,我们就不可能获得“苹果”的概念。不用望远镜观察,就没有天文学。不做实验,就没有化学。就连数学,我们初学的时候也是靠“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等于三个苹果”这样的实际例子来理解的。因此,与笛卡尔针锋相对,英国人洛克指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tabula rasa),如果没有感官的刺激,是无法形成任何知识或概念的。空洞的“我思”除了证明自己以外,什么也推不出来。这样,要获得知识,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观察,实验,从大量的事实中归纳(induction)出共性和规律。可以看出,这其实是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路数来认识世界。这种四看问题的方式,就是经验主义。因为持此观点的人都来自英国,因此又称“英国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者除了洛克,还有贝克莱和休谟。
贝克莱直接指出:“存在即被感知”。这看似和笛卡尔对存在的怀疑是同样的意思,但其实另有深意。笛卡尔并不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他只是觉得感官并不可靠。贝克莱则更深刻地指出:既然不能确定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是否为真,而我们又只能依靠感官来认知世界,那么干脆取消现实世界这个假设,直接认为我们生活在“真实的感官世界”里,不是更加简单明了吗?也就是,能被感知的才是存在,而一个“存在”如果永远不能被感知,则毫无意义。于是存在既被感知。这样,感官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最狠的是休谟。首先,与洛克和贝克莱一样,休谟也认为感官经验才是知识的根本来源。但是,我们能获得的也仅仅是一大堆经验的事实而已。至于归纳出的种种“规律”,则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比如我们看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于是说这是个规律。但事实上谁也无法确保明天太阳还是会东升西落。在发现第一只黑天鹅之前,人们认为世界上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果律在休谟那里也成为可疑的。一个白球撞向黑球,黑球开始滚动。我们会说,白球的撞击是黑球运动的原因。但实际上我们是无法直接感知到“原因”的。我们所感知到的只是两个接连发生的事件而已。罗素举过一个例子: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可吃,于是认为农妇的到来和有吃的可吃两者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直到后来某一天农妇过来把鸡杀了。于是休谟说: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客观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无从得知(想想贝克莱);二是感官世界的规律也是不可知的,因为无论多么丰富的经验知识都不可能推出关于世界的普遍知识。
到此,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存在的两个问题:什么是存在?和:存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都被休谟清楚地证明不可能得到答案。看看这个苏格兰胖子冷峻又略带嘲讽的眼神,不禁毛骨悚然。
我们真的没希望了吗?
当然不是。解法由德国人康德给出。康德认为,人的意识并非单纯的“白板”。虽然知识的“原料”只能来自感官经验,但这些经验进入人脑后,是会被整合和加工的!怎样整合加工?就是靠时空和因果。我们都知道时间和空间,却指不出哪个具体的东西是时间或空间。为什么?因为时空是我们天生具有的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因果也是一样,我们天然认为一件事情必然有它的原因。我们天然会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要问“为什么”?鬼知道。不问就是不爽,就是不甘心啊。因此,诚如休谟所说,我们无法感知因果,但我们却必须以因果的方式感知世界!世界的本质也许真的不可知,但我们的意识所感知到的世界却是可知的!因为我们只能这样感知!所以,理性为自然立法。这就是康德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换个视角,世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康德的论证是整个形而上学的高潮,他把形而上学从休谟的怀疑论中拯救了出来。但是,在这几千年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你会发现,从泰勒斯
,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到休谟,再到康德,哲学家们试图推开大象,掀翻乌龟,掘地三尺,恨不得达到根本之根本,绝对之绝对。最后终于发现:1. 客观世界可能不是“真的”存在,但没关系,这不重要,感官世界已经足够真实了,研究它就可以了。2. 我们只能感知到事实而无法感知到因果,但没关系,这不重要,我们只能以因果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因此,世界的规律是存在的,去寻找就是了。
原来绕了一圈,又回来了。真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就在哲学家们还在思考“世界到底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时,伟大的牛顿已经发明了微积分,总结出了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了经典力学大厦。你们哲学家把概念讨论得那么深刻,可最后呢?还不如不想那么多,直接开干来得实在。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过,还是要向那些大师们致敬。是他们那些奇思妙想的激烈交锋,才让人类的知识有了坚实的基础。是这些有着超人勇气和智慧的人们,掀翻了乌龟,明确地回答了一切的怀疑和追问。对于像我这样好奇心重的人,只有想清楚了上面讨论的所有,才可能从永恒的疑惧中走出来,心安理得地去研究科学问题。禅宗说悟道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绕了一圈回来,和周围不懂哲学的人相比,在研究科学问题时,似乎没有什么明显不同。但只有我们自己清楚:我们的内心是踏实和清澈的。因为我们为知识正了名。
正是:“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编辑于 2020-01-20 10:11
凡能说的,必说清楚
52 人已赞赏
王永豪
哲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谢邀。
@金秋琰
邀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和这个问题一样,回来一看仍然没有好答案...很多答主可能自己清楚什么叫形而上学
(上面一堆大部分是不清楚的),但是没有解释好,都去纠结字面意思了。管他怎么翻译成形而上的,叫卖塔飞贼克思学又怎么样。那就我来吧。
要理解形而上学就忘记“形而上”这三个字和metaphysics
的字面是什么意思好了,对理解基本没有帮助,反正就是个名字。形而上学简单的说,
是对客观上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以及存在的形式的探究。或者说,是关于存在和它的本质的。
这么说肯定大家还不懂,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例子。上面这么多答案,包括有几个定义还可以的,都不知道给例子,唉。
最简单的,你面前的手机或者平板或者电脑,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说他们只是你想象出来的?有时候你在睡梦中时意识不到你在做梦的,你以为你看到的经历到的都是真的,但实际上他们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既然存在”我观察到的东西其实不是真的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你如何证明人不做梦的时候观察到的东西就是真的?比如有些人幻听,那些声音并不是真的,但是他们却以为那些声音是真的。有没有可能所有的人类都天生自带一种幻觉,这种幻觉让我们以为世界上有各种东西,但是实际上这些东西其实并不存在?
这便是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因。有些坚信唯物主义
的2B (我不是说唯物主义是2B)非得说“我在故我思”,根本没理解笛卡尔想干嘛。他并不是在说,思考是存在的前提或者目的,他只是想看看我们能确定知道什么。虽然我不能确定我周围的事物都存在,但是至少能确定我在怀疑啊。既然我在怀疑,那我肯定存在啊,我不存在我怎么怀疑怎么思考?
康德有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外部事物的存在是我们能够有知识的前提,我之前有提过这个问题,
如何理解康德对笛卡尔的唯心主义的反驳? - 哲学
,黑本之前回答过然后估计不满意就删了(确实不是很高水平的答案)。我对他的思路还是一知半解有谁比较闲答答呗。
上面的例子是一个表面很浅显实际上几乎可以算是哲学基本问题
的例子,是一个对”到底有没有东西存在“这样一个综合(general)的对普遍事物的很基础的对所有存在的事物进行怀疑的思考。更具体的例子就是与光酱
@与光同尘
(这孩子好多关于形而上学的好答案,快去翻)在这个问题
因果关系是真实存在,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 与光同尘的回答
里解释的休谟
对因果律的讨论。我这个问题想写个康德对此的解释,草稿已经憋了一个月了没憋出来...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问时间究竟存不存在,我在这个问题
关于McTaggart对时间的“A系列”逻辑不内洽的问题? - 王永豪的回答
里面解释了,不过比较难看懂。
如何解释,回到过去杀死你的外祖父的问题? - 王永豪的回答
笛卡尔是怎么证明灵肉分离的? - 哲学
如果把你复制一份传送到火星,你将在何处醒来? - 哲学
如何理解「黑白玛丽」思想实验? - 哲学
如何解释特修斯之船问题? - 哲学
这么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还有问“自由意志
存在吗?”之类的问题。问“什么什么存不存在”之类的都都是形而上学(当然不只是这样的问题,还有比如传送到火星,特修斯之船之类的)。上面都在说什么存在,我再说一下什么叫存在的形式和本质。
客观存在的三种可能形式是这样的:性质(property),实体(entity),以及事态(states of affairs
)(可以简单理解为事件(event))。比如说,红色的是一个性质,苹果是一个实体,我吃苹果是一个事态/事件。但是注意,有人怀性质或者实体是否存在(我所了解到的,不存在对事态存在的怀疑。)怎么怀疑的?书不在手边我懒得细说了(其实是掌握的不好)(捂脸)...简单的说,如果一个物体没有任何性质,它还存在吗?可以想象一下。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很多问题,没必要全数出来,到这应该解释清楚形而上学,哦不,卖塔飞贼克思学是什么了吧。(人家希腊语
的原名就是瞎起的,就你这么机智非得意译!)(就你们机智连怎么意译的都知道!)
什么?课本上的用法是什么意思?
再见。
编辑于 2015-07-09 02:19
难得糊涂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博士
知乎日报收录
我过去在讲文言文的时候,为了拓展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也为了拓展他们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给他们抛了一个句子: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
我:同学们,这句话你们听过没有?
大部分学生摇摇头,但是不少学生说:“老师,‘形而上
’我们学过。因为我们教材里有‘形而上学’,说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反义词是‘辩证法
’。”
我:老师中学也学过你们说的。不过,你们知道‘形而上’到底说的是什么吗?大家把它视作文言文翻译,看看怎么翻译前半句话。
A学生: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叫作“道”。
我:哦?那“形而下
”呢?
学生们一片沉默。
我:大家想想,“孤立、静止、片面”会用来形容“道”么?现在我花点时间给大家讲讲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代表着我们中国人对哲学本身的理解,非常重要。“形而上”是使动用法
,文言文里的动词活用现象,“使……现形;使……展现”,这里的“上”是指现象之上或者背后的东西,所以“形而上”是“使得现象显现出来之上的东西”。换言之,现象之上或者背后的东西,叫什么?是不是叫“本质”?古人认为这个本质就是“道”。《周易》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论源头,儒家和道家共同承认一种最高的东西——“道”。孔子讲“朝闻道
,夕死可矣”,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大家试试翻译后半句。
学生们异口同声:使得现象显现出来之……
卡住了。
显然,他们不知道如何翻译这个“下”。
我接着他们的话:
这个“下”,字面意思就是“之下”,与前面的“上”相对,看不见的是“上”,看得见的是“下”。放在这句话里,就是使得现象显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组成物件、材料,古人把这个叫“器”。比如,现在眼前有一张讲桌,使得桌子是桌子的材料、构造,这个就是“形而下”,“使得桌子是桌子,而不是其他东西”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各种形状,各种材质的的桌子,你一眼就认出它们都是桌子?这说明背后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桌子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就是“形而上”领域的思考。
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核心之一是“道器之辩
”,而且“道”高于“器”。
同学们,“形而上学”的本义是“本质学”,在哲学领域叫“本体论
”(ontology),也叫“传统哲学“,它是以研究世界本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本体论探讨的就是使得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世界背后的东西。古希腊有一位大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写过很多书,其中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叫做《物理学》(Physics),这个物理学可不是现在的物理学,而是指关于这个世界现象的学问,其实相当于我们古人讲的“形而下学
”。
另外,他还留下了一本著作——《物理学之上/之后》(Metaphysics)。当然,这本书是后人根据他的著作整理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里面讨论的都是推动现象产生的本质,就像之前我给你们讲过市场,叫做“看不见的手”,他就是想探索导致经验现象产生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你们看Metaphysics,这个“Meta”,看着很陌生,其实你们学过,就是beyond,所以“Metaphysics”就是“超越现象之上的东西“,这其实就是本体论哲学
。我们古代没有“哲学”这个词汇,是日本哲学家西周最先使用,然后被我们借用的。大约在清朝晚期,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在翻译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上/之后》(Metaphysics)的时候,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就用“形而上”对译”Metaphysics”。我们要感谢这位日本哲学家,这个翻译在我看来是“神来之笔”,非常符合严复
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学生:原来是这样呀……老师,那我们学的“形而上学”是怎么回事?
我:这是马哲的说法。最早,黑格尔
,也就是马克思的老师,批评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是孤立的、静止的,根本无法研究出世界的本体是什么,他自己企图用辩证法来突破。后来,马克思沿着黑格尔的思路,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片面、静止”的研究方法,要用“辩证法”来研究,苏联承袭了这一说法,我们的教材又承袭了苏联的说法。于是“形而上学”就有了你们教材里学的那个意思。大家注意,这里的“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变成了“方法论”。所以,同学们要清楚,“形而上学”本义就是“本体论哲学”,后来在马哲领域出现了新的意思,变成了方法论层面的概念。
学生:那我们平时该怎么用这个词呢?
我:如果是考思政试卷,按照教材来。如果不在马哲的语境下,而是在一般的哲学语境下讨论,”形而上学“就是以研究世界本体为核心的传统哲学。也就是说,在平时生活中,除非你特别说明谈的是马哲领域,一般来说这个词就是指“本体论哲学”。老师告诉你们这些,是希望你们对哲学有更多的理解。对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