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谦恭仁爱,群臣尽心辅佐其治理天下,实乃大明少有的明君
明代自正统以后,已走过了它辉煌的历程,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渐衰弱,尤其到了成化年间,由于明宪宗整日沉溺于后宫,任用宦官,致使朝政日废,奸人弄权。成化二十三年,新即位的明孝宗朱佑樘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衰败的政权。

编辑
不过,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明孝宗朱佑樘却在其统治期间使衰弱的国势得以振兴,使明宪宗留下的诸多弊政得以矫正,使明朝尚存的元气得以保存,出现了“弘治中兴”的局面。其实,孝宗朝之所以能够鼎盛一时,孝宗之所以能成为“中兴之主”,是因为他能够谦恭、仁爱、礼遇大臣,重用贤臣的缘故。
当时朝中能数得过来的就有冰鉴之臣王恕、彭韶,做事干练的大臣马文升、刘大夏,老成持重、富有经验的大臣刘健、谢廷,文思敏捷、文笔出众的大臣王鏊、丘浚,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大臣闽珪、戴珊等等。正所谓,弘治一朝多用正士,朝多君子。
明孝宗对于这些贤臣、能臣,常常给予极大的关怀爱护,礼遇他们,和家人无异。使得孝宗一朝君臣关系十分融洽,犹如鱼水一般。可以说,这是有明一代贤君和名臣的典范。

编辑
刘健是孝宗做太子时的老师,所以孝宗对他十分敬重,从来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先生相称,甚至刘健当上内阁首辅之后,孝宗仍不改口,还称其为先生。而且每次在暖阁召见的时候,孝宗都让身边的侍从们避开,以便畅所欲言,对刘健的建议也是无不采纳。
刘健因此和孝宗建立了很好的私人感情,他见孝宗由于忙于政务,每天都睡得很迟,所以就一再劝说他要保重龙体,对此孝宗每次都感激地答应下来,可是等刘健一走开,他就又伏案理政了。
孝宗不仅对他的老师格外敬重,而且对经筵讲官也同样如此。曾被孝宗称赞为“天生斯人,以开朕也”的经筵日讲官张允祯,由于学识渊博,讲经水平颇高,所以受到孝宗的推崇。鉴于张允祯个子小,孝宗还特地吩咐为他设了一个低几,以照顾他的不便。

编辑
此外,孝宗对那些年迈的大臣也尤其爱护,当时吏部尚书王恕、阁臣徐溥都已年老力衰,孝宗特殊照顾他们,允许他们平时不必天天来上朝,若是遇大风、雨雪天气,连早朝也可以免去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一传开,朝中老臣都感激涕零,越发尽力地辅佐孝宗。
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恰逢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孝宗在暖阁召见了刚刚改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告诫他说:“最好能把这次朝觐来京的全国官员名单,全部汇编成册,你还要仔细地查访,留心每一个官员,考核时即不可放纵太宽,也不可苛求于人,冤枉好人,该提升的大胆地给予提升,该罢免的就果断地予以罢免。”
马文升一听连忙叩头说:“陛下能这样励精图治,这既是国家的福分、祖宗的福分,也是天下百姓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孝宗满意地点点头,命左右侍从下去搀扶马文升,目送侍从一直把马文升送到宫门外面的台阶下面。

编辑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五月的一天,孝宗在御榻旁召见了兵部尚书刘大夏。当刘大夏进来后,孝宗屏退左右,即与刘大夏畅谈起来,由于二人谈得很投机,所以不觉忘情,以致于谈话结束时刘大夏因久跪而不能一下子站起来。见此情景,孝宗赶紧把司礼监太监李荣叫来,让他搀扶刘大夏起来,并吩咐将刘大夏送回府中。
弘治朝时,许多官吏不能廉洁自持,常常贪赃枉法,对此孝宗深有感触,因为他对那些廉洁奉公的大臣经常暗中给予褒奖,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廉洁,为国家尽职尽责。
弘治十八年(1505年)正月,孝宗召见了兵部尚书刘大夏和左都御史戴珊当面商讨朝政,议事完毕,他十分感激地说:“如果朝臣都能够到我这样谈一谈他们所干的职事,那么大臣们就将关上门无事可做了。就像二位爱卿一样,即使你们敞开大门宴请宾客,又有谁敢以贿赂收买你们呢?”
说话间,孝宗取出银两,分别赏赐给刘大夏和戴珊,并且诙谐地对二人说:“这一点少少的银两,不过是为了略微酬谢你们的廉洁罢了。”说着,又倾身上前,悄悄地嘱咐说:“不过,二位爱卿可千万不要在朝堂上当面谢朕,以免其他人因此而产生一些无聊的怨恨。”

编辑
明孝宗在位期间,一直是以这样前谦恭的态度和仁爱之心时刻关心着大臣们,体谅他们,使他们感恩戴德,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他治理天下。从这一点来看,明孝宗不愧为一个高明的封建帝王,更是明代少有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