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观后感
在2022年2月2日至2月20日,我几乎每天都一整天在看北京冬奥会。就是想为了知道北京在举办冬奥会是比赛表现会怎样,能否实现我的冬奥梦?幸亏这届冬奥会在我们家门口举办,这样能给我们一点优势。因为冬季运动是我们的弱项,所以我始终担心中国队金牌数变化和金牌榜的波动。16天下来以9金4银2铜的成绩排金牌榜第3,打破了冬奥会金牌数和金牌榜的历史成绩。同时也实现了冰弱雪强的丰收。
首先,《我的冬奥,我的梦》就提到“只要金牌数达不到5块以上,我们就绝不满意!”“只要奖牌榜不进前9名,我们就绝不满意!”和温哥华冬奥会的金牌数和金牌榜相比,我们提升了这么大的空间,这是我都意想不到的,况且每块金牌都很难夺来,这样一来能不打动我吗?例如花滑双人滑,短节目对我来说就很重视了,因为这牵扯到自由滑的排名,当隋文静/韩聪短节目第一时我心里就有底了,因为这样到自由滑这对组合最有优势啊,当这两人到自由滑上场时,我心想短节目不用说了,自由滑必须第一,这样我们才能拿到金牌。另外这是花滑的最后一场了,隋文静/韩聪再不夺冠(前面几场都没奖牌),我们的花滑希望就彻底破灭了。结果还真的没破灭。真可谓死里逃生啊!当时我兴奋地蹦了一尺高、面带笑容。再例如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在整个比赛流程中,由于看似中国在半决赛没滑进第一,不能晋级了,但凭借我们东道主的优势,把我们判晋级了,决赛也是一样,此时我立马从沉默转到了激动。谷爱凌一个人就拿到了2块金牌,而且每块金牌100%零失误;谷爱凌,这样好的结果只有你能做到!
我以前在中考的时候,所有科分数加起来只有100多分,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分析出原因,就是我的智力太差了,连阶段性考试都没得多少分,况且中考题目更难了,一到大题我就无能为力,压轴题因彻底想不清思路而直接放弃作答。这是我学业中最大的遗憾啊!成年后我就在二叔二婶的蛋糕店干了一年,最初考虑到我得工作能力,只给我安排了最简单的活。另外考虑到我的健康,就允许我中途休息一会,不过惊人的是由于机器一整天都在运转导致我犯病,特别是同事打开烤箱门时我撞到了同事,幸亏同事反应快才命令我当天停止工作。近两年我迷上了《一起考教师》,答题时经常《综合素质》成绩要比《保教知识与能力》相对低,非选择题甚至是一窍不通。至于打台球嘛,因为规则规定一方失误一杆就要换人甚至罚球,使得存在了许多偶然性,况且我的心里总是急于求成,从而影响了我的水平,养不成耐心思考的习惯,另外我还没学到角动量、加速度,而这都是我打台球是需要思考的因素,从而使自信转变为他信。因为以前我学儿童心理学时接触过“给孩子选兴趣班,要选孩子喜欢且擅长的”,后来知道了帝艺佳艺术学校有采访课,于是我对采访产生了好奇心,就买了《明星小记者综合能力训练》,读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一课时,我感觉到我的记忆太弱,思维反应慢,于是倾向了学习速读、备稿口头表达、模仿练习,抛弃了背诵、描述训练。也就是说选择了我感觉自己擅长的方面学习,不擅长的方面就抛弃了。只有到冰场上滑冰时,我的实力才展现了出来,因为我愿意看冰雪运动,而且还会分析运动员的技战术,这也让我在实践中展现了出来。
原来中国运动员是冰强雪弱,到这届冬奥会中国是雪强冰弱。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冰雪都强呢?我猜是中国冰雪运动成为强项的时候。我也希望我能够为中国冰雪运动做一点贡献,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一定要和冬特奥会上的短道或大道速滑比赛上为中国代表团至少获得1枚金牌,这样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现在中考体育都是我们平时经常做的几个夏季项目,这样一来就太枯燥乏味了。如果我能当上教育局局长,那么我必须转变中考体育项目的思想:把运动员为冬季比赛项目做辅助训练的项目搬到考场,例如:轮滑、轮滑球、旱雪。这样才新鲜呢!毕竟这也能带动中国3亿人上冰雪。假如有一天我和我的妹妹一起轮滑,我一定要保护好妹妹的安全,如果旁边有人可能会碰到我或小妹妹,我必须第一时间引导小妹妹:我们先往外面滑,等我们把他甩远远去之后再回到内侧!我还要提高自己的口才,等到练好后就可以和社会上的人做些简单的交往了。我学习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