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铁机车(35)-东风8BJ型内燃机车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开始由交-直传动向交-直-交传动方向发展。为了满足中国铁路货运重载及提速的需要,铁道部在1998年2月下达了“加强自主开发研究,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直流传动到交流传动的转换”的任务并要求在九五计划期间开发研制以交流传动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内燃机车。由于当时我国交流传动技术不成熟,于是国内多家机车制造厂通过与国外合资研发生产、引进技术从而开发了一系列交流传动机车,如大连机车车辆厂、株洲电力机车厂分别与德国西门子合作开发的东风4DJ(初期命名为东风4AC)型内燃机车和DJ1型电力机车。
由于上述两款机车的交流传动系统均为国外进口产品,所以机车的制造费用较高,这就造成了机车的制造及维护费用较高从而制约了中国交流传动机车的发展。
为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机车,资阳内燃机车厂于2000年5月初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等单位达成协议,决定在东风8B型内燃机车基础上联合研制新型交流传动干线货运内燃机车。这,便是本集故事的主角-东风8BJ型内燃机车。
研制
东风8BJ型内燃机车按“重载5000吨、最高速度90公里/小时”和“快运货物2000吨、最高速度120公里/小时”的牵引要求进行设计,车体和转向架则按最高运行时速140km/h设计。机车采用一台搭载了美国伍德沃德公司PNN电子喷射系统的16V280ZJG型柴油机(这是资阳内燃机车厂在16V280ZJA型柴油机基础上强化而来的)和使用国产化水冷GTO牵引变流器,机车的司机室中设有两块彩色显示屏用于监控机车柴油机和牵引变流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以及系统的故障信息等。机车轴重按23吨设计,但可通过在车体两侧加装配重压铁使机车轴重达到25吨。


2001年12月底,资阳内燃机车厂完成了东风8BJ型内燃机车的试制并命名为“西部之光”。初期机车采用黄色涂装。

试验
2002年4月,东风8BJ型内燃机车在完成厂内测试后前往北京环形铁道进行安全评估和综合性能试验并在京承线北京至洞庙河区间进行了动力学性能试验。
2002年6月27日,东风8BJ型内燃机车完成安全评估试验和型式试验并返回资阳内燃机车厂根据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并将原来的黄色涂装改为蓝色涂装但“西部之光”四字得以保留。

2002年10月底,完成改进的东风8BJ型内燃机车配属郑州铁路局郑州北机务段(郑局北段)并于同年11月开始在陇海线进行运用考核以及担当郑州北至商丘西的货运列车牵引任务。


2002年11月和12月,郑州铁路局使用东风8BJ型内燃机车进行了两次货运列车提速试验。试验中机车牵引30辆总重2025吨的提速型货车由郑州前往开封,期间列车最高运行时速120km/h。试验完成后,根据郑州铁路局的安排,东风8BJ型内燃机车继续担当行包快运列车牵引任务。
试验期间,机车的牵引、制动性能表现良好,牵引变流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基本稳定。但机车的电子喷射系统和辅助传动系统故障率一直较高。
昙花一现
2005年11月,东风8BJ型内燃机车完成30万公里运用考核返回资阳内燃机车厂进行改进并将机车的深蓝色涂装改为浅蓝色涂装。然而,随着刘志军接替傅志寰出任铁道部部长,铁路发展政策出现较大变动,包括东风8BJ型内燃机车在内的另外两款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即东风8CJ和东风4DJ)亦停止发展。此后,东风8BJ型内燃机车便一直封存在资阳内燃机车厂。



结语
作为中国铁路第四代内燃机车的开山鼻祖,东风8BJ型内燃机车的遭遇让人不免感到悲哀。本已比较成功的机车最终倒在了政策之下,东风8BJ型内燃机车的结局未免太过于戏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