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擦玻璃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个规则,我们简称为“找出共通的词义”。
除非读者与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词义,否则想要把知识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一个单字纵然有很多的意义,每一次使用却只能有一种意义。
作者与读者同时在使用同一个单字,并采取唯一相同的意义。
看到「共通的词义」,突然想到一些互联网黑话,比如:
闭环、抓手、颗粒度;
拉通、对齐、端到端。
网外人看到这些词感觉一头雾水,但阿里阿气的人用起来却很顺畅。
原因大概就是网外人和阿里阿气的人没有找到共通的词义。
换个角度来说,黑话保证了阿里阿气的人在一个圈子里。如果别人都用黑话,你不用黑话,那么沟通就会出现问题。
B 站的各种梗、小孩子们的 awsl,等等等等,也都有确定圈层,看你是不是自己人的作用。
扩展一点来说,就是要和沟通对象建立共同的词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
完全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搞清楚才能对话,否则就是驴头马嘴、鸡同鸭讲。
比如,「质量」一词在生活和物理中就是两个意思,「酶」这个字在化学和生物中也是两个意思。
又比如,「碳」在碳中和、低碳水两个词里面的含义就是不一样的。
现在有「碳中和食品」,如果用低碳水的碳去理解,会以为这种食品是中和碳水化合物的减肥食品。
汉语里面一个有意思的词就是「意思」:一点小意思,你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如果搞不清楚对方的意思,那么难免不够意思。
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好」字: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三个「好」字,意义不同。
同样的词,如果读者理解的词义和作者理解的不同,就会产生分歧。
这就是要找出共通的词义的原因。
另外,不同样的词,比如专有词语,也会是沟通的障碍。如果作者使用了专有词语而读者不知道其含义,沟通就无法进行。
比如我就不明白 web3 是什么东西,别人提到的时候,我只能一脸茫然。
又如有些手机销售员欺负不懂数码产品的人,故意混淆 RAM、ROM 等等。
总之别管什么样的词,找出共通的词义很重要。
除非读者与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词义,否则想要把知识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隔着一层脏玻璃。
玻璃?在哪?
别瞎想,这里的玻璃就是装在窗子上的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
写作,是作者将抽象的思想具象为可见的文字、符号,
阅读,是读者将文字、符号解读成思想。
文字、符号是思想转换、传递的媒介,也就是中间的玻璃。
为什么文字是玻璃?因为词义太多,容易分歧。
作者想要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先把自己那一面的玻璃擦干净;
读者想要准确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也要把自己那一面的玻璃擦干净。
玻璃的两面都擦干净了,作者的思想才能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一面没擦干净,思想的传递就受影响,要么不顺畅,要么有损耗,要么南辕北辙。
找到共通的词义,就是擦玻璃的过程。
为什么有的书需要配大量的案例、图片,就是作者想要把玻璃擦得尽可能干净,让读者更容易接收其思想。
擦玻璃有个问题,就是以为自己这面没擦干净,但其实是对面还没擦。
比如,有时读者会埋怨作者内容写得太晦涩。这不一定是作者的问题,而是读者自己功底不够,没能把自己的玻璃擦干净。
或者是反过来,有时读者会失落,感觉自己水平不够,没有读懂,其实可能是作者写得模糊、甚至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