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影评(评分就图一乐,别当真)
这部电影就注定两极分化,他是一部刀人的“治愈”电影,把大量的细节埋进全片,到最后一起引爆。但是只要能够捕捉到一些细节,到最后就可能会很治愈,很感动。
先大概说一下,电影中的海精灵和丧气鬼的象征。海精灵一开始寄托了参宿妈妈的声音和形象,后面又变成了南河,所以我一开始觉得海精灵象征着欲望,但直到最后,南河的离开我才想通,它象征着的是心结,一个疙瘩——电影中南河对于海精灵的描写也提到过“疙瘩解不开就会变成永远缠绕着的噩梦”。对于参宿来说,她觉得妈妈的离开是自己的错,南河的离去也是自己造成的,对于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来说,这是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与之对应的,在参宿的梦中,一开始南河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小丑,会很凶,可能是因为参宿在潜意识中在自救,在告诉自己,南河没那么让人喜欢和敬佩,他的离开也就不会令自己那么难过,只有这样,她才能心安理得地离开这个梦。随着剧情的推进,参宿在梦中又一次经历被南河拯救,南河的形象就越来越变得一般意义上的帅气。而丧气鬼就是很直观的坏情绪,是参宿用来自我囚禁的牢笼,累积到一定地步真的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以下从画面、剧情、人物、音乐和主题去叙述。
导演团队用了7年去打磨这部电影,其中粒子水墨技术是团队前期主要攻克的方面,也是整部电影画面最出彩的地方。全片用了大量的极致色彩去造梦,用了灰暗的色调去进行对比。每次画面有些灰暗时,我们也就可以知道,马上就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有关于参宿的画面永远是从暗处到明处。这是参宿的救赎,亦或者说是参宿的成长。而至于很多人诟病画面色彩太过丰富以至于根本看不清,其实从片尾的彩蛋,长大了的参宿到了南河的家乡,画面依然是丰富的色彩,内容也不少,但很明显的少了一种梦的感觉,能很清晰地看清。所以制作团队是真的没办法兼顾色彩和清晰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很执着地去造梦。画面就可以值这一张票。画面评分:9.5。
相对于一般的电影来说,深海没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剧情。什么是海精灵,什么是丧气鬼,南河为什么有魔法,最后为什么要去深海之眼,深海之眼又是什么?电影里一概没提。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一场梦,梦是从来不需要逻辑的,他就是一种情绪,潜意识用来给自己跟自己和解,亦或者表意识用来彻底困死自己。抛开梦的设定,用一般的剧情片来比较的话,深海的故事是没有一个具象反派的,海精灵?丧气鬼?深海之眼?哪个都不足以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故事反派,让主角团去打boss,然后打完就是一个happy ending。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从开始就疯狂在电影中找细节的一个观影人来说,深海无疑是优秀的,尽管我已经根据一些细节和闪回的画面早就猜到了故事的真相,我依旧被参宿的成长和南河的离开感动得一塌糊涂。剧情评分:9。
人物塑造无疑是最刀人的一点。参宿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在别人眼中我是什么样子比我本身是什么样子更重要”,事事讨好别人,会在心里无限地放大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导演曾说,南河可能就是参宿长大了以后的样子,有了一个倔强强大的内心,做的事情也都是用来取悦自己。南河被生活毒打过了,以小丑为生,但依旧怀揣着做漫画(动漫)的梦想。梦里的南河也是一样的,尽力的做着饭店的生意,也始终坚持做动漫电影来让大家开心,自己也以此为乐。本片的导演就是现实中的南河。他在告诉你生活虽然并不像梦里那么五彩斑斓,但也一定有一些光亮在等着你,哪怕只是一些很小的瞬间。船长南河有魔法,他最后消失的也是那样的壮烈。可小丑南河没有魔法,他只是一个市侩但热心肠的普通人,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人,也在设法去救下一个没有活下去的希望的小参宿,而不只是她的生命。现实中又有多少南河,自己还没活明白,却老想着逞英雄,妄想着能做些什么呢?人物评分:10。
音乐和配音是导演在制作过程中反复琢磨、调整的,用画面服务声音,用声音制造情绪,去情绪打动观众。我个人在观影过程中,感觉影片中的所有声音都是很合适的。包括配音和插曲、结尾告别曲。每次剧情的转变,情绪的迸发,总是伴随着十分适配的音乐。充满创造力的《北戴河之歌》,舒缓安心的《小白船》,极限催泪的《再见深海》。一些小的背景音也都十分合适,在海里让人害怕的,仿佛有巨物在身边环伺、游曳的声音,以及参宿在最后挣扎时强烈的鼓点就好像剧烈的心跳声。声音评分:9.8。
最后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个人感觉并非救赎,也并非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就只是聚焦于抑郁症或者抑郁倾向群体。小深海是想给所有的普通人,发现温暖、光亮的勇气。有些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假大空,怎么也没有给一些具体的方案呐?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论就挺想笑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生活当然是要自己去过的,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觉得看个电影就能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么过了吧?真觉得一部电影就能解决生活中所有的不痛快了吧?这只是一剂药引子,把你密不透风的生活撕开一个口子,让风吹进来一些,让光照进来一些。终究还是要自己走下去。聚焦于每一个小家庭的话,我想大多数人的父母都经历过上一代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把所有生活的重心都放在生活上,执着于提升生活质量,缺乏感性能力,或者很多敏感细腻的东西也能感觉到,但总觉得不重要,干脆忽视。这样的家庭社会环境确实没办法改变,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把自己变成长大后的南河,内心保持温暖。主题评分:10。
综合评分:9.6。可能确实不够客观,因为确实因为与这部独立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之外的“情绪片“同频了。第一次见到如此的一部着眼于情绪的电影,我沦陷了。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被打动。